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70721期 >> 第02版:人物
工兵翘楚立功业
——记解放军原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工程兵局局长王殿华
作者:梁希东张晓航

与西哈努克亲王合影


接待来华访问的俄罗斯工程兵总局时任局长谢尔采夫上将


慰问在利比里亚维和的官兵


王殿华题词


  □本报记者梁希东张晓航
  在解放军序列中有这样一个兵种,曾被毛泽东以“白龙马”作比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驮着革命走向胜利”;而在和平时期,这匹“白龙马”的功能大大拓展,在国防工程建设、抢险救灾、反恐维和及支援国际国内重大工程建设中屡建奇功——这,便是工程兵。
  老乡王殿华自入伍后就在工程兵部队及机关摸爬滚打,并于2003年被任命为解放军工程兵部队最高领导,为我国工程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5月11日,我们在北京见到王殿华,今年62岁的他声音洪亮、步伐铿锵,脸上一直挂着亲切的微笑,军人的威严、诗人的儒雅在其身上完美融合。
  “我是一个老工程兵。 ”以此为开头,王殿华将其经历娓娓道来,仿佛把我们带入兵营里,感受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贫困中汲取精神营养立志追寻更广阔天地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鲁西北农村,贫穷给王殿华童年留下深刻记忆。不过,他对家乡、特别是父母带给他的精神财富一直心存感激。
  王殿华的父亲王瑞海有些文化,当过私塾先生,1947年就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一直担任村信用社主任,母亲则是一名朴实善良的农民。据王殿华回忆,村里谁家穷,父亲就爱往谁家跑,帮人家解决困难,很多人还不上贷款,他就给垫上;母亲也是个热心肠,谁家有个矛盾纠纷都喜欢请她调解;天寒地冻的日子里,父母总会点上炉子,请生不起火的乡亲来家里取暖,煤烟味儿混杂着旱烟味儿充斥着整间屋子,他们没有一丝嫌弃。或许是因为吸了太多“二手烟”,54岁那年,父亲就因肺癌去世了,唯一的“遗产”是400块钱的债务,生前最大的期盼是过上天天吃白面馒头的日子,却没能实现。
  虽然生活困苦,王殿华却没有放弃学习,成绩数一数二,一直担任班长,擅长写文章,并写得一手好字,从读中学开始,班里的墙报就被他“承包”了。1972年1月,王殿华高中毕业,却因高考制度取消而无学可上,于是他选择做一名民办教师。
  王殿华喜欢这份工作,“那时候老师少,语文、算术、体育、音乐、劳动我都得教,备课要花不少心思,累却快乐,每逢节日还会组织学生搞点文艺活动。 ”上课之余,他喜欢练练字、写写文章,经常给武城县广播站、《大众日报农村版》投稿,每每听到自己的文章变成声波,看到自己的稿件变成铅字,他格外兴奋。
  生活看似逐渐展现出阳光的一面,贫困却始终如乌云一般飘荡在村庄上空。1972年春天,一个下午,武城县杨庄乡军营村(今老城镇军营村),空气安静得出奇,目力所及处皆是萧索,17岁的王殿华手推小车,去相对“富裕”的邻村借了些粮食来度春荒。在回家的路上,王殿华心头涌起了莫名的辛酸和怅惘。而不久之后,家在学校附近的一位大哥和奶奶因不能承受生活的重担先后用上吊这种极端方式离开了。悲痛、震惊之余,王殿华暗暗下定决心:眼下的生活空间过于逼仄,是时候去闯天下,寻找更广阔的天地了。
步入军营后展现才能一步一脚印持续进步
  1972年冬天,机会来了——部队正征兵。当时王殿华未满18周岁,不满足入伍条件,但由于家中几辈人都是贫农,成分好,父亲又是信用社主任,于是获得成为“特殊政治兵”的机会。 11月,王殿华正式入伍。
  一上火车,王殿华就被新兵连副指导员指定为代理班长,还在发军装、发枪的时候面对全连新兵发言。接受新兵训练及农场劳动锻炼后,他被分到总字352部队后勤部修理连做文书;仅仅3个月后,又被推选为连队革命军人委员会副主任、团支部副书记;当年,后勤部副政委到这个连队蹲点后,发现王殿华是个可用之才,将其培养并提拔为后勤部团工委副书记。入伍一年半,王殿华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同批450名新兵中入党最早的。
  回忆起这段一步一个脚印、持续进步的时光,王殿华不无感慨地说:共产党是我的伯乐,我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培养。事实上,作为新兵得到如此重用,更多是靠自身能力。他发挥所长,把墙报办得有声有色,有大量文章发表在《解放军报》《工程兵报》《人民工兵杂志》等报刊上。他从不“翘尾巴”,做每件事都踏踏实实。
  王殿华格外珍惜部队给予的学习机会,入伍4年后进入工程兵工程学院学习,没过几年又去往工程兵指挥学院接受中级指挥培训,几乎每隔一两年就有一次的学习、培训机会,让王殿华对工程兵这一兵种的理解更为深刻,热爱之情也越发深厚。
