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金色的心灵
——怀念刘金忠老师
  因为工作,6月30日我来到武城县四女寺镇的吕庄子村。虽然叫吕庄子村,但村里没有一户姓吕。听村支书说,这里解放前曾是城中吕姓财主的农庄,因此得名。
  时过境迁,旧社会的农庄在新中国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化村,出了不少“秀才”。“刘金忠老师也是我们村的人……”闲谈中,村干部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再次勾起我对刘金忠老师的回忆。
  与刘金忠老师认识交往,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我不到20岁,是刚参加工作的小青年,他已是当地有些名气的作家。有一天,他从陵县(今陵城区)史志办,到我所在的公社搜集文史资料。在公社领导安排下,我俩骑着自行车,前往一个叫“史观寺”的村庄调研,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为什么叫史观寺? ”“历史上有姓史的吗? ”“这里曾有寺庙?”……陪刘金忠老师进村入户,看着他一家一家地认真询问村里的“文化人”,仔细地记录、整理、研究资料——一个热衷文学、踏实质朴的作家形象,就此留在我的脑海中。
  后来,我们先后到德州工作,多有接触。他还邀我到他简陋的家中吃饭,谈了很多文学创作的事情。一来二去,彼此逐渐熟识。
  金忠老师很钟情家乡,常常说起他是武城人,靠着刻苦自学、勤奋读书,才走上了文学这条路,因此文中常含“乡情”。作为同样热爱文学的人,我始终关注他的创作。记得他最早发表在《山东文学》上的短篇小说,是《运河边传来一阵阵渔铃声》。后来,他又接连创作了广播剧《颜真卿》、长篇小说《故渎》等作品,都源于对地方文化的深入挖掘,均获得文学界的好评。
  我喜欢他的这些作品,几次想写一点关于其作品的评论,但也许因想说的太多,反而笔下难成一言。一次,我们谈及他的长篇小说《故渎》,一同回顾和分析这本书对于运河历史文化的挖掘、对风土人情的描写、对人物的刻画、对正义正气的赞颂,很有知己之感,于是决心写一篇评论文章。过了一段时间,他曾问过我:“文章写得怎么样? ”但我困于琐事,还是交了“白卷”,至今深感遗憾。
  又过几年,他饱含深情地写了怀念原地委书记王殿臣同志的长篇报告文学《昨天的公仆》。在这部作品中,他用深厚的感情、朴实的文笔,记录了一位忠于党、忠于人民,勤恳工作一生的党的优秀干部的光辉形象。一口气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总在想:文如其人,刘老师何尝不是一位用文学作品讴歌党和人民,赞颂时代进步旋律的楷模呢?
  忠厚诚实,待人和蔼,勤奋敬业,乐于奉献……这些都是金忠老师给身边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不幸的是,这样一位优秀作家,竟于去年病逝。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金忠老师为村里捐赠了一些书,建起了文化图书室。村干部回忆,他在去世之前,曾把几个孩子叫到身边:“你们都已成家立业,我没什么遗产,还有五六千元稿费,就不留给你们了。用这些钱买些书籍捐给村里,让家乡人学文化,丰富精神世界。 ”简单的话语,即便通过旁人的转述,仍然让人不由得心里发酸、眼眶湿润。这是多美好的人格和善良的心灵啊。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想,金忠老师的人格、心灵、精神是永恒的,他给社会、给人民群众留下的文学作品,留下的精神财富同样是永恒的。
□林海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金色的心灵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柳湖·读书】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