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一次回眸 成就一场美丽的缘
  今年是《德州日报》创刊30周年,报社的老前辈向我约稿,这是缘于我对这张报纸的关注,缘于我和一线记者们共同的采访经历,更缘于我与编辑们的情谊。细细回想起来,不知不觉间,我和德州日报社的情缘已有20多年之久。
  说起与《德州日报》的最初结识,可以说是一个不经意间的回眸、一场美丽的邂逅,却不曾想她从此成了我的导师、朋友,一伴就是20多年。大学毕业,我来到了庆云县最边缘的小镇——崔口镇。那里离家近百里,当时交通不是很发达,回家一次要倒好几次车,一个月回不了一次家。也恰是因有家归不得,使我一个刚毕业的小丫头迅速与老前辈们熟络起来。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懵懵懂懂,但对工作充满了好奇和热情,成了他们眼中虚心讨教的好后生。
  记得那是1996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坐在会议室前的大树荫下听老前辈们侃大山,说东南西北村、天南地北人。正聊得热闹,就听我的片长老谢说:“秀葵,你回头看看,那是谁? ”于是我转过身,看到镇领导陪着几个人从外面走来,但一个也不认识。 “最左边的那个人叫刘月新,是咱县宣传部的,被称为全县的‘一支笔’呢,经常发表文章,县里有啥新鲜事儿、大新闻,多数是她写的!另外两个是德州日报社的记者,今天到崔口镇采访哩。 ”听他的话,我有点不明白,这与我有什么关系?采访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新鲜事儿吧?于是我就疑惑地望着老谢。 “你是来镇上的第一个大学生,应该好好学学,别像我们这些大老粗拿得起笔却写不了东西。 ”这句出乎我意料的话,在我的心中激起了波澜。我不禁又回过头去,寻找那已走远的身影,心里多了些许感想。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的身影经常出现在镇办公室里。桌上展开的是一张张报纸,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品一篇篇文章。我特别留意的是《德州日报》,关注这份报纸的动态和内容,从新闻到文学,每一版都不放过,就是这份报纸让我不断增长知识,了解县情、民情,知道了诸多外边的事儿。
  记忆最深的是《德州日报》刊登《干部同唱抗洪歌》《战洪图》《崔口镇两月建成十一座水库》几篇文章。前两篇是关于1996年那场33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报道,展现了庆云县全县干部群众奋力抢险的动人场面和全市军民团结一心抗洪的壮阔场景。也恰恰是这一天天的拜读,我在《德州日报》上“熟识”了刘月新、赵红卫等人,当然是只熟其名,不识其人。不知不觉中,在那文化生活贫乏的时期,目光追随着《德州日报》的脚步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每天下午5点左右,只要没事我就去办公室转上一圈儿,看报纸来了没有,阅读《德州日报》已成为我每天不可或缺的部分。
  1999年,一次考选机会,我调入庆云县委宣传部,这大概得益于每天的阅读吧。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我和其他两位同事分到了新闻科,从事的是新闻写作,直接领导就是时任副部长的刘月新。当时怀着对记者这一称谓的敬畏和喜爱,我迈入了新闻事业的行列,成为其中小小的一员。此后,我天天以《德州日报》为伴,以《德州日报》为师,以《德州日报》为友,肩负着责任与义务,成了一名无怨无悔地为新闻事业奋斗的新闻工作者,一晃就是20年。在这20年间,最让我欣慰的是结识报社的编辑、记者们!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与我相伴相随,时时激励着我前行。
  时光慢慢流淌,岁月渐渐消逝。因为当年的一回眸,与你结缘;因为天天见你,海阔天空;因为天天想你,山清水秀。遇见你——《德州日报》,是一场美丽邂逅,就是那一次回眸,成就了生命中一场美丽的缘!
  □张秀葵(作者系庆云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次回眸 成就一场美丽的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55 版:笔墨写春秋 丹青寄深情】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