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1014期 >> 第03版:人物
用心治心 大医有德
——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主任李毅刚
□本报记者 尹滨 朱代军 本报通讯员 许士涛
作者:FHRS


李毅刚(右)获创新成果奖


李毅刚(右)在学术交流会上发言


  他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以至于功成名就时,仍旧不改儿时梦想:倾自己所能为患者解除病痛。
  他是我国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技术最早掌握和推广人之一,至今应用此方法成功治疗8000余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
  他也是德州老乡。李毅刚,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9月1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与本报记者分享了他的故事。
不忍他人病痛折磨立志学医救人
  李毅刚与记者交谈时,普通话中仍旧夹杂着浓重的夏津口音。几十年来,乡音不改。一如他儿时的理想:做一名医术高超的人,用自己的力量解除他人的病痛。心怀行医救人之道,这与李毅刚小时候的经历不无关系。
  在夏津县城西南7.5公里处,有一个人口规模不小的村庄——乔官屯村。据了解,这个村子因明初屯田而得名。这里民风淳朴,环境幽静。李毅刚就出生在这里。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兄妹众多的李毅刚,对学习的机会也是异常珍惜。自幼上学就非常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那个年代,没有这么多的娱乐活动,学生单纯、认真,老师也都对学生倾囊相授。”回忆起小时候,李毅刚说,留给他有很深印象的,是淳朴的师生关系。
  事实上,李毅刚对老师的尊重和爱戴,一直贯穿在他的求学、工作中。交谈中,他总会提及老师的影响,时隔多年,说起小学初中的恩师,李毅刚都能如数家珍。
  初中的语文老师,让他爱上了语言和文字的生动;数学老师,让他感到运算比音乐还优美;高中老师在操场上帮他们补课的情景至今仍旧历历在目。恩师的人生态度,恰如一股清流一样,把李毅刚人生价值的小船,引向了奉献、博爱。
  同样,也是因为老师,坚定了李毅刚的从医之心。
  改革开放前的夏津,同全国各地一样,医疗水平是十分有限的。当时的夏津农村,很多人因为得不到有效的医治而死去。小时候的李毅刚,对这些,经历了太多。十几岁的李毅刚经常想,为什么没有更好的办法让他们多活几年呢?
  真正让李毅刚难以释怀的,是自己爱戴的高中老师突然离世。至今,李毅刚说起这件事情,仍旧心情沉重。“一个月前老师还给大家讲课。老师请假一个月后,忽然有一天,就听到了他去世的消息。对老师的印象还是健康时的音容笑貌啊! ”李毅刚说。
  学医,进医学院! 1983年高考,李毅刚填报的志愿都是医科大学(学院)。当年6月,如愿以偿,他成为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学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汲取知识他如饥似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用在李毅刚身上,再合适不过。众所周知,学医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仅厚厚的教科书就令人望而却步。但是,这对李毅刚来说,却是一次极好的机会。
  李毅刚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这段经历:走出乡村,迈入大学校园,这是我求学之路的阶梯,更是我人生之路的启航。
  在李毅刚看来,滨州医学院是一所学术氛围浓厚、教师敬业、学生刻苦的大学。在这里,他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认识,从最初的感性上升到理性。李毅刚说,医生职业的神圣,真的从事了才会知道,“医生比任何一个人想让患者更健康,更长寿! ”
  在大学,对李毅刚影响最大的,依旧是老师。他为我们讲述了自己的大学老师、也是他尊敬的老师之一、教授、建院元老、国家知名解剖学专家臧老师的故事。
  臧老师对专业的执着,让人动容。以至于自己去世前,就立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学院解剖实验室,对自己的每一个器官均可作为疾病研究。救死扶伤,对医生来说,真的不只是做在别人身上。“做医生,要有大爱啊。 ”李毅刚说。
  在滨州医学院,李毅刚打下了扎实的医学基础,更塑造了医者仁心的价值观。带着对医学的热爱、对老师的尊敬,李毅刚本科毕业了。他成了一名真正的医生。
  按说工作了,成家了,也该安分了。可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不是李毅刚的追求。实践中的诊治,李毅刚意识到,医师的医技高超,与患者遭受的苦痛是成反比的。救死扶伤,技术水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
  考研,是李毅刚深思熟虑的结果。
  再一次求学,他选择了更高的学府——北京医科大学(注:后合并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一如他的此前所述,北京医科大学的老师们,仍旧是李毅刚学习的标杆。
  当时,北京医科大学的心内科,已经是专家云集,汪丽蕙教授、胡大一教授、朱国英教授、霍勇教授、马长生教授、高炜教授、丁燕生教授,这些中国心脏病学科赫赫有名的专家,对李毅刚无论是专业水平的提高还是人生态度的形成,都有不可磨灭的关系。
  李毅刚坦言,能够进入北京医科大学,和这些专家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是他的一种幸运。“在这里,我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像是在比赛,更是在分享快乐。 ”
  这种心内科圣地,不仅吸引了李毅刚,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研修生和交流生。李毅刚介绍,当时的许多见证者现在已成为各省市的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我们也享受到治愈患者带来的从未有过的欢快。 ”李毅刚说。
  1993年6月,李毅刚获得北京医科大学的硕士学位,同年10月,他从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内科医师晋升为心内科主治医师。
  这是一个医学爱好者的涅槃,至此,治病救人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儿时梦想,李毅刚正把这个梦装扮得更美。
  留学德国学习技术、思路和理念
  刚刚毕业,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主治医师——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岗位。但是,李毅刚并不想止步,医者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也不允许他止步。每天工作之余,节假日,他都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1995年4月的一天,李毅刚接到单位办公室的电话。当走进办公室,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一封沉甸甸的信件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被德国歌德大学临床医学院录取了。
