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70505期 >> 第02版:人 物
守护心脏健康的京城好医生
——记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兼心律失常科主任刘兴鹏
作者:张晓航任立松


与有“房颤消融之父”之称的海萨格教授合影


刘兴鹏(右一)在泰国曼谷胸科医院指导手术


  个人简介:刘兴鹏,1971年生,陵城区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兼心律失常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工作委员会常委兼副总干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全国委员及房颤工作组成员。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学术奖励6项,在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完成及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第二届“京城好医生”。
  4月26日,北京,阳光炙烤着柏油马路,蒸腾起阵阵热气,提醒着人们春天即将被夏天代替。作为全国知名的时尚地标,位于朝阳区的三里屯一派热闹景象。而在不远处,有一处同样全国知名的“医疗地标”,那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下午1点半,经过1个小时的等待,记者见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兼心律失常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刘兴鹏,一碰面,他满脸歉意地打着招呼:“很不好意思啊,让你们久等了。 ”眼前的刘兴鹏身着白大褂,不过里面套着的手术衣清晰可见,他刚完成今天的第3台手术,两小时后还有两台手术等着他主刀。面对我们的讶异,刘兴鹏却神情轻松:“今天不算忙,可以好好聊聊。 ”就这样,利用手术间隙的一个半小时,刘兴鹏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从医心路历程。
一心向学,“学霸”终圆从医梦
  每周一天半在门诊,两天半在手术室,一天有近10台手术,工作到深夜是常有的事,另有查房、科研、教学、科普等任务,刘兴鹏的工作安排非常密集,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一位护士告诉我们:“刘主任是我认识的最勤奋的人。 ”
  刘兴鹏告诉我们,勤奋最初源自家人的影响。 1971年,刘兴鹏出生在陵县土桥公社桃刘村(今陵城区安德街道办事处土桥村),父亲是一名军人,母亲是一名普通农民。“父亲高中没读几天就去当兵了,一直觉得文化水平是短板,于是在部队特别注意学习,我住部队大院的5年里,经常看到他看书到凌晨,靠着自学,他完成了山东大学的函授课程,先后拿到专科和本科学历;父亲转业后,被分到德州市物资局管基建工作,他不是科班出身,对基建一无所知,但靠着自学把工作完成得有声有色。 ”刘兴鹏回忆说,“母亲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很支持我读书,希望我能够靠知识改变命运。 ”
  从小学到高中,刘兴鹏勤奋努力,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并于1989年考入滨州医学院。对于选择学医,他表示当时也不太懂,只是父母和自己都觉得医生是一个真正能帮到别人的职业。后来的经历告诉他,这是个完全正确的选择。
  到了大学,刘兴鹏一如既往地努力,常常是全宿舍从自习室回来最晚的那一个,也是从图书馆借书最多的那一个。他“开发”了一套高效学习方法,“我认为医学的每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比如我想学循环系统有关知识,就会把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等多本教材铺在桌子上,从各个方面了解循环系统,形成一张知识网。 ”“临床心脏病学进展日新月异,几天不读文献便会落后。 ”工作之余,刘兴鹏最大的爱好是翻阅学术著作、期刊,学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这一习惯在读大学时业已形成,使得每次考试,刘兴鹏的答案总比标准答案上的内容更加丰富。凭借勤奋与正确的学习方法,大学读了5年,刘兴鹏拿了5年全班第一。
  不过,刘兴鹏觉得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不是好成绩,而是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及今后的方向。“读大四的一天,我在校园广播中听到一条关于心血管疾病诊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新闻,这让我很受震动,因为心律失常是一种很常见而在当时很棘手的一种病,如果能根治会帮助很多人。 ”于是,他的学习重心开始向心血管疾病方面倾斜,并立志成为一名心内科医生。
