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0819期 >> 第03版:人物
笃志新闻 树人不倦
——记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齐爱军
作者:朱代军张晓航

工作中的齐爱军


为家乡题词


参加博士答辩时与导师李良荣合影


  

□本报记者 朱代军 张晓航
个人简介
  齐爱军,1967年2月出生,硕士生导师、教授,现任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山东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
  主讲 《新闻学概论》《新闻精品分析》《媒介文化原著导读》《新闻传播理论前沿》《媒介产品开发》等课程。研究领域为新闻理论和媒介文化。曾在新闻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多项国家社科课题、省社科课题和省教育厅课题。


  这是一座美丽的大学,出校门走几十步,两只脚就能踏进清凉的海水。有海之处必有灵气。烟台大学,黄海之滨的这颗明珠,以其特有的开放气质,不仅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学子心向往之,也吸引了一位德州老乡投入她的怀抱。
  7月15日,本报记者来到这座海滨之城,拜访了我们的老乡: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批新闻学博士后、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国内新闻学教育泰斗李良荣的学生,现任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齐爱军。
  古朴的文科馆内,尚未见到人影,记者就被一阵爽朗的笑声吸引。精干的短发,走路生风,离得好远就热情地与我们打着招呼。利用这个上午,齐爱军与记者分享了她的故事。
  得遇良师,以优异成绩保送大学,她是同龄人中的榜样
  可以说,凡是上世纪90年代前出生的人,对“泊头火柴”都不会陌生,正是这装在寸把长纸盒里的“光”,照亮了几代人的黑夜。
  齐爱军则对“泊头火柴”有着特殊的感情,她的出生地是河北泊头,母亲就在泊头火柴厂工作。一如火柴燃尽自己照亮他人,至今,忆起母亲,齐爱军忍不住用伟大来称赞。
  齐爱军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不难看出,今日学生口中那位“直来直去、关起门来教育学生”的老师,是怎样的心清如水、“只为学生做嫁衣”。
  若按照出生地来说,齐爱军并不算一名土生土长的德州人。但随着3岁那年母亲工作调动至德州百货公司,在这座离出生地不到100公里的城市,她生活了20多年。从此也把德州当做了真正的故乡。
  20年前德州市区的吕家街,两间局促的房子,留在了齐爱军的记忆深处,这是他们一家在德州的第一个住处。生活虽拮据,倒也快乐。
  1967年出生的齐爱军,童年正好经历了这个国家的那个特殊时代,不过她似乎没受什么影响,只记得小学一、二年级时学过一些“又红又专”的课文;六年级时还给中越边境前线的战士写过信,战士们的回复是一句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后来这句话被抄在了黑板报上。
  齐爱军常说,她是幸运的,在求学的各个阶段总会遇到一些好老师。从齐爱军对待学生的奉献精神上,能够感受到这些恩师对她的影响。
  齐爱军的小学就读于德州市建设街小学,作为一所建立于1912年的名校,这里学风优良,老师擅长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课,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完成知识启蒙。
  小学毕业时,齐爱军报考了德州一中。她至今清晰地记得放榜那天,她和许多小伙伴相互拥挤着,眼巴巴地盯着那张贴在墙上的大红纸。齐爱军当时是从后往前看的,看了好久也没发现自己的名字,8月的阳光照在身上火辣辣的,很快让她汗流浃背。直到看到榜单最上方,她才知道自己考进了全校前20名,顿时满心欢喜。
  彼时的德州一中高水平教师汇聚,傅国杰、苗化俭这些德州教育史上响当当的人物,都曾带给她深刻影响。
  高二那年,齐爱军作出一个决定——从理科班转到文科班。要知道,那是一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数理化成绩原本不错的她这样做,只能用另类和勇敢来形容了。
