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70721期 >> 第01版:一版
庆云扶贫:调动起慈善的力量
□本报记者任立松屈大鹏本报通讯员王建建张秀葵董建泽
  ●核心阅读
  ◆5月31日,一纸《庆云县扶贫助学倡议书》发出后,到目前,短短两个多月,扶贫助学专项基金的户头上已有3172万元
  ◆ 眼下,505名贫孤学生已经被纳入兜底帮扶,参与帮扶的,有企业家、干部、教师、市民等。为让各方力量握指成拳,庆云县引导企业家帮钱、干部帮心、教师帮智,最终形成“1名企业家+1名干部+1名教师”精准对接1名贫孤学生的“3+1”教育扶贫模式
  ◆“慈善,既给我们的扶贫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也将从更大范围凝聚庆云加快发展的正能量。 ”
  5月起,“扶贫+慈善”这一关键词,渐渐勾勒出庆云脱贫攻坚之战的新图景。这源于县里的一次扶贫调研——他们发现,“上学难”依然困扰着不少贫孤学生。
  “这些孩子中,既有父母双亡的孤儿,也有因家境困难面临辍学的大学生,还有家庭因病致贫的少年。 ”调研参与者之一、庆云县团委书记张国宏很是意外:“没想到这一群体的人数还不少。 ”
  这个现状,引发县委书记王晓东对“扶贫”的新思考:扶贫必先扶“智”,唯有改变下一代的命运,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5月31日,一纸《庆云县扶贫助学倡议书》发出后,到目前,短短两个多月,扶贫助学专项基金的户头上,已有3172万元。
  一个只有33万人口的小城,捐资助学热情之澎湃高涨,让王晓东“出乎意料”的同时更感振奋:“慈善,既给我们的扶贫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也将从更大范围凝聚庆云加快发展的正能量。 ”
  1515名“焦锋”又回来了
  在庆云,所有参与扶贫助学的热心人,如今都有了一个统一的名字——焦锋,并且,这让他们感到自豪。
  焦锋是谁?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
  寻找答案,要从20多年前说起。1993年12月,一场家庭变故,让庆云镇南周村周中博、周丽娜、周丽洁兄妹三人成了孤儿,中博、丽娜面临失学。得知情况后,时任县委书记王树理、镇党委书记刘洪河、村党支部书记周主庆当即敲定:一人帮助一个!
  “我们还进行了一次大检查,当时全县失学儿童达到1142人。”王树理对这个数字记忆犹新,为此,他们在全县发起“托起明天的太阳”活动,要求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救助一名失学儿童,先后有905名儿童重返校园。不久后,《三位书记救助失学三兄妹》的报道登上《人民日报》。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报道牵动了北京一位自称“焦锋”的爱心人士的心。
  “报道我含泪看了5遍,感受至深。 ”“焦锋”给周主庆的信中这样写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虽然工资不高,但愿意与你们三位书记一起,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 ”
  随信还附来100元钱。从那时起,持续19年,“焦锋”每个月都会寄来至少100元善款——临近过年,还会寄来3份压岁钱;逢三兄妹开学,也会特意多寄,供孩子购买学习用品。有一次,还寄来50元的邮票和300个信封,“留着给孩子回信用”。
  “焦锋”的大爱举动,让时任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刘月新感动得数次落泪。她在被“焦锋”婉拒采访多次后,毅然决定按照信封上的地址——北京市门口沟区城子西街42号,进京看望“焦锋”。
  “到了才知道,这个地址根本不存在。 ”刘月新感慨说,“我才彻底明白,做好事不图名利,在他那里不是一句空话。 ”
  几经周折,刘月新一行最终与“焦锋”会面。没想到的是,“焦锋”也只是一个化名,他的真名叫张玉柱,是门口沟区副食品职工学校的校长。“我各取了焦裕禄和雷锋的一个字。 ”张玉柱说。
  起初,很多人认为张玉柱家境不错。“实际上,他们家生活拮据得很,张玉柱每月工资300多元,妻子下岗,一家5口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但为了资助别人,他硬是戒掉了30年抽烟、喝酒的习惯,连早餐也省了。 ”刘月新说,“他每一分善款都是‘挤’出来的。 ”
  时隔20多年,2017年6月30日,在“众志成城奋发图强庆云县扶贫助学立志在行动”仪式启动现场,更多庆云人通过短片,知道并记住了“焦锋”,他本人出现在现场时,引起了长达数分钟的掌声。
  “‘焦锋’是一个坐标,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我愿意做下一个‘焦锋’。 ”一位企业家感慨地说。
  而愿意成为下一个“焦锋”的,不止一个。眼下,505名贫孤学生已经被纳入兜底帮扶,参与帮扶的,有企业家、干部、教师、市民等。为让各方力量握指成拳,庆云县引导企业家帮钱、干部帮心、教师帮智,最终形成“1名企业家+1名干部+1名教师”精准对接1名贫孤学生的“3+1”教育扶贫模式。
  3个帮1个, 1515名“焦锋”在庆云挺立成一道美丽的慈善风景线,“焦锋精神”实现薪火相传。
“帮钱、帮心、帮智”
“看,这是我家的孩子。 ”庆云县委副书记赵晓静从手机里翻出一张女孩的照片,拿给记者看。
  照片上是7岁的王立娟,是赵晓静认领的一名贫孤学生。现在,赵晓静介绍她时,更喜欢叫她“我家的孩子”。“帮与不帮,对孩子的意义大不同。 ”赵晓静记得,初次见到王立娟的时候,女孩穿着很破旧,脖子上甚至还有泥渍。一下课,别的小朋友活蹦乱跳,她却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
