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0826期 >> 第03版:人物
讲好中国故事
——记人民画报社韩文《中国》杂志执行社长兼总编辑张忠义
作者:尹滨

2016年4月29日,张忠义参加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首届中日韩三国公共外交及中日韩合作论坛”


  □本报记者 尹滨
个人简介
  张忠义,1967年生于临邑县临邑镇张家村。 1984年到1989年作为国家教委公派留学生,在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留学,学习朝鲜语言文学。学成回国后任职于新华社国际部,负责朝鲜半岛及周边亚太地区报道业务。 1992年到1996年任新华社首任驻韩国记者。 1997年起投身商业,先后任职韩国大象集团、韩文版报纸 《中华新闻》,创办SINOKO.COM公司并任法人代表。 2003年回国,先后任商洲通科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赛盟集团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009年至今任人民画报社韩文《中国》杂志执行社长兼总编辑。
“萨德入韩,引发了中韩之间在安全领域的矛盾和对立,将严重影响中韩关系的健康发展。但由此也能够帮助国内正确认识中韩关系。长期以来,韩国已经形成了以韩美同盟为主轴的外交安保政策,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点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
  8月17日,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的人民画报社二楼,记者见到了张忠义。作为国内朝鲜半岛和东亚问题方面的专家,这半年来他的工作节奏因为朝鲜核试验和萨德入韩变得紧张起来。“主要是一些媒体的约稿和各种形式的论坛,一时间有点应接不暇。 ”他笑着说。
  1984年,高中毕业的张忠义以优异成绩被教育部选拔为国家公派朝鲜留学生,自那时起,他的工作、生活就与朝鲜半岛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
  公派朝鲜,4年留学生涯收获良多
  1967年,张忠义出生于临邑县临邑镇张家村。父亲是转业军人,留在遥远的福建做了一名邮递员,幼年的他和母亲曾与父亲一起在福建生活,转眼到了上学的年纪,考虑到语言不通,母亲不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生活习惯,于是母亲一个人带他回到老家读书。
  张忠义聪明好学,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在班级里名列前茅。 1984年夏天,张忠义在临邑一中参加了高考,记忆中考了516分,是全校文科生中的第一名。本来,张忠义报考了北京大学的中文专业,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却接到通知,被确定为教育部公派朝鲜的留学生。 1984年的中国,已经实行改革开放,正是思想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张忠义和同学们平常也了解到朝鲜是个比较封闭、落后的国家,让他去朝鲜留学,他打心眼里不乐意。但班主任杨麦林老师劝他说:“朝鲜也是外国啊,出去看看总能增长点见识。 ”听取了这一朴素的建议,张忠义经过国内的出国教育之后,于1984年10月踏上了从北京开往平壤的列车,进入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朝鲜语言文学专业学习。
  朝鲜的大学,对学生管理非常严格,但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要宽松很多:可以拥有短波收音机,可以穿宽松的喇叭裤,可以组织舞会;回国探亲的时候,他们也顺便带些当时国内流行的康德、尼采和黑格尔的哲学书籍以及《走向世界》丛书……这对于朝鲜本国学生,都算得上是违禁品。张忠义不但学习好,性格也非常开朗,热心集体事务,留学期间,他被同学们推举担任金日成综合大学留学生会主席。
  在朝鲜留学的前两年,寒暑假不让回家。金日成综合大学的外事处会组织留学生们去朝鲜各地参观、游学,帮助中国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朝鲜社会。 1986年8月,张忠义第一次回国探亲,国家教委组织他们到祖国各地参观。他看到,自己离开仅仅两年的时间,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到城市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小到村子里乡亲们纷纷添置的家电,都让张忠义感到新奇,为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高兴和自豪。这次回国的所见所闻,后来被张忠义写成文章,参加了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开展的一次征文活动,获得了一等奖。