  老师们也都劝她慎重考虑。不过齐爱军很坚定,理由也是洒脱率性——“感觉学理科太闷了,不如读文科有意思”。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齐爱军的学业从此像装上了马达,成绩突飞猛进。高中毕业前,她获得了学校仅有的两个保送名额之一。
  “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你会选择哪儿? ”齐爱军反问记者,而她自己则选择了后者,只因为师范类学校可以免学费,这样能减轻家里的负担。
  作出这样的抉择,并不偶然。齐爱军从小就是乖乖女,善良懂事,这种性格来自家庭的教育与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军人的子女,从小看到了父亲刚正不阿、廉洁为公,工作拼命、尽善尽美,这很大程度上锻造了她的性格。
结缘新闻教育,她上下求索,拜入新闻学泰斗李良荣门下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生活波澜不惊。值得称赞的是,齐爱军刻苦学习的习惯没有改变,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4年很快过去,毕业时的齐爱军面临多种选择。
  学霸乖乖女总是受欢迎的。毕业前在济南回民中学实习时,指导教师给予她很高评价,认为“稍加打磨就是很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而母校德州一中的大门一直对她敞开着。
  齐爱军也曾报考山大研究生,对她来说这本不是难事,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考英语时她迷迷糊糊地把最后两道大题答在了考场发的草稿纸上,不能上交,结果英语成绩没有达标,就这样遗憾地与研究生失之交臂。
  齐爱军最终选择了德州师专(今德州学院)学报编辑部。“回德州是爸妈的意愿。 ”她笑说。其实,从她选择山东师范大学就能看出,家庭的影响对她的人生选择很重。
  为何没有去德州一中?“现在想来挺好笑的,没去一中,是觉得那里都是自己以前的老师,害怕工作干不好丢脸。 ”齐爱军说。
  学报编辑的职务,让齐爱军开始与新闻结缘。她当时还不知道,这种缘分将一直持续下去。
  当年,有一部热播剧叫《编辑部的故事》。编辑部的日子,确实惬意。时任学报副主编、九三学社德州市委主委的高仁人等德高望重的前辈对她照顾有加,工作也顺利、生活愉快。
  1992年的一天,同事的一句话让齐爱军平静的生活激起涟漪,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至今,齐爱军每个字仍记得很清楚:“小齐现在很惬意啊,刚来的时候还经常看书,现在光剩喝茶、看报纸了。 ”
  本是一句玩笑话,却在齐爱军脑中炸开惊雷。“从小到大我都自认为是一个奋进的、不安于现状的人,如今却在享受安逸,扪心自问一下,我是不能接受的。 ”
  “是时候再次提升自己了。 ”考研的梦想又一次从齐爱军心中升腾,于是她边工作、边照顾家庭、边备考,此时孩子才两岁,其压力可想而知。不过,凭借一股子韧劲儿,第二年她就顺利考取山师大文艺学硕士。
  事实上,齐爱军更想报考武汉大学编辑出版专业,但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就退而求其次去了济南的高校。
  1996年研究生毕业后,齐爱军“东游”至胶东地区找工作,最终“落户”烟台大学中文系。谈及此事,她表示:因为丈夫老家在烟台,有年迈的父亲需要照顾。
  一个人和事业的关联,总有一种绕不开的缘分。烟大的一次偶然,成了今后从事新闻教育的必然。
  刚到烟大报道时,恰逢系里一位新闻写作教师恰好工作调动,鉴于齐爱军有多年新闻编辑经验,就被安排到这一岗位上。面对新的工作,她兢兢业业,不但完成既定工作,还根据学生需求陆续开设了传播理论、中外新闻史等新课程。
  对自己的工作,齐爱军有种天然的忧患意识,生怕自身所学无法适应岗位与时代。工作几年后,她又不安分起来。考博——她下定了决心。
  面前有两个专业可选:一是文艺学,二是新闻学。对齐爱军而言,因为有硕士的基础,选前者无疑更顺利,而新闻学当时作为新学科,仅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与复旦大学开设了博士点,招生有限、竞争激烈、难度极大。
  齐爱军最终选择了后者:“系里准备一直把自己定位在新闻方向上,身为新闻课程的教师,我感觉自己必须读新闻学的博士,站讲台才能有底气。 ”
  凭借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不服输的倔劲儿,齐爱军在强手之林“杀出一条血路”,成功考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并拜在我国新闻学泰斗李良荣教授门下。