  此时,李毅刚心情很复杂:太兴奋了,自身的知识水平从此将更上一个台阶;心情复杂,刚刚在北京团聚的妻儿又要别离。而且,李毅刚对德语还一窍不通呢。“医学没有国界,语言可以从头再学。 ”面对记者,李毅刚笑着说。
  虽说是留学,但在歌德大学医学院看来,这位有着出色的履历、丰富的经验的中国医生,正是他们千辛万苦要找的人。
  国际知名心脏科专家、德国歌德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内科的Zeihler教授和起搏电生理Hohnloser教授对李毅刚特别赏识。不久,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就能在德国主刀为患者做介入手术了。在到达德国后一年,李毅刚就成为心内科的正式医生。
  这一次,李毅刚真的满足了,功成名就大概就是这个样了吧?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对他触动之大,影响了他治学、从医的态度。
  歌德大学附属医院的心内科经常有学术活动。有一次,医院为欧洲心脏病年会投稿做准备,大多数医生汇报了最近的研究结果,从他们的讲解中可以看出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不菲的既往成果,而许多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居然在世界知名杂志发表过文章。这让李毅刚感到惊讶。
  不久,在同医院领导、国际知名电生理专家Hohnloser教授分析心电图时,教授的一席话,让李毅刚终生难忘。“科学思路是成功的一半,医学未知太多,每一位疑难患者的诊治都要为今后提高患者的诊治打基础。为此需要有科学的思路、缜密的设计、一丝不苟地实施,并融入临床实践。 ”
  话语不多,寓意深刻,那一天,李毅刚一夜没睡。结合在德国工作的体会,Hohnloser教授对他的启发很大。没有辜负Hohnloser教授的鼓励,李毅刚在国际上做出了许多重要发现。值得一提的是,期间,李毅刚成功主做了国际上第一例心脏移植后房扑的消融、第一例瓣膜病术后室颤的消融等,并在国际专业知名杂志上发表,因而获得了“德国歌德大学电生理杰出贡献奖”。
  虽然具体方法上,自己对介入手术操作的掌握不亚于西方国家的专家,甚至比他们更灵活,悟性更高,李毅刚说,但自己的缺点还是很明显,就是缺乏科学的思路。“中国医学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在于机器有多少,不在于团队有多少,更大一部分差距是思路和理念。 ”今天,说起德国留学最大的收获,李毅刚这样说。
  知道了祖国医学的软肋,自己能够做什么呢?
  恰逢此时,李毅刚当选了第三届中国留德医学会会长。借此机会,他和在国际和国内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后成功回国创业的上海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有了更多的接触;与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院士等的专家领导也接触得更多,对国家卫生部春晖计划等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们鼓励李毅刚能够回国,为祖国的医学做贡献。
  这与李毅刚当初留德的初衷不谋而合。“当初,选择到外国留学,不就是为了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回来造福国内的患者吗? ”李毅刚反问道。
  不忘初心。 2004年,离开了学习、工作9年的德国,李毅刚踏上了回国的征途,成为上海市新华医院心内科的大夫。“初到上海,对国内情况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茫然,这既有国度间穿越的感知,也有对医疗技术差别的认同。在德国9年的行医历程,可以说已经习惯了那里的工作方式、处理程序、走在临床前沿的诊疗意识。 ”李毅刚说。
  李毅刚坦言,虽然国内心脏介入手术已广泛开展,但是细节的流程、完备的器械配置、健全的梯队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回国之初,工作压力大,医疗任务重。新技术要开展,既要保证前方手术顺利成功,又要保证后方不能“失火”。当时房颤消融刚开始,每台手术,特别是持续性房颤还需要3至4个小时。一天排几台房颤消融,手术到晚上9至10点结束是“家常便饭”。
  当时,上海新华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绿色通道”还没有建立,人手缺乏,李毅刚只能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经常是刚刚睡下,就被叫醒,急急忙忙赶到医院进行手术,手术做完,基本上一个晚上就过去了。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李毅刚每年都要完成150至200台急诊冠脉介入术。
  毫无怨言,凭着工作拼劲和执着,凭着对事业追求和热爱,李毅刚成为上海新华医院心内科的领头人。在他的带领下,几年时间,上海新华医院心内科很快成为全国重点学科组成单位、卫生部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建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如今,不但成为国内心脏专业交流的平台,也是国内外沟通的重要场所。
  人无求则疲,家无柱则塌,国无防则不立。而今,李毅刚对功成名就这个词有了新的认识。他说,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不懈追求,是他进步的动力,更是成功的基石。
  而今,虽已是国内心内科的顶尖人物,李毅刚仍旧记挂着德州、记挂着夏津。就在本报记者采访时,李毅刚还在叮嘱一名来自夏津的心脏病手术患者注意术后事项。
  谈及德州的协同发展,李毅刚很感兴趣。他认为,德州协同发展,不只是对接京津冀,可以同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更多的城市协同。李毅刚期待,如果家乡的建设需要,他将毫不犹豫献出自己的力量。
个人简介
  李毅刚,夏津县乔官屯村人,1965年9月出生,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主任。 1988年获滨州医学院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学专业,获硕士位;1999年德国歌德大学心血管内科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现为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心脏节律学会委员(FHRS)、美国心脏病学会委员(FACC)、欧洲心脏病学会委员(FESC)、美国明尼苏达心律失常中心客座教授。是我国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技术的最早掌握和推广人之一,至今已应用此方法成功治疗了8000余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主任李毅刚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