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与德报的那段时光


  报社是新闻单位,是生产新闻产品的地方,可新闻单位自身的新闻却很少有人去关注。 22年前,我有幸担任过德州日报总编辑。今年,我已经70岁了。穿越时空的隧道,让我们回味一下报社自身发生过的新闻,虽然现在已成旧闻,但愿也能给人一点有益的启发。
巧解“债主”涌上门
  1996年10月,我担任了德州日报总编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应付要账的。那时,德州日报社年收入只有150万元左右,可欠的旧账大约410万元。听说报社换了总编辑,又时近年底,报社天天都有来要账的人。对此,我一不封账,二不赖账。
  说实话我也觉得心里堵得慌。当兵17年,夫妻长年两地分居,到了孩子该上学了,我才转业回到老家。刚安稳下来,又从县里调到报社。来到报社,一没宿舍二没伙房,自己现买了一张床支在办公室里。办公、睡觉、吃饭就在这一间屋里。公家没伙房,就在报社附近吃地摊儿。好在当过兵的人什么苦都能吃,一切行动听指挥。
  这些困难我都能克服,可是,一说管钱就头疼。
  当时报社的经济状况,就像一张大网挂在屋顶上,两眼一睁全是窟窿。可是我想,没有搞不好的单位,只有干不好的领导。全报社50多人全看着我呢,这些人要开工资,报纸也要天天出,领导既然让我来了,咱就不能认怂,要打起精神干起来。有的同志觉得我这回是坦克掉进泥坑里——拱也拱不动;也有的同志打着哈哈跟我说笑话:“就凭咱这本事,倒背着一只手也能踢打开。 ”发展是硬道理,我决定先把这些要账的人安抚下,重打锣鼓另开张。于是,我的办公室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了要账人的接待室。不管是市直单位的,还是县里来的,抑或是个体私营企业主,我都亲自接待,笑脸相迎——给他们讲清目前报社的实际情况,并且郑重表态,凡是报社欠的旧账我一定按期偿还。欠账数额较大的,我会让会计挤一挤,先给个一二万,以示诚意;对银行的欠账主动对接,按期偿还。这样,化解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我腾出手来开始抓报社的工作。
一份特殊的礼物
  1998年10月,德州日报迎来了创刊10周年。当时社会上正大兴庆典之风,开工、竣工、庆功、纪念典礼等数不胜数。所以,我们也有同志提出搞一次10周年报庆的纪念活动。有的提出开庆祝大会,邀请各市地报领导前来,邀请市里各方面的领导参加,还要搞一场庆祝晚会。应该说提出来的这些想法都很现实。可我觉得报社才刚起步,外面还欠着一屁股债,花几十万元只是为了热闹热闹,实在不应该。于是,召开了党组会议,就报庆问题展开讨论。大家一致决定,报庆的原则是清廉、节俭、喜庆、祥和。具体活动就是两项,一是召开一个报庆大会,地点就在报社院内大影壁墙前面的露天大路上,把办公室的椅子、凳子搬到会场上用。参加会议的人员,除了请市几大班子领导外,每个县市区新闻科选10名因家庭困难辍学的中小学生,报社为每个困难学生资助400元,每人一个书包和全套学习文具。二是召开一个读者、作者座谈会,听取大家对报纸的意见、批评和建议。有的同志提出给报社内部工作人员发点什么。我说早就为大家准备好了特殊的礼物。大家问什么礼物,我神秘地表示:“到时就知道了。 ”
  到开会那一天,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深蓝色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会场背景墙也就是我们的大影壁墙上,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五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在为孩子们发放完学习用品后,报社的代表去领取了特殊的礼品——一沓复印好的《国际歌》歌词卡片,报社工作人员人手一份。我在会上讲,为什么发给大家《国际歌》歌词卡片,就是让报社的每一位编辑、记者牢牢记住《国际歌》的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报社的发展正处于爬坡阶段,要唤起大家的觉悟和热情,不能两眼只盯着上边,两手只掏别人的口袋,更要靠我们自己奋斗。
  报社的同志都是有文化、有觉悟的人,响鼓不用重槌敲。经过4年的奋斗,我们还清了全部的外债,更新了全部排版印刷设备,在经济开发区购买了42亩土地,新建了近6000平方米的新闻大厦和部分附属设施。看到报社新面貌后,时任市委书记的赵克志同志在一次全市经济会议上说:“市直各单位还有比德州日报社更穷的吗?你看现在他们又盖楼、又买车,钱是从哪里来的?市委没有给他们一分钱,都是他们自己拼命奋斗得来的。”市委的肯定,极大地鼓舞了报社的全体员工。一个崭新的德州日报社屹立在德州大地上。
