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1230期 >> 第05版:教 育
考研,今年为啥这么火
作者:曹清

考研现场人山人海


  12月26日,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落下帷幕,教育部统计,今年共有201万人报名参加考试,比去年增加了24万人。
  “今年共有201万人报名参加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比去年增加了24万名考生,增幅13.56%。 ”
  “山东省34个报考点准考考生为18.6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5万人,增幅为15.57%。 ”
  “辽宁省硕士研究生今年报考人数达8.4万人,比去年增加1.4万人,增幅为20.2%”
  ……
  根据各省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是继2014年“考研热”持续退烧以来,考生人数首次出现反弹的年份,其中北京、江苏、辽宁等地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增幅均超过20%。
就业压力催生“考研大军”
  早晨6点半的闹钟响起,高敏挣扎着爬起来,洗个脸清醒一下,背着书包就冲向自习室。“夏天秋天还好一点,但冬天看着舍友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我真是羡慕嫉妒恨。 ”高敏告诉记者,很多次她都觉得考研太辛苦想要放弃,不过想想这是自己选择的路,咬着牙也得走完。“如今就业压力这么大,大家都在考研,你不考就落伍了。 ”高敏所在班级有37名学生,近四分之三的人都选择考研。“现在一些大型企业都招收硕士学历的员工,没有高学历,连门都进不去,更别提展示自己的能力了。 ”和高敏一样,德州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小杨也是自习室的常客,早晨8点开始看书,中午在食堂吃饱饭后接着学习,累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儿,一直学到晚上自习室关门。“我这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刚入职的基本工资每月在3000元左右,工作一两年后工资可以达5000元。刚入职的研究生基本工资则是5000元左右,而且高学历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更有用处。”小杨表示,研究生的含金量更高,在未来的就业中也更有优势。
  中国教育在线网站针对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动机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35%的被调查者选择“本科就业压力大,提升就业竞争力”。德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杨雪无奈表示,她参加了多个人才招聘会,投放了数不清的简历,可一些比较好的企业招聘翻译要求至少是硕士学历,她只能通过考研提高自身竞争力,为找到理想的工作增加砝码。
在职研究生规模增幅显著
  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让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刘媛也加入了考研大军,“今年政策调整了,考在职研究生不仅能提高自己以后的职业竞争能力,还能拿‘双证’。 ”
  今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从2017年起,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分别编制和下达全国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并统一组织实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录取,学历学位证书由原来的只颁发学位证书(单证)改为同时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双证)。《报告》指出,在职研究生考试纳入统考,这一政策调整很大程度上带动了2017年研究生报考热,多地非全日制报名人数占比超过10%。
  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了5年的董灿参加了今年的在职研究生考试。“我很早就有考在职研究生的想法,但时间太紧一直没空学习,今年工作不是很紧张,就报考了南京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听到‘单证’变‘双证’的消息,不仅是我,身边很多同事也有了考研的动力。 ”董灿认为,在职研究生不仅能让自己对知识进行补充,还能在职场上有更多的上升空间。
职场白领“回炉”考研
  “我大学学的是机械设计与制造,毕业后在一家企业当技术工人,感觉没什么前途,希望能通过考研重新规划职业生涯。 ”今年24岁的崔金锋告诉记者,他报考了人民大学的公共管理学院,希望毕业后能进入比较稳定的机关工作。一年的职场体验让崔金锋体会到了专业知识和学历的重要性,“就算是涨工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涨幅还不同
  呢。 ”崔金锋笑着说。
  随着就业门槛的不断变高,用人单位对员工个人能力要求的提升,一纸研究生文凭无疑会增加就业筹码。“像我这样‘回炉’的人可不少,考试时我还看到一个40多岁的人考研究生呢!”崔金锋告诉记者。
  2013年大学毕业的李敏和两名同学开了一家小型传媒公司,虽然能够养活自己,但总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和之前的期望有很大出入。“我的理想是去学校当一名老师,这次报考了东北师范大学,无疑是改变现状最便捷的方式。”李敏说。
  “不管是毕业考研还是工作后考研,未来都充满不确定性。”德州学院科学教育学院院长王萍表示,在进行选择时,最关键的是自己要有清晰的职业规划,不要盲目跟风,也不要对工作好高骛远,只有选择得当,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本报记者 曹清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考研,今年为啥这么火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教 育】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