  任新华社首任驻韩记者,勤勉工作历练成长
  1989年,从朝鲜留学回国的张忠义被分配到新华社国际部,从事朝鲜半岛及周边亚太地区的报道业务。新华社有以老带新的好传统,初来乍到的张忠义跟着年长的同志学习新闻编辑业务,凭借着自己的勤勉和努力,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各种新闻业务。张忠义有朝鲜留学的经历,精通朝鲜语,熟悉朝鲜及半岛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情况,在处理有关朝韩和亚太地区的新闻报道时显得游刃有余,这让他迅速成为青年记者中的骨干。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1992年8月24日,中韩正式建交,新华社开始筹备在韩国设立分社,派驻驻韩记者。张忠义成为不二人选。为了赶上当年的总统选举,12月1日,年仅25岁的他与同事兼长辈汤水富一起,绕道香港飞往汉城(今首尔),成为了新华社首任驻韩记者。
  1992年到1996年,张忠义在新华社汉城分社整整工作了4年时间。这一时期,中韩关系飞速发展,江泽民、李鹏、乔石等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访韩;韩国国内,经济上在经历了两次被称为“汉江奇迹”的高速增长后面临结构调整,政治上高擎“文民政府”大旗,推动各项民主改革,尤其金泳三就任总统后积极推进倡廉肃贪运动,南北关系也出现了少有的改善向好,可以说热点焦点问题层出不穷……张忠义和同事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两国建交后,中韩交流不断扩大,特别是当时国内正掀起一股学习亚洲四小龙的热潮,国内对韩国各类信息的需求非常大。我们一到韩国,除了新华社正常的业务发稿外,社内社外各类约稿也纷至沓来。”张忠义回想起那段日子显得有点激动,“现在想想,那时我从来没有在凌晨1点前睡过觉。后来前来接替我们的同事开玩笑说,就你们这发稿量,还让不让我们后来的记者活了? ”
  相对于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工作的繁重压根算不上什么压力。
  尽管驻外记者都有特别的生活和工作补贴,但当时张忠义和汤水富的工资,还不到韩国人平均收入的1/5。韩国人热心社交,对中国来的新闻记者热情有加,各种活动和聚会是常有的事,张忠义和同事不断接到韩国朋友的各种邀请。参加别人组织的聚会多了,两人也琢磨着请朋友吃顿饭,但看看自己的钱包,对照一下饭店的价格单,两人只好作罢。无奈之下,他们想到了自己买菜做饭、在家请客吃饭的办法。没想到歪打正着,韩国朋友觉得能到别人家里吃饭是最尊贵的荣耀,非常高兴。
  虽然是和平时期,但张忠义在工作中仍然会不时遇到各种危险。 1993年,韩国在世贸组织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有条件对外开放大米市场,引发了农民和农业团体的大范围游行示威。先是在汉城火车站广场,张忠义的车尽管喷涂了外国记者的采访标志,还是被示威人群当作政府的公务车加以破坏,轮胎上被扎进了一个大钉子。接着在汉城市政厅广场,为了近距离采访、拍摄示威人群,张忠义冲进农民点燃辣椒、大米制造的浓烟中,还“品尝”到了催泪弹的滋味。另外一次在延世大学学生举行的反对韩国《国家保安法》的游行示威中,学生和警察发生冲突,张忠义也被裹挟其中,当作示威人群遭到警察的殴打,刚刚买的相机也被摔坏。
  勤奋和努力,换来的是荣誉。 4年时间里,汉城分社先后两次被评为新华社模范分社,张忠义个人的稿件也多次被评为月度、年度优秀作品。
  转战商界,几经风雨从不言弃
  1995年,张忠义在韩国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与一位韩国姑娘确立了恋爱关系,1996年两人正式结婚,当年底张忠义也从新华社离职,准备去商界开创自己的事业。
  商界风云变幻莫测,下海后的张忠义可以用屡败屡战来形容:他先是遭遇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所任职的公司被迫进行业务削减、整合;接着自己创业,成功吸引到风险投资后,却遭遇到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冲击。
