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1125期 >> 第08版:新闻
锐利藏匿在貌不惊人的细节展示中——
格式:写作是从心而发的本能
作者:张莹


  

□本报记者张莹
人物简介
  格式,本名王太勇,1965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文学批评与理论委员会委员。著有诗集《不虚此行》《盲人摸象》《本地口音》,诗论集《看法》《对质》,文化批评集《十作家批判书》。第十三届柔刚诗歌奖、第三届泰山文艺奖、第三届张坚诗歌奖2010年度诗人奖获得者。

  格式是我市著名诗人,德城区政协副主席、德城区文联主席。他善于剔除繁缛,留下骨感,让普通的生活现场衍生神秘的知性。他消解激情,但不使诗歌的节奏失去内韵;捕捉日常,又不耽于拉杂。
  11月21日,记者在肖何庄小区见到了格式。他言辞机智风趣、元气淋漓。连珠妙语中,隐伏着纷繁复杂的人生况味和激荡人心的情感力度。
“造字也是打量世界的一个方式”
  格式1965年出生在聊城市阳谷县黄河岸边一个名叫王营的村庄,那里离武松打虎的景阳冈不足两公里。
  他的父亲1917年生人,是一位私塾先生。父亲对古文字的执着与挚爱,春风化雨般浸润着格式。同龄人大多数用的是《新华字典》,而他经常接触的却是线装的《增广剔弊五方元音》。
  格式从小便对语言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汉字的认知,也更注重形象化和立体化的理解和阐释。“造字也是打量世界的一个方式,小时候我对字词的深究,起步于古人所倡导的炼字、炼句、炼意。这种语言学上的训练方法,也赋予我在人生观和世界观上新奇的思考角度。 ”格式说,这也许是他写诗最初的根基所在。
  格式5岁上学,15岁就参加了高考。考的文科,却被录取到德州医专检验专业。毕业后落户德州,先是在医院做了9年医生,1993年底调入德州市报任记者,6年之后,调到德城区区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后来任文联主席。
“转益多师是吾师”
  格式的诗歌创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年代,也是朦胧诗末路狂欢、第三代诗人纷纷另起一行的年代。
  当时,格式满怀对诗歌的热爱,在诗歌创作上尽情释放着天分与才情。广博庞杂的阅读与模仿,造就了他眼光的宽泛与严谨,也成就了他诗歌的合纵与大度:“北岛的诗使我的诗思陡峭,杨炼的诗让我的意象滞涩;傅天琳的天真唤醒了我的纯净,舒婷的矫情提拔了我的沉静。转益多师是吾师,喜新厌旧开先河。不久,我就迷上了韩东的简直、欧阳江河的诡异、张枣的颓废、宋氏兄弟的淡泊。 ”
  上世纪80年代的组诗《习惯水果》、90年代的长诗《在石家庄吃梨》以及短诗《月光》,都鲜明地记录下他诗歌创作不断转身的印迹。“也许双子座的人多有爱双向极端的天性,往往集水火不容为酒,狂饮、滥饮,一醉不起,但是自醒。文本主义、语言本体、客观与自在、无意义写作以及字思维、词思维、句思维、循环反讽等等,都是我致命性的诗写伤口。 ”格式说。
“把本地看成诗写的根据地”
  2000年8月,格式应邀参加了“中国诗坛衡山论剑”。与国内实力先锋诗人的相识、交流,让格式原本暧昧的诗歌体悟,变成了相对明澈的诗学沉思。下山之后,他用了半年时间,通过借用、磨炼诗歌介入现实的多种手段,使得个人的诗歌面貌发生了质的转型。
  诗学底蕴本就深厚的他,在持续探索和耐心打磨之下,写作功力飞速提升,产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歌作品。先后获得第十三届柔刚诗歌奖以及第三届张坚诗歌奖2010年度诗人奖等奖项。
  获得第三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的诗集《本地口音》,全书共分“最美的时光”“生活让我如此可怕”“既生寄”“我爱的人变成了灰”“我看见云彩向大地鞠躬”和“让我安于平庸的生活”6个部分,收录了格式新世纪以来创作的诗歌156首(组)。其中包括被多种选本收录的组诗《单向街》《我爱的人变成了灰》等。
  作品着眼于世相的刻画,就地抒情;立足于当地的现实,本地抽象。在人性、物性与神性之间,张扬方言却又紧缩口语,呈现自然却又不忘指点江山。由此,生成了直接、浑厚、鲜明的本地口音。
  “不写出本地或把本地作为他者来写,就不能呈现世界的具体性和丰富性;不把本地转化成口音,或揭示出本地对口音的塑造,诗歌就经不住时间的质疑。 ”格式说,“发出本地口音,首先要把本地看成诗写的根据地,与它同苦乐共命运。诗歌的客观性也在于呈现浓郁的本地感,而口音恰恰是它的一个标识。因为没有本地,就没有人。本地以其博大的母性情怀为人的生活提供了衣食之源,并以风土水气这种精妙律动的形式深入人的躯体和灵魂。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有将这种养成关系写到位,发出的本地口音才显得地道而标准。 ”
“让诗歌与诗评开出奇异的并蒂莲”
  格式引人注目的作品不仅仅是诗歌,他的评论,初一出手,便精彩绝伦、锋芒毕露。
  2001年,格式收到朋友寄来的《中国大陆中间代诗人诗选》。这本书收录了50位中间代诗人的作品,标志着中间代诗群命名的诞生。中间代诗群指的是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诗歌创作起步于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而没有参加第三代诗歌运动的诗人。
  通过这本书,格式发现这个原先被忽略、被遮蔽的诗人群体,对诗歌有着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创造,是当下中国诗坛最可倚重的中坚力量。为了将这些卓异的创造迅速为己所用,他对每个诗人的作品都进行了深入的研读。
  本来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写读后感,却不料这些随手写就的文字成为系列评论陆续刊发,还对“中间代”这个命名的传播起到扩大影响的作用。“我一厢情愿地想,汉语诗歌在上世纪90年代的坚实进展,应该到了大白天下的时候了。好多诗人对我的口语诗刮目,我方才意识到自己的探索不应再为个别诗人的片面式总结所简化。我要拿起笔,让诗歌与诗评开出奇异的并蒂莲。 ”格式说。
  随后,他又撰写了70后诗人系列点评,受邀在《星星》诗刊开了《诗歌月月评》的专栏。后来,他的视野进入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发表的美术评论,在当代艺术界屡屡引起强烈反响。
  格式说:“这几年,我与中国诗歌界确实有些失联。失联的目的,是想在其他艺术门类里找寻一下反手诗写的力量。因为一些诗人朋友的介绍,我得以与当代的艺术家结缘。在他们那里,我活化了思想经络,对写作材料功能的认知日趋深化。因为同质异构,我的主业与副业成了一对欢喜冤家,在狭窄的小径上相逢,想不说话都难。 ”“在写作上,我是一个非常沉得住气的人。在不同艺术门类中穿梭,对于认识世界和人生,有了更宽广的角度,对于写作,也是一种滋养。写作是我从心而发的本能,唯有不计成本、不计后果地一直写下去。 ”采访即将结束时,格式如是说。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格式:写作是从心而发的本能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