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志勇利用显微镜做手术
闫志勇(右二)与科室医生一起研究病例
个人简介 闫志勇, 1966年生于德州,祖籍乐陵,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神经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0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1998年获山东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专业硕士学位, 2015年获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神经外科专业博士学位。
从事神经外科专业20余年,在重症颅脑损伤、颅内肿瘤、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手术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介入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危重急救组副组长、山东省创伤医学会神经外科学组委员。带领团队开展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的显微手术和微创介入手术及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疗效显著。至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
1月7日上午,青岛市崂山区,空中飘落的蒙蒙细雨让空气格外清新,也让海尔路上的车流更加拥挤。操着地道青岛口音的“的哥”告诉记者,这附近有两个“热门目的地”,其一是石老人海水浴场,其二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后者便是记者此行的目的地。
2007年1月,为缓解崂山区居民看病难的问题,青岛市政府“请”来了青大附院这所百年老院,成立了青大附院崂山院区。记者在这里见到闫志勇时,他刚刚完成一台手术,身为神经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他早已习惯了这种节假日无休的节奏。利用难得的半个上午,闫志勇与记者分享了他的从医心路历程。
少年有志追随姐姐脚步走上从医路 1966年,闫志勇出生在德州,童年时期在地委宿舍度过。这个地方紧邻德州市人民医院,使得他经常能看到医生忙碌的身影,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某种启蒙作用。
而对闫志勇选择从医影响最大的是姐姐闫素华。 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长自己5岁的姐姐考入山东医学院(今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正读初中的闫志勇在心里默默立下志向:“以后,我要成为姐姐这样的人。”为此,他格外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机遇没有辜负有准备的人, 1985年,闫志勇考入青岛医学院(今青岛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 1990年,本科毕业后的他被分配到德州市人民医院,进入神经外科工作。
作为研究人体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技术的学科,神经外科具有高、精、尖的特点,被称为“医学领域的皇冠”。在闫志勇看来,神经外科疾病具有起病急、发病快、死亡率及致残率高的特点,对医疗技术和医生素质的要求极高,在每家医院都应该倾注大量精力优先发展。
始建于1986年的德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当时正处于起步阶段,闫志勇与张富裕、周修玉、徐东方、张之营、孟令军、张军普、王岷等德州首批神经外科专业医师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早些年,在神经外科界有句话叫‘脑外脑外、开死不怪’,足见这类手术的难度与风险,也反映了当时技术水平落后的现实。”闫志勇说,“最近20多年,技术理念和设备的提升让神经外科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从传统的开颅手术发展到如今的显微手术、介入微创等先进技术,我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转战”青岛带领新建科室由弱变强 2006年,因个人原因,闫志勇来到青岛工作,适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建立。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创建于1959年,是山东省最早建立的神经外科专业科室之一,是山东省重点专科、青岛市卫生行业特色专科;但崂山院区神经外科成立之初只有3个人、 10张病床,设备水平、技术力量稍显薄弱。就这样,带领新科室发展进步的重任落在了闫志勇肩上。
10年发展,年轻优秀的博士、硕士不断加入,给科室注入了新鲜血液。目前科室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有博士学位者4人,硕士学位者5人。医院先后配备了国内领先的640层高速CT机、 3D-DSA机、 3.0T核磁共振、 PET-CT、脑科专用高清手术显微镜和视频采集系统、神经内镜、高速磨钻和铣刀等设备。闫志勇带领科室团队在此平台上开展了大量新技术、新项目,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深受专业人士及患者的好评。
为了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救治效率,闫志勇带领神经外科联合神经内科、急诊科、放射科等组建了急性脑卒中救治团队,致力于急性脑卒中“1小时黄金救治圈”的区域建设。时间就是生命,与疾病赛跑,他们将脑卒中病人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降到最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2010年,闫志勇去往北京天坛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脑血管介入微创治疗专项学习。“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其发病急、病情复杂,对手术处理和围手术期管理要求很高。”闫志勇对记者说,“如今我们拥有显微外科技术和介入微创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进行处理时,既能进行开颅手术夹闭,又能够通过介入微创治疗,对每一位患者的处理都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有效提高了医疗质量,诊疗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此外,闫志勇和他的团队在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颅脑肿瘤、颅脑创伤和危急重病人的诊治及基础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2016年,科室新开展急性脑梗死动脉介入取栓术,下一步还将开展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
十年磨一剑。如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神经外科脑血管病的显微手术和介入治疗等特色专科技术已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科室每年诊治门诊病人4000余人次,住院病人400余人次,手术400余台次。
勤学苦钻把每一位患者放心上 勤奋善学是闫志勇的特质之一。为持续提升自己,闫志勇于1996年考取了山东医学院(今山东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并在2015年获得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神经外科专业博士学位。闫志勇的博士生导师、知名神经外科专家孟庆海教授的教诲让他受益匪浅。
在闫志勇的办公室里,一台穆勒FS3010脑科专用高清手术显微镜格外引人注目。他告诉记者,这是一台已经淘汰的机器,工作之余用来练习技术,“显微手术稍有偏差就可能酿成大错,对医生操作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因此没有十年八年的点滴积累与勤奋练习,是不敢上手术台的。”与此同时,闫志勇把学习二字贯彻到科室管理中,注重讨论与交流,并积极为同事申请学习深造的机会,力争每个人都能与最前沿的医疗技术接轨。
在闫志勇的微信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文字:夜深了,手术室灯火辉煌,只为这个职业;周一回家时后半夜,周二和师傅一起为一个8岁孩子切除脑干肿瘤,十几个人,手术持续7个小时 ,孩子得救了;我的病人终于安全了,满足呀,记住,快乐有你,健康有我……
他笑言:“没在神经外科工作过,就不知道时间有多紧迫。”面对一例例危重患者,闫志勇和同事们时刻上紧“发条”, 24小时不关机,随叫随到,每周工作时间达70个小时,节假日对他们来说更是奢望。经常一台手术做上好几个小时,筋疲力尽了仍然不能休息,要观察患者至病情稳定了才能离开,遇到病情复杂的,在医院一待就是几个昼夜也不是新鲜事。仅去年,闫志勇团队就完成了368台手术,平均每天一台;连续多年的除夕夜,他都没能与家人一起吃年夜饭。
闫志勇习惯于把每位患者的资料都整理成PPT,保存在电脑里,详细记录每一次的复查情况,定期做回访和指导;还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安装了投影仪,每天上午7点半,科室人员在办公室集合,一起讨论病例。用同事的话来讲:“他真正做到了把每一个病人都放在心上”。
乡情浓厚愿为德州医疗事业做贡献 虽然离开家乡已有10年,但闫志勇对德州,尤其是德州市人民医院充满了感情,“是家乡的土地养育了我,是德州市人民医院培养了我。”工作时每每遇到德州籍患者,他总会倍感亲切,并尽己所能,提供最大的帮助。
闫志勇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看到德州正实施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战略,德州各家医院抓住机遇,与京津及省会地区先进医院的合作日益密切,他非常高兴,“如此一来,德州的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很快,老百姓看病越来越方便,负担也减轻了。”
让他更为高兴的是,家乡医院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合作也逐步深化,就在上个月,德州市人民医院院长程吉东来到青岛,与他们就长期合作进行探讨。“家乡患者需要我,我必当全力以赴。”闫志勇说。
□本报记者张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