  齐爱军回忆说,导师对她影响不止于学识,“有3点让我印象最深刻,一是他的口头禅‘我李良荣的学生如何’,言语之中总有种‘指点江山’的自信,让我们很受鼓舞;二是除了一些外文新闻学著作外,他很少让我们读新闻学的书,反而鼓励我们多去其他学院听课,多看‘杂书’,这让我们的视野得到开阔;此外,他思考问题总是高屋建瓴,极具大局观,也经常引导我们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 ”
  李良荣对齐爱军的影响,已经渗透到齐爱军对自己学生的言传身教中。
  “上新闻写作课,齐老师不会照读教科书,她鼓励我们要多读新闻学科之外的书。 ”齐爱军一位已经毕业9年、一直在一家报社担任编辑的学生说,“齐老师课上常说的一句话是,学新闻就要做一名‘杂家’。 ”
  3年的博士生涯,让齐爱军的眼界与学识都有了质的提升,这些都被她带回了烟台大学。烟台大学的新闻教育,在她的引领下,也开始扬帆起航。
  扛起科系建设大旗,打造出极具竞争力的“口碑招牌”
  2002年,烟台大学决定成立人文学院,并专设新闻系。正在读博的齐爱军理所当然地扛起了重担,她与另外两位老师组成“三驾马车”,从无到有,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
  她总结道:“创业不易,也没有捷径,要拿出一种‘硬着头皮往前闯,想得少、干得多,提高执行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
  虽是新建专业,但齐爱军一开始就确立了高标准、高定位,这也是她乐于分享的“成功之道”。
  建立学生实习基地时,齐爱军没把目光局限在烟台本地,而是着眼于全国的知名新闻媒体。
  “我们是名不见经转的新院系,和一些985高校的品牌院系竞争谈何容易。但我们每个人都拿出一张‘厚脸皮’,主动出击,一遍又一遍地去和人家谈;发挥奉献精神,把能用的个人关系全用上,一点点地‘开疆拓土’。 ”齐爱军回忆说,“就这样,我们做到了之前不敢想的事,我们跟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南方报业集团、新浪网等几十家国内一流媒体合作,甚至建立了海外实习基地。 ”
  按照这一模式,新闻系把兼职教授与实训课也做得扎实有效,慢慢打造出在同级院校中极具竞争力的“口碑招牌”。
  在齐爱军与同事的共同努力下,烟台大学新闻系稳步发展,教师成倍增加,并于去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创业路上,齐爱军依旧没有放弃个人的成长和提升。 2004年,她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工作站深造,因此成为该校首批博士后,也是省内首位新闻学博士后。
  如今,身为学院副院长的齐爱军,承担行政与教学工作之外,依然在勤勉地进行学术研究。她目前主攻的领域是新闻传播理论和媒介文化,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变化尤为敏感。她认为新媒介深刻改变了现有的社会结构和人类的交往方式,颠覆了原有的媒介生态,并确立了自己的媒介语法逻辑。“面对新媒体,传统媒体不仅要从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更要在深层的媒介规律和媒介运行模式上与新媒体时代的逻辑接轨,才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
  一如她对新闻教育的热爱,虽已离开德州多年,但这个“真正的故乡”在齐爱军心里一直都是沉甸甸的存在。她每年都会返乡一两次,每次都会感慨德州日新月异的变化。
  得知德州目前正在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齐爱军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德州实现崛起的难得机会。
  齐爱军期望,利用自身所学为德州作出贡献。虽然她有时会与德州学院作些交流,但觉得这些还远远不够,“还是有很多方面能与德州合作,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吧。 ”齐爱军说。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笃志新闻 树人不倦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