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全(中)与员工研究设计图纸
个人简介 张福泉,1957年生,乐陵市花园镇西河崖村人,山东省环能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80年毕业于山东省冶金学校。曾任山东省冶金设计院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山东省工业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院长。 2003年辞职创办环能公司,在电力、环保、新能源、建筑、市政工程设计及施工领域有丰富经验,带领公司创造了多个省内、国内第一,并于去年在“新三板”上市。
5月中旬的济南提前进入盛夏模式,阳光炽烈,柏油路面隐隐升腾的蒸汽透过衣服化作汗水,不免让人焦虑。眼前的张福泉却淡定万分,脸上永远挂着微笑,讲起话来不疾不徐,举手投足间尽显儒雅。若不是提前看过资料,记者更愿意相信,站在眼前的是一位大学教授,而不是46岁才开始创业、在行业内创造多个“第一”、并将企业带到“新三板”上市的老板。
这个下午,张福泉用一口乡音,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故事。
儿时自强自立从书中发现新世界 花园镇西河崖村位于乐陵市西南,由于地势低洼且没有疏水沟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常年闹水灾,洪水在田地里肆虐、蔓延,导致盐碱化严重,很多作物无法生长,只能勉强种点高粱。在靠天吃饭的年代里,这意味着贫穷。
张福泉的父亲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用乡亲的话说,比较“活泛”。他不甘忍受贫瘠土地的束缚,选择去北京闯荡,靠修理笼屉的手艺吃饭,收入是务农的好几倍。
1957年2月,张福泉出生,在他4岁那年,父亲回到了家乡。“村里人觉得我爸能干,多次劝他做生产队长,他打心眼里也愿意为乡亲们做点事,就同意了。”张福泉回忆说,父亲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公事上,母亲身体不好,身为家中长子,六七岁时他就会做很多家务了,不到10岁便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在一个个晚上,张福泉把玉米棒子和地瓜切成小块,然后用石磨慢慢磨成粉,一晚上的成果足够一家人吃一天。
1963年,张福泉到了读小学的年纪。当时的村办小学有3个年级,但只有一位教师,所有学生都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室里连凳子都没有,学生要自带板凳。条件虽艰苦,但从第一节课开始,张福泉就喜欢上了学习,他从眼前的课本中,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也在心里埋下“出去闯”的种子。
父亲见过世面,母亲也是开明的人,他们告诉张福泉:“念书有用,一定要好好学习。 ”读三年级时,父亲送给他一支钢笔,这是他的第一支钢笔,因而分外珍惜,每次用都小心翼翼。
村办小学没有四年级,三年级读完的张福泉被迫“毕业”,不过好在很快打听到附近村里有个“五年级班”,于是他选择跳级,在班里,张福泉年龄是最小的,但成绩是最好的。
这一年读完后,只能去县城读中学,由于年纪太小,父母不放心,建议他过一两年再去。没学上的时间里,张福泉也没闲着,而是跟着村里一个有文化的老先生学习,平日里,他还拿着一本旧字典自学,点着昏暗的煤油灯学到深夜。
直到1970年,花园镇中学建校,张福泉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1974年,初中及高中读完,由于尚未恢复高考制度,张福泉再度面临无学可上的局面,只得回到家中。
生产队中锻炼成长高考恢复迎来人生转折 高中毕业的张福泉已是全村最高学历者,1975年春节过后,生产队长让他做西河崖村生产队五小队会计。虽说是会计,但不仅是坐在办公室算算账而已,所有的农活他都去干,虽然身体干瘦干瘦的,但干起活来却充满激情。
当时五小队队长第一年上任,文化水平不高,开会讲话总讲不好,于是就让张福泉代讲。这一过程中,上级领导发现这个不满20岁的小伙子很有想法,于是任命他为西河崖村生产队六小队队长,成为整个花园公社最年轻的小队长。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张福泉义无反顾地选择参加。为了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他在考大学和考中专之间,选择了更有把握的后者。
也正是在这一年,母亲去世了,张福泉顶住巨大的悲痛,改变命运的愿望也愈发迫切。他报考了山东省冶金学校(青岛理工大学前身)土木专业,这是全省中专及高等院校中的首个土木专业,分数线高,竞争激烈,同时报考的有三四百人,最终只录取了5个人,张福泉是其中之一。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张福泉知道,这是他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新生活正在前方等待。