  但自从有了第一次接触,女孩渐渐开朗起来,周围人都觉得“有些判若两人”。
  “企业家帮钱、干部帮心、教师帮智,三种关爱形式既保障了孩子生活无忧,也起到缓解心理伤痛的作用。 ”庆云县县长孙洪昌说,眼下,善款已经开始陆续发放。
  这也让19岁的李晓晓,放下一颗悬着的心。 2015年,她的父亲因病去世,她与弟弟妹妹和年迈的爷爷奶奶靠低保维持生计。
  今年高考,她考了515分,超出本科普通批分数线32分。最开始,对于如何报志愿,她拿不定主意。与她对接的帮扶人——庆云县第一中学教师田康军、县经信局局长马建彤赶紧行动起来,搜材料、对比数据、找专家咨询……俨然把晓晓当成自家的孩子。最终在他们多次讨论下,确定了投报山东政法学院。
  志愿问题解决了,学费又让李晓晓犯了难。然而,随着首批善款已发放的消息传来,给她吃下了定心丸,预计8月中旬,她将收到入学所需的费用。现在,她一边打着暑假工,一边憧憬着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
  庆云县粮食局局长郑春涛,眼下正在家中给12岁的刘佳鹏布置卧室。
  刘佳鹏的父亲于2009年因车祸离世,对孩子打击很大。郑春涛认领后,一有空就带着学习用品和零食去看望小佳鹏,不但帮他辅导作业,还经常和他聊聊学校发生的趣事,极像一对父子。
  “物质支持要有,精神慰藉更不可缺少,他们的年龄正需要父母的疼爱。 ”郑春涛决定暑假一过,就把小佳鹏接到县城读书。“‘焦锋’给我上了一堂最生动的党课,干部帮心的过程,也是砥砺自己党性的过程,让自己心灵得到净化的过程。 ”郑春涛说。
  扶贫助学倡议书发出后,云天教育集团董事长郑天林率先向基金会捐赠了200万元,并主动提出对接帮扶3名贫困儿童,免费让他们在云天教育集团就读。“我从事教育,也离不开教育,更有责任和义务帮助贫困学子实现上学无忧。 ”郑天林说。
  “企业家、干部、教师都是普遍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的群体,让他们牵手贫孤学生,可以起到榜样引领的作用。 ”庆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建华说。
  山东海云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段海云,决定将自己的经历讲给受帮助的孩子们听。段海云幼年失去父亲,但他凭借自己的不懈奋斗,最终创业成功。“希望从我的经历中,让孩子收获启迪,找到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 ”段海云说。
  激发了城市向上的动力
  如今,“扶贫+慈善”所产生的“涟漪效应”,早已经超越了活动本身。在王建华看来:“它像一股清流,涤荡了庆云干部群众的心灵,更像一把火炬,点燃了整个城市向上的动力引擎。 ”
  整场启动仪式,最令王建华难忘的环节,就是县四大领导班子领着20名优秀党员集体登台宣读《庆云之志》,立志让庆云的贫困群众在今年全部脱贫,誓让庆云大变样。
  当最后一句“我们要做让庆云骄傲的儿女”读完,现场掌声雷动,很多人发现,很多优秀党员以及观众的眼中,噙着泪花。
  “太感动了! ”庆云县市场局局长李海龙走下舞台,依旧心绪难平:“‘焦锋’以及千千万万像‘焦锋’一样的好人,都在关爱庆云、支持庆云,作为庆云的干部,我感到身上的使命重大而光荣。 ”
  庆云沃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中华,则对扶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前,沃森农业投资建设的石斛产业扶贫基地,采取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与周边6个重点贫困村签订精准扶贫帮扶协议,通过扶贫资金入股保底分红、农户到基地务工等方式,帮助周边村庄贫困农民脱贫。
  “那时对扶贫的理解,更多浮于表面,认为只要保证了分红,就完成了扶贫。 ”刘中华说,看到贫孤学生的处境,看到“焦锋”的大爱,她由衷感慨:“若不带着真感情解决贫困户之忧,不能精准地拔掉穷根,我的工作就不算完成。 ”启动仪式上,刘中华在前期捐款10万元的基础上,又追加了40万元善款。
  “我们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慈善力量的汇入,让庆云县扶贫办主任翟玉祥更加充满信心。借助产业扶贫、行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措施,去年底,庆云8022户18437人先后摘掉了“贫困帽子”,“两不愁、三保障”中,不愁吃、不愁穿,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已经基本解决,唯有“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一项尚是短板。
  通过调动慈善力量,短板将被促长,这对于庆云脱贫攻坚工作将产生极为重要的意义。
  赵晓静则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期待。“庆云不大,尚且有不少贫孤学生,放眼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又有多少贫孤学生需要帮助? ”赵晓静说,“‘3+1模式’要是推广开来,不知道有多少贫困家庭的命运将会由此改变。 ”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本报记者任立松屈大鹏本报通讯员王建建张秀葵董建泽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一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