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70113期 >> 第01版:头版
一盆菜完成的“农业产业链”
□本报记者高红岩本报通讯员邓美平

省驻小石堂村第一书记汪海涛(右)和村民在查看甜瓜长势


  到夏津县小石堂村采访,阳光下,大棚里的菠菜、油菜一棵棵水灵灵,长势喜人。据省驻小石堂村第一书记汪海涛介绍,现在大棚里种的这些绿叶蔬菜是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准备的。“赶着春节这个蔬菜销售旺季出棚,肯定能大卖一场。 ”汪海涛笑着说。
  汪海涛有说这话的底气。线上,小石堂村在淘宝等网销平台把果蔬卖到了南方;线下,与济南多家社区智慧便利店签约销售,2016年果蔬等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量达到了25万公斤。
  “借助电商等销售平台,让更多农民‘入社、上链’,参与到高端绿色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中来,摒弃以前种小麦、玉米、棉花‘老三样’,群众走上脱贫奔康之路。 ”夏津县委副书记、省派第一书记党支部书记陆怡说。
“加”上互联网,村里变了样
  1月10日,刚落成不久的小石堂农商互联服务中心门前十分热闹。村里人正在为服务中心做着最后的装修维护工作。记者在服务中心转了一遭,按照指示牌,这栋2层楼的服务中心,设有电商服务站、多媒体文体活动室、智慧卫生室、果蔬追溯实验室,给人的感觉是“高大上”。
  令记者惊讶的是,整个村子利用50兆的宽带网络,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无线网络覆盖村里全部大棚,大棚里安装的摄像头传输数据正是靠着无线网络。 ”汪海涛说。
  记者采访当天,正赶上村里请来省里的技术人员为“果蔬追溯体系”调试系统。技术人介绍,通过绿色无公害追溯体系,一个二维码成为果蔬产品的身份证。“到时候,消费者拿着手机扫一扫,菜是由谁种的,怎么种的,来自小石堂村哪个大棚,都一目了然。 ”汪海涛说。
  作为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村,眼前的小石堂村已然是个富裕村。但2015年汪海洋初到时,可不是现在的样子。那时,小石堂村跟所有传统农村一样,地里种着玉米、小麦、棉花,村民致富找不到门路,村集体也没有见过一分集体资产。
  2015年,利用上级拨付的扶贫资金,小石堂村走上“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路子,建了13个温室大棚,用绿色无公害的方式种植羊角蜜甜瓜、辣椒等果蔬。
  农民承担风险能力差,这是不争的事实。小石堂村探索打通了农产品“上行”路径,与济南、天津等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种什么全部采取“订单销售”的模式。最重要的,小石堂村成立了农村电商专业合作社,与阿里巴巴合作,建设运营农村电商淘宝服务站,将小石堂的特色农产品卖得更远。
  2015年,所有参与大棚种植的贫困户借此脱贫。脱贫致富的成果诱人,2016年,村里又建起50个温室大棚,这次村里的贫困户以及更多农户参与进来。“农村电商+设施农业+果蔬追溯+农商互联”,越来越完善的产业链条,让村民种上高端蔬菜、卖上高价钱。
  2016年,在全国农商互联大会上,小石堂村作为省里农商互联的典型,与济南倍全互联网便利店签订基地直采协议,小石堂的农产品又多了一条销售渠道。
  在淘宝网页面输入“小石堂”3个字,小石堂村的果蔬产品就展现在眼前。不打农药、施有机肥,小石堂的蔬菜水果已经成为绿色健康农产品的代名词。等到春节前夕,棚里的菠菜、油菜等将以盆栽绿色蔬菜的形式,走到消费者的餐桌。
  汪海涛给记者展示了一组数字——2016年,凭借覆盖全村的这一产业模式,小石堂村户均增收2.8万元到5万元,村集体有了10万元的集体收益。
土特产也要赶时髦
  路面全部硬化,安上了路灯,还装上了路牌,小石堂村摇身一变,成了高颜值。汪海涛也有下一步的打算——发展乡村旅游:果蔬采摘、乡村生态游。“村里也有无线网络,不再是信息闭塞的地方。 ”汪海涛说,要走出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
  的确,在当下消费者销售需求越来越高的现实倒逼下,农业产业的链条必须不断延伸,才能跟上形势不掉队。
  时值冬季,这段时间夏津县后赵庄村地瓜种植大户朱吉方的地瓜在华北地区、东三省卖得挺火。靠网销平台,他一年的销售额能达到50万元。
  后赵庄村一直以地瓜闻名,当地种地瓜、交易地瓜,自发形成的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到6.5亿元。这其中,电商销售占据了半壁江山。
  地处黄河故道,后赵庄村沙质土壤产出的地瓜在周边省市小有名气。每到收获季节,老百姓靠地窖储存地瓜,容量10万斤地瓜的地窖有2000多个。
  1月12日,省驻后赵庄村第一书记牟光波正忙着给新落成的地瓜批发市场跑最后的程序。牟光波说,占地30亩的地瓜批发市场建成后,借助网商平台,后赵庄村地瓜交易将更加规范,交易量也能再上一层楼。
  接下来,牟光波计划把后赵庄分散的电商状态加以整合,进一步擦亮后赵庄地瓜的品牌。他心中还有更大的期许,将后赵庄村的地瓜交易市场打造成江北最大的地瓜交易市场。
  据了解,专门为后赵庄村量身定制的地瓜深加工项目也正在试验当中,到时候地瓜饮料、地瓜酒将成为老百姓的致富新门路。
最关键的是人才
  在夏津,还有一个电商平台也挺火——“好鄃记”电商平台在京东商城每天的销售额达到几万元。这个平台是由省商务厅驻夏津第一书记工作组联合县商务局共同打造。平台以“好鄃记”品牌为依托,走“品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挖掘地域特色产品,打造地域特色品牌,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香油、挂面、笨鸡蛋、手工艺品、特色果蔬,这些土特产借助网销平台,走向更多消费者。
  负责运营“好鄃记”的是一群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米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小石堂村的成功,活跃在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功不可没。以村民马友兵为例,“2016年夏天,线下卖3元钱一斤的羊角蜜甜瓜,马友兵在线上卖到了6元一斤,5斤包邮,卖得十分火爆。 ”汪海涛介绍。
  2015年,一直在外打工的马友兵与村里其他几个年轻人回到村里,在村里组织的电商培训后,这几个“90后”开始大展身手。除了成为村里的电商技术员,他们也靠种大棚发了家。马友兵现在经营着5个大棚,年收益能超过10万元。
  在省驻苏留庄镇苏留庄村第一书记刘向锋看来,人才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培训,苏留庄村几个青年农民已经掌握了开网店的技术。现在,苏留庄村的笨鸡蛋、手工艺品等产品正慢慢依靠电商平台,走向更大的市场。
  “有想法的年轻人在农村还是太少。 ”刘向锋深有感触地说,发展农村电商本质上是依靠能人带动,由于电商运营涉及互联网技术操作、网络营销、上下游的对接等一系列专业知识,需要的是一批“新农人”,而“新农人”的最佳群体就是返乡青年。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盆菜完成的“农业产业链”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头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