  1997年,张忠义进入韩国著名贸易公司大象集团,负责中国投资和贸易业务。大象集团创办于1956年,当时是韩国排名前30位的大型集团公司。张忠义进入公司后,利用自己熟悉中国市场的优势,迅速帮助公司开拓市场,在钢铁、肥料等大宗商品进出口业务上连续拿下了几个大单。然而,当年下半年开始,公司开始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业务量急剧萎缩、市场低迷不振、资金流捉襟见肘,无奈之下,大象集团开始实施结构调整,出售部分核心业务,换取现金流求生存。张忠义所在的大象通商成为这一政策的牺牲品。在这种情况下,张忠义于1998年初离开了公司。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张忠义参与了韩国北方圈交流协会创办韩文版报纸《中华新闻》的工作,但刚刚从新华社出来不久的他,心思还是放在商界上。 2000年初,刚刚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的韩国,与中国一样掀起了一股互联网创业的浪潮,尤其是新任总统金大中,更是将发展IT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经济战略。记者出身的张忠义敏锐地察觉了韩国社会对有关中国经济信息的广泛和大量需求,他找到老东家新华社,与其合作创建了SINOKO.COM公司并任法人代表。这是一家为韩国企业提供中国经济、商务信息的信息咨询类公司。借着互联网经济的热潮,张忠义的公司吸引了很多投资人的注意,他也顺利拿到了1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然而,这一轮IT经济热潮仅仅维持了两年。 2002年,互联网经济泡沫破裂,张忠义的公司也没能躲过这一劫。“事后想想,当时太注重线上业务这一块了。如果扎实发展线下业务,做到线上和线下结合,这个行业还是很有前景的。”回想当时,张忠义的语气已经很平和。
  回国发展,多年浸淫成半岛问题专家
  在韩国呆了整整十多个年头,2003年,张忠义产生了回国发展的念头。“主要还是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张忠义说,山东人有个特点,爱国爱家乡。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觉得还是回国内上学最好,恐怕以后连中国话也不会说了。
  回国的最初几年,张忠义继续在商界摸爬滚打。 2003年到2005年,在商洲通科贸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负责韩国企业中国投资和招投标项目。 2006年开始,又就任赛盟集团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负责中韩技术引进及投资业务。
  2008年,张忠义遇到了过去新华社工作的老同事,对方告诉他自己已经调任人民画报社,正在出版一本韩文版的杂志《中国》,邀请他来主持。已经离开新闻界十余年,这一邀请一下点燃了张忠义对新闻的那份感情。考虑再三,他接受了这份工作,2009年正式走马上任韩文《中国》杂志执行社长兼总编辑。
  这是一本给面向韩国和在华韩国人深入介绍中国的杂志,主要以时事、经济、社会和文化为主。中韩两国关系、交流活动的消息以及韩流信息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以前做驻韩记者,是给国内介绍韩国。现在做的事正好相反,是把中国介绍到韩国,努力给韩国朋友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张忠义来说,这算得上是一项轻车熟路的工作。在韩国多年的工作、生活经历,使得他能更多地用韩国人可以理解的方式宣传中国。他在杂志中自己写卷首语,改编了杂志的栏目设置,加强了固定版块“双城记”:这是一个针对同一话题,反映生活在中国的韩国人和生活在韩国的中国人的不同视角的版块,一直很受读者欢迎。杂志连载的“感动中国的韩国人”系列,也有着非常好的反响。
  在他的努力下,杂志保持良好运转。“现在这本杂志的发行量接近6万本,成绩很不错。在国内,韩国驻华机构、开设韩语课的中国各大学、进军中国的韩国企业和大学生看得比较多。而在韩国,读者有国会和政府界人士、中国的留学生、希望了解中国的韩国企业和机构等等。”张忠义说。借助杂志这一平台,他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韩文化交流活动,比如韩国记者中国行、中韩媒体高层论坛等活动,都很成功。
  在朝鲜和韩国前前后后一共呆了16年,一直从事着中韩经贸、文化交流的工作,张忠义已经成为国内公认的中韩关系、朝鲜半岛问题方面的专家。近几年,他有了更多精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担任了多家韩国大学的客座教授、山东大学中韩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民间智库察哈尔学会半岛和平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
  采访中聊起老家、聊起德州,张忠义充满了依恋。“母亲和妹妹一直在老家生活,逢年过节我都会回去。 ”他说,每次回德州、回临邑,都能看到很大的发展变化。自己与韩国商界有一定的往来,希望合适的时候能为韩国企业入驻德州牵线搭桥。“有机会,也可以在德州搞一次‘韩国记者中国行’活动,向韩国各界推介一下德州,让我这个新闻人为老家尽一点绵薄之力。 ”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讲好中国故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