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17日,最后一篇冀鲁边区抗战系列报道定稿;26日,我60岁生日这天正式退休。期间,我的膝关节炎再度发作。为将冀鲁边区抗战系列报道整理结集,我决定边治病边动手整理。
在如何结集上,有两个问题我寻思了很久。一个是,如果只是将《大众日报》刊发的报道汇集成册,很好整理,也会很精致好看。但是,我撰写的初稿平均在1.3万字左右,由于受报纸版面所限,刊发时每篇文章大约8000字。如此,有很大一部分史实被“舍弃”。这些史实,我是从十几本、几十本、几十个相关网页、众多知情人口中,星星点点搜集,反复核实求证得来。也就是说,每篇文章所涉及的人或事件,是当前对这个人或事件的主要事迹的最全面真实记载。结集只录入报纸刊发文字,那些“剩余”史实不能面世,日后有人再搜集这些史料就难上加难了。出于对历史负责,我将其以“编余拾零”的方式附录于相关见报文章之后。
另一个是,我撰写冀鲁边区抗战系列报道,根本目的是努力全面再现70年前冀鲁边区抗战悲壮史实,告慰先烈,激励后人。此前,我的同仁卞文超、王红军曾经撰写肖华、牟宜之、杨忠在冀鲁边区战斗的事迹,同仁滕韶华和我曾合作,由她执笔撰写《寻访“革命母亲”常大娘》。文中涉及的抗日人物都是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开拓者,是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因为此前在《大众日报》作过报道,这次我撰写系列报道没有再专写他们。如果结集将其排除在外,对全面反映冀鲁边区抗战史实是个很大缺陷。为尽可能全面记载并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冀鲁边区抗战史实,我征得卞文超、王红军、滕韶华同意,将他们撰写的文章收入其中。
在冀鲁边区抗战系列报道中,我附录了一份《抗日战争时期在冀鲁边区牺牲的部分县、团级以上干部名单》。这些先烈牺牲时的职务、牺牲时间和地点,以往有关资料记载不完整,有些不准确,有些有错误。这次,我不惜耗时费力,认真查证,将查清楚的、有待查清的、存疑待证实的、曾在冀鲁边区战斗后来牺牲在外地战场的、外地领导干部牺牲在冀鲁边区的等,加以区分一一记录。这对抗战史料挖掘和保存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2016年农历元宵节这天下午,我整理完成了这本《燃烧吧,冀鲁边烽火!》书稿。此时,窗外传来锣鼓声、歌唱声、鞭炮声,撩拨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起在写作中帮助查找、提供资料的同志们。他们是:高立泉、张铭著、刘嘉琰、李风军、刘宝良、邱同强、李玉胜、贾鹏、张金波、陈焕然、王殿杰、孙书臣、刘月新、张秀葵、孙久生、任青松、王砚才、方志勇、侯刚、尹继明、相子瑞、李孝玉等同志。有了他们的真诚相助,我的写作得以顺利完成。
我想起德州市委宣传部于去年9月22日组织召开“冀鲁边抗战宣传暨《大众日报》朱殿封抗战报道研讨会”,当时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单传海讲话,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齐鲁传媒集团总经理赵念民讲话,与会专家、学者们发言,对《大众日报》所做的冀鲁边区抗战系列报道给予肯定。想起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梁希忠热情地将手头的抗战宣传资料送给我,并做了许多工作。想起宣传部副部长郭德生、《大众日报》记者部主任王金龙、《大众日报》驻德州记者站站长张宇鸿为这次研讨会付出的辛劳。想起《德州日报》、德州电视台、《德州晚报》等新闻单位对我撰写冀鲁边区抗战系列报道做出的报道……
想起为本书作序的杜书瀛先生。杜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散文作家,是抗战中牺牲在冀鲁边区的杜子孚烈士的次子。我在撰写杜子孚烈士的事迹时,有幸与杜先生取得联系。去年9月3日,他作为烈士后代代表参加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公祭日阅兵。他对冀鲁边区的抗日斗争相对了解多,感受深,有话说。于是,我给杜先生发信说了自己的想法。 4天后,杜先生写来序文,之后又两度修改,非常负责任。
当我整理完成《燃烧吧,冀鲁边烽火!》书稿时,我积聚心中几十年的“心结”解开了。此时,我可以坦然地对抗战中牺牲在冀鲁边区的先烈们、战斗在冀鲁边区的前辈们说:你们为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洒热血,抛头颅,无上光荣,功在千秋!作为生长在冀鲁边区的后人,我为今人和后人铭记历史,继往开来,以更大的爱国激情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工作,尽力做了自己应做、能做到的事情。
(《燃烧吧,冀鲁边烽火!》近日由青岛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