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专以记录一地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出现很早,《周礼·春官》就有外史“掌四方之志”的说法,内容包括方域境界、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等等,《德县志》即是地方志一类。
志书基本原则就是要真实、客观,但笔者在学习中发现,很多志书中也会记载一些神话传说,通过这些传说或是传奇故事来记录、解释一些当时人们不能理解的现象或不能证明的历史事件。
当然,这些传奇、怪异甚至荒诞的记录,肯定是唯心的、不科学的,但这些传奇故事却是以宣传爱国爱民、褒奖勇敢、崇尚孝道、鼓励学习等优秀品质为核心,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知善恶、明廉耻,而且有的文笔也非常精彩。它们在客观上充满了积极意义。
笔者在学习民国版《德县志》时,根据记载整理出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12篇,其中11篇是有关人物的,最后一篇是有关地理的。
其实,在这11篇人物志中,有几篇笔者认为也称不上传奇,比如关于明代太学生金炼在外地忽然感到心痛,不久其父就去世的故事,以现在科学的解释,其实是对父亲爱之心切,对老人身体健康状况非常了解的情况下而有这种心理感应罢了;再比如田瑛救人的事迹中,名次与赠金之数相符,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古人为了增加教育效果而故弄玄虚的杜撰而已。
笔者最终还是把它们收集在一起,供大家感受《德县志》的风采,让大家知道,志书绝不仅仅是枯燥乏味的,这里面也有风声雨声、关雎鹿鸣:
张惠,明永乐人。有御史张善以蛇妖病卧池口驿,惠往视,留治汤药,顷之,妖蛇挟风雨至,惠射之,风雨止而蛇匿于树,命胥吏树下焚之,良久蛇坠,善病乃已。过沅陵,见居民延烧数百家,询知为恶鸟衔火所致,惠高机弩驱之,恶鸟投死于江。惠能驱除民害,其功媲神禹矣。
金炼,明代。贡入太学,忽心痛亟驰归,不数月父卒,其诚孝如此。
李文科,清康熙人,母翁氏梦有朱衣人搢(jin插意)笏坐于左,惊寤,遂生文科,有异状,眉上指若发。父母相继殁,文科无力读书,学贾居长洲。值马士英纵败卒肆掠,吴人惊而走,与众渡河。既渡,众将毁梁,文科止之曰:吾赖以免,而绝之以杀人不可。事平而反。
马翙(hui),清代。与同里陈子绂明经最莫逆,时相过从,一日,陈来状若远行,倏忽之间即匆匆去,亟询其家,已病革(ji病危重意)矣。古人之交,神明相通,所谓“下泉款款者”非耶?
田瑛,清乾隆人。家况清贫,亲族集资,随父北上,行抵潞河,晚宿客邸,闻妇女哭甚哀,询知有鬻女葬亲者,父子议以川资四十二金倾囊赠之,俾免离散之苦。及中试,名次与赠金之数适相符,其亦神乎哉?《书》“作善降祥”,信也有征。
张泰,明代。少孤,事母孝,母病思食鲜蘑菇,遍求不得,忽于园池中出百余茎,取以奉母,病即愈。
尹纶,明代。御史尹禧子,禧卒于京,纶扶柩归,葬城南,庐墓三年。又于墓侧筑台,人呼为“孝子台”,有乌鸦、白兔驯之。
李珊,明代。珊母死未葬,邻失火,珊抱柩呼天而泣,火不延及,乡人异之。既葬,负土成坟,庐墓三年,有鹤来巢。盗者夜行过墓侧,相戒曰“休惊李孝子”。
陶良德,明代。少孤,家贫,织马尾罗养母,食必跪进。母卒,哀毁骨立,于葬处掘坎以居,里人代筑小室,苦乏水,室旁忽涌甘泉。
顾汴,明代。家贫,佣赁供父母。父卒,无棺,号泣彻日。夜雨水浸停父处,掘地取土障湿,得金一锭,遂买棺殓父,人以为孝感。
李峨,明代。天性孝友,父母早卒,事兄嫂如父母。兄病,祷于神,愿以身代。是夜,兄梦神人疗治,寻愈。共爨(cuan以火煮食,意为共同生活)五十年。兄卒,抚兄子及诸孙皆成立,里人称为“高冈先生”。
化龙池(据记载,位置应在东方红路广电中心和德城区政府一带):明,郭日休记。秋七月十有八日,蒙阴暑郁,及巳而雨,午转甚,雷声大震。俄而,候卒匍匐来告曰:“某薙(ti同剃,收割意)黍走雨亭中,忽池中起火光,水尽赤,有龙跃于桥下,云雾从之,往西南去,顿失其所。 ”余急往视之,波光犹荡漾未定。次日,高东庄方为斋饮,余告故。高君曰:“奇哉! ”因名其池为“化龙池”而记之。时嘉靖四年乙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