  “工程兵,也叫工兵。在军棋中,工兵是最小的,但能干的事却一点都不少,挖地雷、扛军棋只有工兵可以,它也是唯一能在‘铁道’上转向的棋子,所以机动性很强,擅长搞突袭。抗战时期,地雷战、地道战等精彩战例中,工程兵发挥了极大作用。人尽皆知的好榜样雷锋,也是一位工程兵。 ”每每谈起工程兵,王殿华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指挥演习,建国防工程提升工程兵战斗力
  2003年,王殿华被任命为解放军工程兵部队的最高领导——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工程兵局局长,30多年来,王殿华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奉献给了中国工程兵建设事业。“工程兵主要有这几项职责:一是保障机动,简单来说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二是保障生存,即进行各级指挥工程和野战工程建设,完成野战给水以及军事目标伪装;三是反机动,就是通过挖战壕、埋地雷等方式给敌人设置障碍。 ”王殿华说,“在和平时期,战备依然不能放松,而且放眼国际,工程兵已从过去以体力劳动为主要作业方式的兵种,发展成为具备一定信息化作战及工程保障能力的新型兵种,战术不断发展进步,才能保持战斗力。 ”
  在王殿华的策划及指挥下,我军工程兵多次进行全军伪装工程演习、联合登陆破障演习等重大军事演习,极大提升了我军工程兵的战斗力。
  联合登陆破障演习中,数公里纵深的岸滩水域训练场内轨条砦、三角锥、高低桩、“水雷”纵横交错,难度很大。不过,工程兵战士综合运用海军、空军、陆军的破障力量与装备,在障碍中迅速开辟出一条条通道,为后续进攻打好了基础。“全军伪装演习,则利用新型伪装技术与材料,让敌人的卫星无法看到我军的行踪,根据演习经验,王殿华发表了具有权威性的论文,引起高层关注,并向全军高级将领转发。王殿华说,为了准备机动工程保障演习,他带领工程兵指战员深入高山丛林,研究地形地貌,以达成在敌人的精准打击下仍将战略物资运到前线的目标。
  与此同时,在王殿华的组织下,我国建成了以指挥防护工程为中心,阵地工程、边防工程齐全配套的国防工程体系。
  此外,依靠在工程兵领域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王殿华一共编撰了60多本军事专业书籍,并主编了3代工程兵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工程兵指战员。
反恐维和、抢险救灾拓展工程兵非战争行动能力
  和平时期,工程兵在反恐维和、抢险救灾等非传统安全领域有重大作用,王殿华为此做了大量工作。
  1992年4月26日,一支身穿迷彩服,戴着蓝贝雷帽、蓝围巾、蓝佩章的队伍浩浩荡荡地抵达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左臂上“CHINA·P·R”字样与五星红旗表明他们来自中国,右臂上的“UN”标志则说明这是一支联合国维和部队。此次行动开创了我军派遣成建制部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先河。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工程兵部高级参谋的王殿华参与了这支部队的组建。
  在柬埔寨,这支“蓝盔铁军”完美展现了解放军的军事素养与战斗力,克服湿热气候、蚊虫肆虐、政局动荡、战火纷飞等重重困难,为当地修路架桥,得到联合国驻柬维和部队司令员桑德森中将的高度评价:“中国以一流的军队,修出一流的公路,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之后的10余年里,在王殿华的指挥及参与指挥下,我军80%以上的工程兵部队都曾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其中五成以上指战员有立功表现,使我军工程兵得到了实战锻炼,培养了大批优秀军事人才,同时,为我国外交争取了主动权。
  2002年6月,解放军序列中增加新成员——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这是一支具备抗洪专业技能的队伍,改变了往日的人海战术,凭借高科技装备及技能,可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抗洪的胜利。
  这支新军便是在王殿华的建议下组建的。“1998年,30万解放军指战员以血肉之躯战胜了特大洪水。由于当时的抗洪部队是从各大军区紧急抽调的,缺乏专业的抗洪器材,也没有专业的技术,面对威胁最大的管涌探测,只能手摸脚踩。 ”王殿华告诉记者,这让他深受触动,随即组织了几次抗洪演习,根据演习经验,他向总参提交了组建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的建议,很快得到落实。