如今回想起这段充满起伏波折、含笑带泪的日子,张福泉心里充满感激,他觉得,正是这样的生活锻炼出自己能吃苦、不畏难、敢担当的秉性,让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受裨益。
年逾不惑辞职创业招揽才俊奠定发展基础 在张福泉看来,考上中专是生活中第一个重要转折点,第二个则是辞职创业。
中专毕业后的张福泉先是被分配到山东省冶金设计院土建科,10年时间里,从技术员到助理工程师,再到工程师,每一项工作都做得踏踏实实。之后,他又在山东省工业设计院工作8年,成绩同样出色,一直做到常务副院长。
然而,做着稳定且待遇优厚工作的同时,心中那颗“出去闯”的种子却在悄然发芽。“这些年一直有顾虑,不敢迈出这一步,可再不闯一闯,做点自己的事业,就晚了”——当张福泉把这一想法告诉身边亲朋时,听到最多的是反对声:你已经不是小青年,经不起折腾,放弃工作风险太大。
思前想后,张福泉最终还是听从了自己的内心。 2003年,他与两个合伙人凑钱一起创办了山东省环能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以电力工程设计与施工为主业。对于为何选择这一行业,张福泉表示,一是因为凭借前两份工作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二是儿时生活在缺电的环境中,煤油灯下读书的不便,让他对方便用电有着强烈的渴望。
公司刚成立时,只有七八个人,面临着资金不足、场地有限、人才短缺的窘境。这样的困难吓不倒打小就吃苦的张福泉,靠着借钱、租房撑过了最困难的日子。
不过,他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行业里,人才是核心,技术和服务则是最重要的竞争力,于是确立了“立足服务、开拓进取、培养人才、和谐发展”的方针。
为了吸纳人才,张福泉开出省内同行业最高薪,迅速招徕了一批青年才俊,带来了各项资质,也让公司充满了活力,在此基础上,企业发展迅速,3年时间里,业务额增长近十倍。
张福泉对年轻人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除了重用、信任,给其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及晋升空间外,生活中也多有关爱。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在环能公司,所有的办公桌椅都可以变形为一张床。“这是我找家具厂专门定做的,多数员工中午在公司吃饭、休息,这样他们可以躺一会儿,舒服。 ”张福泉说。
迎难而上敢创新“实诚人”赢得客户信赖 所有跟张福泉打过交道的客户,对他的评价都是3个字——实诚人。每项工程,他都要求团队以最高标准完成,绝不凑合,工程有任何困难,都要千方百计去解决;而面对棘手的工程、别家公司不敢接的活,他更是敢于创新、迎难而上。
2015年,环能公司承接了威海一家热电厂的改造项目,这是个棘手的项目。“最大的难度在于,这个厂之前设计不合理,没建脱硝及超净排放系统,达不到环保要求,我们得给加上,但由于厂区狭窄,根本没地方建。 ”张福泉说,研究再三,他们决定把脱硫塔进行改造,在其上方建设脱硝及超净排放系统。这样的方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少有先例。为此,张福泉和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比如最开始要挖坑、打桩,加固地基,可由于场地狭窄,大机械进不去,我们就靠人拿着简单的机械干,把施工队排成两班,24小时轮流开工,最终如期完成任务。 ”
在张福泉带领下,环能公司的业务范围遍布国内绝大数省(市、自治区),并在印度、巴基斯塔、坦桑尼亚、越南、印尼等国家设计建设了大量工程。公司创造了多个省内、国内第一,包括完成国内最大的电厂化学水处理设计项目、一次性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8×B30和8×B50背压机组、建成省内第一座烟囱与凉水塔合二为一项目等,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工程设计奖,并被评为全国先进设计企业、全国优秀设计院,在全国同行业内有口皆碑。
2016年10月,环能公司“新三板”挂牌仪式隆重举行,这是公司发展历程上一个里程碑。花甲之年的张福泉表示,他会以此为契机,调整发展思路,重新制定发展战略和目标,整合市场及人力资源,继续扎扎实实地做好这份事业。
虽离乡多年,张福泉对家乡的感情一如儿时那般真挚,他忘不了父母的养育,忘不了当年生产队长对他的提携,忘不了乡亲对他的支持。如今,每次回到家乡,他都会和乡亲们聊聊家常。
2003年,他为西河崖村修了路,没让乡亲们出一分钱。环能公司与华鲁恒升、星光集团、齐河一中等德州的企事业单位有合作,每次承揽家乡的工程,他都本着“活要干好,钱要少赚”的原则。前不久,他又提供了120平方米办公场所,供在济南的老乡团体——枣乡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无偿使用。
面对如今的成绩和荣誉,张福泉依旧淡然。“只要踏踏实实做事,成绩最终一定属于你,这是我从养育我的家乡水土中找到的答案。 ”采访的最后,他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张晓航本报通讯员贾鹏冯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