  1994年,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绩完成本科学业后,刘兴鹏被分配到德州市人民医院工作,不过一年之后,他选择了继续深造,考入河南医科大学(今郑州大学医学院)读研,毕业之后又考入同济医科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对医学的探索是没有尽头的,能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学到更多、更前沿的医学知识,是我延续至今的愿望。 ”对于这一选择,刘兴鹏如是解释。
  2001年,博士毕业的刘兴鹏被分配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实现了大学时的理想。
斩获全球心律失常领域最高奖,将国内房颤诊疗水平提至新高
  很多人不会想到,仅用五六年时间,年轻的刘兴鹏便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这一国内心内科领域的顶尖科室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掌握核心技术的几名医生之一。2011年,朝阳医院以人才引进的方式将刘兴鹏招致麾下,第二年,朝阳医院心律失常消融手术例数便一举跃居北京市前三名并保持至今,并将并发症发生率维持在业内最低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朝阳医院心律失常专业的临床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年手术例数增长均在20%以上,在业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现已成为国内心内科领域的诊疗高地。
  创新是刘兴鹏的禀赋,也是他最有力的“武器”。在国内学者竞相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时,刘兴鹏已经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全球心律失常领域权威期刊《美国心血管电生理杂志》上,他的文章也是中国大陆学者在该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持续性心律失常,目前我国有1000万房颤患者,75岁以上老年人的房颤患病率高达10%。该病最大的危害为引发卒中,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世纪之交时,被称为“房颤消融之父”的法国波尔多大学教授迈克尔·海萨格(Michel Haissaguerre)取得重大发现,以此为理论基础,房颤内科导管消融手术开展起来,这项技术传到中国后,刘兴鹏是首批独立掌握者之一。 2009年,刘兴鹏作为教育部公派访问学者去往波尔多大学,跟随海萨格教授深度学习13个月,对于房颤消融的理解更为深刻。
  不过,单独通过内科或外科进行治疗,对疑难复杂的房颤来说效果仍然不够理想,而发达国家流行的常态化多学科专家组协作诊疗(MDT)模式可以取长补短,达到最佳效果。基于此,2015年,刘兴鹏带领团队开创性地设计出心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消融手术,这是目前国内针对房颤的最前沿诊疗技术,为疑难复杂的房颤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至今已有30余名患者受益。与此同时,刘兴鹏发表题为《房颤中心的理念与实践》的论文,旗帜鲜明地主张对于房颤治疗的内外科结合模式与专病管理模式,受到业界广泛认可。
  多年临床实践中,一个疑问一直困扰着刘兴鹏——如何让患者少受痛苦,在术前就能知道是否适合接受消融手术以及成功率、效果如何?多年的积累终于形成质变,2011年,在一次出差的路上,一个奇妙的想法迸入他脑海:是否可以利用房颤消融手术中的常用药物伊布利特进行术前验证?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研究,这一设想实现了!
  此项技术大幅度减少了对左心房的创伤,减少了不必要的消融,被业界评价为“房颤个体化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正是因为这项研究,刘兴鹏获得了全球心律失常领域最具权威的学术组织——美国心律学会(HRS)颁布的2015年度Eric N. Prystowsky青年研究者奖,该奖面向全球心律失常领域的专家学者,每年仅颁两项,这是中国大陆专家第一次获此殊荣。
  迄今为止,刘兴鹏已完成各类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6000多例,是目前国内该领域经验最为丰富的专家之一。 2007年,36岁的刘兴鹏被破格提升为主任医师,成为国内三甲医院同行中最年轻的主任医师之一。
创建国内心内科领域首个医生集团,致力于培养优秀青年医生
  2015年5月8日,北京医疗系统发生一件大事——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正式成立,这是国内心内科领域第一个医生集团,由刘兴鹏牵头,联合北京多家三甲医院的6位知名中青年心律失常专家创建,“哈特瑞姆”是英语“心律(Heart Rhythm)”一词的中文谐音。
  医生集团在国内是新生事物,诞生于2014年前后,本质是医生团体执业。医疗集团可为体制内医生业余时间多点执业和体制外医生执业提供平台,并可解决与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协定报销比例、为医生更新行医职业资格、给医生缴纳责任险等个体医生不易解决的问题,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散、下沉,缓解看病难,改善就医体验,同时在疑难病症诊治方面形成技术优势。