没有仪式的奠基
  德州日报社现在用的这座办公楼,是在1999年9月17日破土动工的。老报社在湖滨南路路西,邹李庄北侧,占地16亩。报社的第一代创业者们白手起家,从利用几间旧平房办公,到建起沿街的一栋小楼。那时,小楼的一二层租赁给一家饭店,三楼报社自己办公。饭店为招揽顾客,包间里都安装了卡拉OK,食客们只要三杯酒下肚,都会扯着嗓子吼几声。三楼办公的编辑们实在受不了,急得直跺脚。有两次楼下甚至还发生过打架斗殴、派出所出动的事。我召开办公会讨论收回承包楼层的事宜。有的同志不同意,说一年能挣5万元的承包费。我说,多上两版广告就有了。最后根据多数人的意见,报社终止了饭店的楼层承包。经过简单的装修,三层小楼全部作为报社办公用房。
  随着报社事业的发展,在市委的支持下,我们决定在经济开发区重新建设新的办公楼。我们也是市直机关第一个到开发区建设办公楼的单位。
  在办好征地开工手续后,新办公楼建设启动了。关于异地新建,我提出“绝不能把一个破破烂烂的德州日报带入21世纪”的口号。不在老报社盖新楼,而是在开发区新建。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审查施工图纸并提出意见。为了节约经费,党组会决定不搞开工仪式。开工这一天,我和分管的副总编带领各委、室主任,到现场挖下第一锨土。这是一个没有开工仪式的奠基,没有红旗招展,没有鞭炮齐鸣,没有领导讲话,没有施工方表态。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把仅有的一些资金用在刀刃上,尽快地把大楼盖起来,把大楼建成优质工程,以报答报社的创业者们,报答市委的关怀和支持。
  1999年底,办公楼顺利封顶。我在新楼前让宋卫中记者拍下了一张纪念照片。整整20年了,这张照片我至今还完好地珍藏着。
陨落的星辰
  我2001年离开报社后,和我在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先后有6位离开了人世。他们是原总编辑赵连起,原副总编辑李善亭、王吉夫、刘承智、王明溪以及原工会主席毛焕章。他们中有5位是报社第一代创业者。他们走得有些匆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除王吉夫、刘承智超过70岁,其余的都不到70岁。在当今全国平均年龄已超过76岁的情况下,他们都走得太早,就像一颗颗划过夜空陨落的星辰,让人惋惜,让人心痛。我曾写过一篇怀念王吉夫老友的文章,表达了深深的怀念。在这里我要一起表达对其他几位老友的敬意。要说刘承智,他当过夏津县的副县长,当过报社的副总编,也干过市文联主席。他是“文革”前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学业成绩突出,会说一口流利的俄语,在许多重要场合当过口语翻译。他能拉一手漂亮的二胡,月明风清的夜晚,悠扬的二胡曲能随风飘到很远的地方。 1997年2月,邓小平同志逝世,正赶上我去菏泽开会,我把刘承智副总编叫来,千叮咛万嘱咐他一定要把好关,报道上不能出现任何问题,事后多年他还开玩笑地对我说:“你临走了还对我说,‘若稿子出一点问题,就拿你刘承智是问’。 ”老刘认真负责,天天加班加点,把好稿子上版前的每一个关口。
  王明溪同志是安丘人,毕业后分配到德州。他是筹备建设报社时抽调过来的。他一直做文字工作,是当时德州日报社有名的记者。我到报社的第二年夏天他被提拔为副总编辑。他为人耿直,为官清廉。有一次,他去某县采访,我交代他顺便到一个路灯杆厂订做十几盏路灯。路灯安装好后,他找到我说厂家给了他3000元回扣。他坚定地对我说:“这个钱我一分也不能要。你看交给谁?”我让他把钱交到财务,并且在党组会上表扬了他。由此我也想到,在报社经济活动中可能出现受贿的问题,于是制定了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规定,有效地防止了一些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发生。十几年过去了,我的这些同事们已驾鹤归西。我也是满头白发,满脸皱纹。但是,我可以欣慰地告慰他们:《德州日报》已今非昔比,像个大报的样子,新一代的报人学历更高、知识面更广,报纸办得更好。你们就安心地在遥远的天国过好日子吧!
□刘庆民(作者系德州日报原党组书记、总编辑)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与德报的那段时光
  本文所在版面
【第 50 版:笔墨写春秋 丹青寄深情】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