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民国时期的名片
□隋桂婷 杜佳


  名片为社交中的交往媒介,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德州市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名片7件,对当时社会生活变迁在社会交往中的反映,以及中国人在接受外来文化过程的某些特点,有重要参考价值。


名片的由来


  名片是现代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在中国古代为拜谒时所用,秦汉时称“谒”“刺”,唐宋时名“门状”“名帖”,明清时叫“名帖”“名柬”,清代特别是清末有时也叫“名片”“片子”。 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在印刷宗教书刊的同时,也把西方的印刷技术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设立,在华外国企业、事业的出现,洋务运动的开展,都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书刊、报纸印刷的发展,名片印刷技术也开始出现。至清末“新政”时期,政府倡导较为全面的改革,传统的重农思想趋于淡化,重商之风盛行,“士农工商”的等级思想开始松动,而商业交往的需要则使名片日渐成为生活、生意中的需求。名片逐步受到重视和利用,与清末其他社会变革,反映了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清末民初时期,名片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中西名片并行时期(清光绪年间至1911年)、西式名片开始流行时期(1912年至20世纪20年代)、西式名片的普遍化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1949年)。


民国时期西式名片盛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这一巨变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民国政府倡导新风尚,如剪辫子、易西装、用公历,社交中以鞠躬、握手取代跪拜、作揖等。社交礼俗中,西式名片也取代了中式名片。民国建立至20世纪20年代,存在着两种不同形式的名片:一种为质地厚硬的小名片,基本上整齐划一,多为社会各界上层人士所用,样式与同时期在华外国人的完全一致;一种为软薄、相对较大的名片。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西式名片已经广泛得到应用,也没有人对它产生异议了。但这一时期名片的尺寸十分繁乱,大小不一。


馆藏的民国名片


  馆藏民国时期名片7件,有3种规格,分别为5.4厘米×10厘米、6.5厘米×10厘米、7厘米×11厘米。从内容看,字竖排,内容比较简略,有的是上面标出官衔,下面是姓名,左下方是主人的字、号和籍贯;还有的是右上方标明官衔,中间是姓名,左下方是主人的字、号和籍贯。民国时期在名片上写上籍贯,一方面有区别同名同姓的作用,另一方面则为取信于朋友,不至于有了事不知去哪里找,另外可以便于认老乡互相帮衬照应。
  民国时期的名片是当时社会生活变迁在社会交往中的反映,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侧影,其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社会生活的演变。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民国时期的名片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文化德州】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