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据最新发布的《2016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显示,男性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女性高约10个百分点——
女性求职路,何时才能越走越宽?
作者:尹晓燕


  □本报记者尹晓燕
  德州学院的女大学生小吴,明年即将毕业,这个冬天跑了几场招聘会下来,她感受到的是与低温天气一样的丝丝寒意。“有男朋友吗? ”“打算几年内结婚生孩子?”等问题几乎每个招聘企业都会问到。让她倍感挫败的是,一路过关斩将后,最终企业还是优先录取了男生。
  小吴的遭遇并非个例。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中心最近发布的《2016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和2015年,男性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比女性高约10个百分点。
  在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为何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如何更好地帮助女大学生实现平等就业?
性别门槛让她们频频受阻
  前不久,一场大型秋冬季招聘会在德州学院举行,吸引了省内外千余家单位前来招揽人才,不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也紧抓这次机会,积极投递简历。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小王便是其中之一。
  原本踌躇满志的她,在招聘会上转了一圈之后,泄了气。“来招我们专业的单位不少,可是要女生的太少了。”小王告诉记者,招聘会上一家潍坊的机械制造企业给的待遇优厚,且能提供到意大利培训的机会,她和很多同专业学生都递交了简历,但最终没有女生通过简历筛选。“很多单位虽然没有明确设置性别门槛,但在录取时基本不会考虑女生。”小王说,她打算考研继续深造。
  女生求职难不仅表现在像机电这样女生较少的理工科,护理、教育类专业学生在求职中也是男生更抢手。据德州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一名老师介绍,像这样的性别门槛在大学生求职中一直存在。一是显性门槛,即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上明确标明“仅限男性”“男性优先”,或对女性结婚生育等特殊生理状况作出要求限制,迫使她们知难而退;二是隐性门槛,即在招聘时虽不明确拒绝女性应聘者,但女性的录取率明显低于男性。
  因为就业形势不乐观,很多女大学生选择考研深造,在学校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竞选学生干部等,来增加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多重原因致就业歧视屡禁不止
“大学毕业生入职后的10年可以说是事业的黄金期,但多数女性都会在这段时间内结婚生子,生育后就会偏重家庭,事业心也会降低,这段所谓的黄金期就会变成‘麻烦期’。 ”一位企业的招聘专员告诉记者,在同等条件下,他们会优先录取男性。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招聘单位都持有相同的用人观念。在他们看来,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并不输于男性,甚至有时对待工作会更认真,但女性在孕期、产假期、哺乳期内,企业方面的支出都是实际的成本。此外,一些岗位工作条件艰苦,经常出差、应酬,从体力、安全性方面考虑也不太适合女性。
  有专家认为,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就业容量收窄,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容易发生就业歧视。尤其是今年以来,“全面二孩”、延长产假等福利政策的实施,或将进一步增加女大学生进入职场的门槛。
  “虽然我国《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均肯定了女性就业不能因性别等情况而受到歧视,但在具体实施中,对歧视行为缺乏惩罚性规定,加之行政部门的执法手段十分有限,难以形成有力约束。”市妇联权益部部长国芮告诉记者,现实中,很少有女性在就业中遭到歧视后前来投诉或者诉诸法律,这也进一步导致用人单位歧视女性就业者问题突出。
破除门槛还需多方给力
  有关专家认为,女性的就业歧视存在已久,虽已成顽疾但并非不能治。破除就业性别歧视,还需要多方给力。
  具体而言,在立法层面,应完善法律体系,通过专门立法解决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明确就业歧视的认定范围和认定规则、反就业歧视法律的适用范围、用人单位就业歧视行为的法律责任等,尽最大可能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平等机会。前不久,全国妇联就制定出台了《妇联组织促进女性公平就业约谈暂行办法》,在招聘过程中出现性别歧视,该单位将被“约谈”。
  同时,针对女性员工孕产假期导致企业用人成本增加的问题,应出台相关税收减免或其他支持性措施,通过更加行之有效的手段引导,提升其承担性别平等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此外,女大学生自身也需要增强自己的才干,提高自身就业能力,调整就业择业观念,通过自主创业等途径实现就业。德州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董玲告诉记者,对于机电类专业的女生,一般都会建议她们考研,经过深造,提升自身的同时也拓宽了就业门路。“如果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不怕迈不过性别这道门槛。 ”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女性求职路,何时才能越走越宽?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