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80928期 >> 第03版:柳湖
从“吃不饱”到“要吃好”
□阎友新
  从小菜半边粮的吃不饱到家有余粮,从4菜1汤到丰盛的大餐,餐桌上的变化让我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小时候家境贫寒,母亲常常为一日三顿而忧愁。那个年代,绝大多数家庭的粮食是不够吃的,母亲处心积虑在门前屋后种植了大片的蔬菜,什么白菜、黄瓜、南瓜,什么辣椒、萝卜、丝瓜,也不至于是无米之炊,但我们3个孩子总觉得肚子空空,大概是因为没有油水的缘故吧。印象中,玉米饼、米粥、红薯等是那个年代随季节变换而变更的主食,除非有亲戚来,全家才有机会吃上白米饭。吃的菜,自然是母亲一手栽种的蔬菜,家里几只母鸡下的蛋,平时从来舍不得吃,只有碰到我们兄弟仨过生日或者逢年过节,父母才会“大度”地炒上几个鸡蛋。节省下来的鸡蛋可是大有用处的,可以卖掉,用来买煤油、火柴、食盐,甚至给我们交学费……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过年。过年几天里,精打细算的母亲总能让我们每顿都吃上白米饭,父母还会买点猪肉,做些我们最爱吃的肉丸、饺子。时至今日,童年的记忆,更多地停留年三十的团圆饭上。
  上小学五年级时,父母为激励我好好读书,郑重承诺:如果能考上镇上中学,就天天让我带米饭去学校吃午饭。那时,天天吃米饭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可以说:吃上白米饭是年幼的我努力学习的动力。
  1981年,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市一中。记得当时学生的伙食费是每月6.8元,还得自己把大米交到学校保管室换取饭票。学校中午供应一顿菜,早餐晚餐都是白饭就着各自从家中带去的咸菜。每日午餐时,10个人一大钵饭和一菜盆,值日生分饭菜时,10双眼睛都盯着,生怕给自己分少了吃亏。现在想来,依然觉得很是苦涩。
  高考落榜后,我听从祖国的召唤,毅然决然地迈进了军营。刚到部队时,我感觉连队的伙食特别好,每顿两荤一素,每个星期都能吃上一两回大排或鸡腿,碰到元旦、劳动节、国庆节和春节,还会加菜。在部队工作生活不到1年,我明显长胖了。后来,一直是4菜1汤,直到8年后转业回地方。
  进入21世纪,我们家里餐桌上的饮食已从“要吃饱”到“要吃好”。主食方面除了大米,杂粮也偶尔变着花样走上餐桌。菜品的种类呈现多样化,鸡鸭鱼肉几乎是餐餐都有,时令蔬菜轮番上桌。勤劳的妻子时常照着菜谱,琢磨一些新的烹饪方法。周末,我们一家人还会选择外出就餐,犒劳犒劳自己。
  在保障家人餐饮健康方面,妻子无疑是劳苦功高。她认为蔬菜要吃绿色无污染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肉禽要吃新鲜的,连食用油都要购买非转基因的……近几年,妻子挑选食材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她关注着哪些食材有营养、什么食材能防衰老、什么食材能清心明目……
  回忆过去的艰难,才觉得今天生活的美好。小小的餐桌,映射着当今社会发展的步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富强,咱老百姓的日子会更加甜美!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从“吃不饱”到“要吃好”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柳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