  刘兴鹏创建医生集团源自现实需要。他在开展心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消融手术的过程中发现,这一手术在公立医院上马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等待,配置符合严格条件的手术场地、设备以及协调其他科室医生都需要时间。于是,他找到熟悉的几位同行商议成立医生集团事宜,众人一拍即合;燕达国际医院、北京健宫医院等一些民营医院则表示能够提供场地及设备,创建条件具备。
  如今,经过近两年发展,哈特瑞姆集团已拥有核心专家近30人,并在持续增加中,均为全国大型三甲医院心脏疾病领域的一线专家,覆盖心脏疾病的各个亚专业;采取MDT及连续完整闭环管理模式,为心脏疾病患者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个体化疾病解决方案和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每年完成各类手术近万例,目前是国内专科实力最强的医生集团之一。
  青年医生培训是哈特瑞姆集团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今年4月,刘兴鹏组织发起“非凡电生理英才计划”,这一计划以国际知名心电生理学家——德国汉堡圣乔治总医院欧阳非凡教授的名字冠名,旨在利用集团的人才优势,通过培训课程和手把手带教,促进国内心脏电生理学科新一代年轻医生的培养,改善该学科学习曲线长、独立术者匮乏的现状。为了让更多人受益,他们开通“哈特瑞姆心脏之声”微信公众号,每天发布免费培训视频及国际前沿文献解读等,迅速吸引了一大批“铁杆粉丝”。
把患者当亲人,树立医德标杆
  在好大夫在线网站刘兴鹏的个人主页上,可以看到近两年他共收到患者81封感谢信、317件“礼物”,大量患者用“医术高超、态度亲切、把患者当亲人、有人格魅力”等词语形容他。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几位已痊愈的外地患者,带着家乡的土特产来到刘兴鹏的办公室,对他表示感谢,收到的锦旗已经挂不开。
  这些,是对刘兴鹏医术的肯定,更是对他医德的赞许。
  每逢刘兴鹏值门诊,总有大量外地患者慕名而来,有的不知道如何在网上挂号,他便为他们尽量加号;若过了挂号时间,他就利用下班时间义务看病。在同事的印象里,刘兴鹏从来没有不耐烦过。“把已经会的东西做到极致,在未知的地方再尽量多走一步,治愈更多的患者。 ”这是刘兴鹏常说的一句话。他和团队经常接手其他医院不敢处理的急危险重患者或多次消融仍失败的患者,并通过高超的医术将他们治愈,这种“艺高人胆大”的自信增强了患者的底气与信任感。
  2013年,来自河北邢台农村的患者侯女士因风心病换瓣术后室性心动过速并发心衰而四处求医,其难点在于两个人工机械瓣膜阻挡了射频消融手术的入路,同时药物治疗已被证实无效。刘兴鹏接诊后,发现面对的是一个全球范围内也罕有先例的高难度手术,他与心外科大夫一起,设计了从体外避开阻挡,通过外科小切口开胸,经心尖穿刺进入左心室,消融导管从外至内的入路进行消融的方案。这一方案虽然可行,但仍存在很大风险。
  患者家属含泪说:“刘主任,您是一个好医生,把命交给您我们放心。 ”扛着患者沉甸甸的信任,刘兴鹏和同事用尽所有办法,4个多小时的手术后,监护仪上出现了患者半年多不曾见到的窦性心律,手术成功。术后住院期间,刘兴鹏每天都早来晚走,有时干脆住在办公室,密切关注侯女士的病情。一个月时间里,她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在刘兴鹏及同事的精心治疗下,奇迹般的痊愈了。
  不过,33岁的侯女士家庭贫困,老公在北京打工,有3个孩子,家中也有老病号,无力支付医药费。见此情况,刘兴鹏在科室发起募捐,参与电视节目筹款,自己掏钱为她全家购买了去邢台的软卧车票,还派自己的研究生专门将她送回家。一年后,刘兴鹏主动联系她来复查,并再次掏钱帮忙买了车票。直到现在,刘兴鹏和同事依然每年都为她和孩子们寄去衣服、书籍和生活用品等。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同时,一个个因病致贫的故事也引发了刘兴鹏的深入思考:“我发现,很多从基层来的患者,到大医院求诊时病情已经很严重,治疗起来效果差、风险大、费用高,如何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提高群众的防病能力是个重要命题。 ”
  为此,刘兴鹏从十分紧凑的日程表中挤出时间,到基层、进社区为群众巡讲、义诊,在线下举办“朝阳心律心电大讲堂”,免费为基层医生培训,开设“朝阳心律频道”微信公众号,利用自己拥有16万粉丝的微博,进行科普和培训。最近,他还通过当下最流行的直播方式,进行医疗知识的宣讲,有1.7万在线观看了这场直播。
  刘兴鹏说,他非常愿意尽己所能为家乡父老做些事,尤其想深入基层做些实实在在的事。为响应李克强总理关于推进各种形式医联体发展的号召,他希望组织北京大医院的心脏病专家们与家乡的基层医生们一道建立“心脏病专业医联体”,义务为家乡培训基层医生,定期带领团队回家乡开展义诊活动及疾病预防宣教,开展常态化心脏病远程会诊……期待这一合作早日实现。
  □本报记者 张晓航 任立松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守护心脏健康的京城好医生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人 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