  后来,王殿华又向总参建议组建抗震救援专业部队,同样得到落实,这才有了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12小时打通北川“生命通道”、16小时恢复9个乡镇供电等多项奇迹。
  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没有发生任何恐怖袭击事件。当时,为达成这一目标,王殿华率领工程兵部队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准备。“这是一项繁重的任务,从组建专家队伍、培训技术骨干、补充及调试装备到实战演练都不允许有任何瑕疵。 ”王殿华说,事实证明,这些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为奥运会打造了坚强的安保屏障,在世界面前展示了大国形象。
诗情生发时,墨迹出雅趣故乡是笔下最美的意象
  所有与王殿华接触过的人,都会被其儒雅的气质所感染。这种气质,肇始于中学时在黑板报上的写写画画,生发于10余年来担任通讯员的日积月累,升华于30多年军营生活的历练,离不开故乡水土的滋润与涵养。“军营是文化的百花园,诗书文化是其中异常灿烂的一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军事家,皆是诗书大家。 ”王殿华说,正因如此,业余时间写作研习、临帖泼墨之外,他的特长也得到组织的认可与培养,被鼓励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比赛,他还得到参加《诗刊》主办的函授班的机会,后来更是受邀担任第二届当代中华军旅诗词大奖赛评委。
  退休之后,王殿华有了自由的时间,更是把对诗书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王殿华的一枚印章上刻着“诗情墨趣”4个篆字,道出了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诗歌与书法两种艺术形式在其身上相生相长,他把汉字看作意象,用诗歌的隽永来留白,以求章法的巧妙与张力;他用自作诗篇来书写,以抒发真情实感;他结合诗歌的起承转合来创作书法,展示独特的艺术韵味。
  王殿华的书法被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先生评价为“结体俊秀,用笔清朗,章法自然,绮丽高贵,神采飞扬,意蕴深厚”,在国内各项书法展及比赛中屡获大奖。他的书法作品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斗争博物馆、韩国美术馆收藏,曾被当作礼物赠与菲德尔·卡斯特罗、金正日等国际政要;其诗歌作品曾获得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一等奖,并得到中国诗歌学会已故会长雷抒雁的高度评价。
  离家虽已多年,王殿华对故乡的感情却越发浓烈,跟我们讲述童年往事时,还操着一口醇厚的乡音。“我在村里辈分小,每次春节回老家,我都会挨家挨户磕头拜年,和老乡们拉拉家常。 ”有一次,王殿华听说周围很多村子都修了路,他们村却迟迟未能如愿,于是与村干部商议,本村筹集了一些资金后,余款由他到县里有关部门协调,最终得到支持,让家乡的羊肠小道都变成柏油马路。
  品读王殿华的诗歌作品,也不难发现家乡是其笔下最常出现的意象。一次回到故乡老宅时,他欣然命笔——喧嚣老舍蓬蒿生,高墙新门吠犬迎,后生北漂关门去,野老南阳度余生,春来万木花香溢,远客独养蜂村中,离久兄弟话童年,牙稀嘴快笑春风;一次午夜梦回,他深情写下——夜半春思垂钓秋,往事作饵钓乡愁,一湾小溪映童年,月牙笑咬钓鱼钩。
  采访结束后几日,王殿华专门寄来书法作品——“故乡始终攥在手,一点一滴尽乡愁,夜来总梦众乡亲,泪如泉涌浇炕头”。字里行间,乡情扑面而来。
个人简介
  王殿华,1955年生,武城县老城镇军营村人,解放军原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工程兵局局长,解放军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军旅书法家、诗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1972年入伍,历任连队文书、班长、连队团支部副书记,总字352部队后勤部团工委副书记,工程兵工程学院、工程兵指挥学院学员,工程兵机械学校教务参谋,军委工程兵司令部、总参工程兵部和兵种部连职至副师职参谋,沈阳军区39集团军装甲三师代理副师长,总参兵种部工程兵局作训院校处副师职处长等职。曾4次荣立三等功,为我国工程兵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工兵翘楚立功业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