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他出生于乐陵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小痴迷书法,学习、工作之余,天天临池不辍——
刘文海:书学兼修纸上起舞
作者:芦瑞瑞




  □本报记者芦瑞瑞
  8月25日,记者来到董子文化街刘文海书法工作室。一进门,笔墨书香扑面而来,与初秋的细雨交织成一种特殊的格调。书案一角,行书方斗作品《辛弃疾词》惹人注目,下笔浓、重、焦,看似随性实则老辣,作品张扬着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它的作者,就是德州学院教授刘文海。谦和儒雅,眼神却坚定、自信,站在刘文海面前,方知“字如其人”一说不假。
看似偶然的改变源自长久的痴迷
  1967年,刘文海出生于乐陵市一个书香世家,自小痴迷书法,学习、工作之余,天天练笔不辍,异常勤奋。1982年,他参加了业余书法学习班,“每每有进步,我的启蒙老师叶效原总是不吝夸奖”,这让他坚定了学习书法的信心。次年,在一次展览上,书法家丁兴才的一幅小楷作品震撼了刘文海,其作品点画细腻灵动,书风飘逸蕴藉,让他深受启发。此后,他又受到书法家于明诠先生碑帖结合风格的影响,吸收其刚健阴柔兼具之美,奠定了他独树一帜的书法发展方向。
  书法虽有精进,工作却屡遇波折。刘文海当过前台登记、旅馆服务生,干过厨师培训,进过工厂,可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人生。他开始冷静思考,自己的性格不擅经商,也别无所长,唯有书法,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下来了,且小有成绩,于是,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抓住了书法这根救命稻草。 ”
  1992年,刘文海毅然选择到南京艺术学院进修,学期1年,师从书法家徐利明先生。在徐利明的严格要求下,刘文海心无旁骛、苦心孤诣,文史书籍和碑帖都有所涉猎,大量临摹古代书法经典,正草隶篆、二王苏米,都下了一番功夫。后来,他还得到南京艺术学院黄惇先生和著名书法家吴振立先生的欣赏和点拨,1年的时间,他掉了15公斤肉,写了30刀纸。
  1993年,刘文海的作品从几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他也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即便如此,接下来的5年,他的生活依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
  生活的压抑和沉闷,反倒激发了刘文海书法创作的热情和灵感。终于,1997年,他的作品获得“第一届书法艺术节”最高奖——全国百家精品书法展“十佳作品奖”,并被评为全国“书法十杰”,在德州书坛引起不小的反响。次年他便被调到了德城区文化馆,有了更多创作时间,之后的几年,他在全国多项书法大奖赛中摘金夺银。2005年,德州学院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他的人生走向就此改变。
  2009年,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来德州时,称赞刘文海的行书诗轴:“格调高,萧散简远,文海就是文海! ”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做好学生人生导师
  2015年中秋节前夕,刘文海收到一个包裹,只留了电话,未署名,按号码拨过去,也未找到寄件人。他有些纳闷:是不是寄错了?直至春节,他的一个学生登门拜访,他才知道,是这个学生寄来的一套精美的文房四宝,以示对老师的感谢。
  这事还要追溯到1997年,当时刘文海给德州七中的学生(初中)上书法课,班上几名学生文化课不理想,前途堪忧。刘文海提议他们通过练书法以特长生的身份考高中,并私下给这几名学生“开小灶”,使其书法水平大幅提高。后来得知,德州二中无书法特长班,刘文海便四处奔走,与校方多次沟通,最终,校方竟决定为这几名学生专门组织了书法特长考试,圆了他们的高中梦。
  在德州学院11年的教学生涯中,刘文海谨守自己的教学理念。首先,注重传授学生基本的艺术技巧,并重视学生人品的养成,诚如苏东坡所言:“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尤其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的提升,他认为,在艺术这条路上能走多远,最终是由个人的综合修养决定的。同时,他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德州学院2012级书法班学生当年学习苏、米蔚然成风,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沉静,他就建议其研习苏轼晚年作品;有的学生活泼好动、头脑灵活,他就建议其选择米芾的《蜀素帖》……
  书法技巧之外,刘文海倡导对书法创作规律的认知、领悟。他经常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过于保守,一味师古,就会被传统俘获,难以用书法表达自己的艺术个性;过于激进,强调创新,作品即使新颖、独特,由于艺术内涵不足,也会逐渐被人遗忘。
  倾尽心血的培养,令学生受益匪浅。近两年,很多学生的作品在重要展览上参展、获奖,还有的学生考上了书法专业的研究生。
编著《来禽馆真迹》邢侗研究再出硕果
  2009年,刘文海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的艺术硕士研究生,师从全国首位书法博士后、欧阳中石的高足——王元军。
  在准备硕士论文时,刘文海无意间在董子文化街一个朋友处见到了邢侗《论西湖贴》拓片,作品意趣高妙,古意盎然,既深涵二王帖学精深的功夫,又融入了章草高古的趣味,显得古朴蕴藉,极具个性。因此,他将这一作品的相关丛帖——王洽刊《来禽馆真迹、续刻》,作为这一时期的研究课题,并在《中国书法》杂志发表了“王洽与《来禽馆真迹、续刻》探析”等论文。
  随着对邢侗这位德州籍明代重要书家认识的不断深入,2013年刘文海又将这套丛帖的进一步研究申报了“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课题,并发表了“瑞露馆《来禽馆帖》考”等论文。今年8月,刘文海编著的明代邢侗书法精品丛帖《来禽馆真迹》出版发行。
  谈起这套丛帖的出版,刘文海说:“因为该丛帖的原石保存并不完整,相关文献资料更是凤毛麟角,在搜集拓片资料、释读文字的时候,投入了很大精力。只有耐得住寂寞、不计名利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对于邢侗书法历史地位的评价,历来有些观点有失偏颇。其中,《明史》只给了邢侗两行文字的记载且附于董其昌之下。江苏教育出版社编纂的六卷本《中国书法史》中,关于邢侗(包括其胞妹邢慈静)的书法介绍只用了一页半的文字,还将邢侗的原籍德州临邑错写为聊城临清,所选作品亦是一般性书作。
  《来禽馆真迹》的出版,尤其是《论西湖贴》《东阿贴》等作品则展现出邢侗书法的最高水准,让人们对万历年间这位举足轻重的书家有了更为公正、清楚的认识。
  采访到最后,刘文海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因痴迷书法,刘文海在学习道路上非常认真,悠游其中,纸上起舞,书写着自己精彩的艺术人生。
  人物简介 刘文海,乐陵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成员,德州学院美术学院教授,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美术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有刘文海个人书法专集。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等杂志。刘文海在工作室挥毫临帖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刘文海:书学兼修纸上起舞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文化德州】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