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0506期 >> 第03版:人物
明烛天南墨香远
——记珠海中国书学院院长张法亭
作者:尹滨周坤张晓航


与欧阳中石先生在一起


书法作品



为本报题词


  □文/图本报记者 尹滨 周坤 张晓航
个人简介
  张法亭,乐陵市孔镇人,1964年生。現为珠海中国书学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高校书法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及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班。创办珠海中国书学院,是经教育部门批准的国内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国书学专门院校。经常讲学、讲座于国内多所高校及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外交部驻澳门公署等,曾在国内外多地举办书法展。其书法作品曾作为外交部门的礼品,赠送给韩国、日本友好政要。
  编著出版有《法亭临池日课》《砚边积跬——古代书评》《珠海古代摩崖石刻考释》《乐陵馆藏明代邢侗书法石刻——来禽馆石刻拓本》等。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个季节的德州,与江南几无差异。
  4月8日,我们见到了回乡探亲的张法亭先生——一个生在德州、长在西北、求学在北京、创业办学在南国的山东人。
  11岁离开老家,至今已整整42年,张法亭口中仍然还带有些许乡音。他与我们畅谈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自己对书法、书学、书教的见解,讲自己在传统诗词、古文字学、书法考证方面的收获。
  一直以来,张法亭坚持研习书学传统,致力于魏晋楷行草书系及王羲之书法,倾力推行兰亭文化和书圣文化。“书法不仅是艺术创造,更是文化体现。 ”张法亭说,“书法源于自然,抽象凝练;书学究书法之源流,研习书法艺术、探究书法文化、构建书法体系;书教乃书法之行,包含着历史文化、民族感情及书家人格精神。 ”

  从少年懵懂到拜师学字,他立志将书法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

  1964年,张法亭出生在乐陵市孔镇东街。童年的张法亭,多少受到家中长辈的文化熏陶。 1975年,他随家人迁到父亲工作的西北地区,在那里度过了初中和高中阶段。
  “高中语文老师是分配到西北支边的上海师范大学高材生,他的语文课讲得十分透彻,板书也写得非常精美雅致。偶尔几次在晚自习课上让学生们写写毛笔字,学生们兴趣倍增上了瘾,老师怕影响学习,后来干脆不让在课堂上练了。 ”他还回忆说:“我们读小学时,每周二上午都会有一节‘描红’写字课,由语文老师辅导。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思想大解放”“科学的春天”的时代,全国上下一片沸腾,爱科学、学知识的风气盛行,书法热潮也开始兴起。陈景润、张海迪等一批自学成才的人物家喻户晓,庞中华这位钢笔字名人的事迹也同样风靡全国。张法亭开始对古典文化感兴趣并对钢笔字和毛笔字产生爱好,后来经常向当地一些有学识的书法家请教。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成立并在各省设立分校,张法亭报读了书法专业,通过电视录像带的播放和书法家们的指导,开始渐渐地认知书法以及相关知识,书法专业是由欧阳中石先生主持,使用的教材也是由他主编。张法亭只身一人来到兰州分校参加毕业考试,考试结束后他决定到敦煌去看看,著名画家、校长范有信先生和几位老师给他查到在敦煌工作的函大学员电话,让他到了那里如有需要时可以联系,就这样他只身乘火车到了遥远的敦煌。
  在敦煌莫高窟佛家“经变”壁画面前,他被那辉煌而神秘的艺术境界深深吸引。由于从市区到莫高窟直达车每天只有一班,下午就没有回城车了,他有时会在天黑后一个人走几个小时回到城里,有时也会在半路上遇到几个干活回城的同伴,如果幸运的话还可以拦截到下班回城的卡车和拖拉机。那里的讲解员也和他成了朋友,经常把他带进洞窟里,然后就走开让他一个人尽情地欣赏,他专注于壁画中的精妙,聆听那壁画中的“佛音”,感受到那种精神世界的力量,想象玄奘法师西天取经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在他的内心由此生发了追求书法的信念。
  为了能多留在敦煌一段时间,紧要的是解决生活费的问题。他帮助一家国营宾馆写了几张标语得以免去住宿费;给当地一家“夜光杯”工艺品商店写了20张《凉州词》书法作品,得到了100元“润笔费”。在敦煌工艺美术厂他见到了范校长介绍的那位函大学员,厂长看了他的字说道:“正好有位从北京来的老板,要在敦煌开一家画廊,请我们给找个当地书法名家题写并制成匾额,你可以写写试试,如果客人满意,我们付给你50元钱,如果客人不满意,就当是练字。 ”就这样,张法亭题写了平生第一块题匾。这也是他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字可以卖钱,可以为追求艺术换取生活费。

  大学得遇良师,课余给欧阳中石先生做书童,耳濡目染中汲取文化和艺术精髓

  1989年,张法亭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班,就读之后才知道主持这个班教学工作的竟是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算得上是未曾相见的老师。在一次与同学到先生书房请教问题后,先生用手轻轻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可以随时来找我。”从此,张法亭就成了欧阳先生的及门弟子。
  张法亭在课余时间经常到先生书房“报到”,先是拿出自己的作业给他过目,再就是请教一些问题。如果有客人来访,他就坐在旁边一声不响地听他们交谈。每次到先生书房,他总会从书架上取出书法字帖读帖和阅读一些文化经典书籍。先生写字的时候是他最开眼界的时候,只见先生构思片刻,执笔运转、游龙戏水、气象万千。
  在先生身边三年,张法亭随时都能聆听其精深学问,学习其思维方法。这种用心学习的过程,使他学会了用眼睛读帖、用眼睛习字。欧阳先生对学生的学习与临帖是极为严厉的,张法亭每把自己临摹的作品交给先生过目,都会得到语重心长的批语。这些经先生批改过的作业和题跋,张法亭仔细地收藏了起来,并在毕业后经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专集《法亭临池日课》。欧阳先生为此书题写了书名与题跋,启功先生也给予了赞许并题写了书签,还讲道:“这是学书的必由之径,等将来你自然就明白了。 ”
  欧阳先生是首师大教育系逻辑学教授,同时是京剧名家、溪派传人,在其字里行间,无处不体现出渊博的文化底蕴、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戏曲的韵味。先生说:“逻辑不仅是门学科,更是门教人聪明的课程。 ”在先生的督促下,张法亭也跟着去听逻辑课,学完了这门课程,对他来讲可是个不小的额外收获。
  1990年,张法亭又报考了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这个班由北大古文字学、诗词学、传统美学、艺术理论、书法史论等文史哲方面的知名教授任教(如袁行霈、陈贻焮、高明、裘锡圭、叶朗、李志敏、张辛、卢永璘等),校外聘请有欧阳中石、沈鹏、王玉池等书法名家、理论名家做专题讲学。张法亭在首师大书法专业及文化课程基础之上,在北大再次接受教育,深刻感悟到书法艺术与书法文化的精粹所在。

  南下珠海特区,办学与治学相得益彰,学术与艺术成就斐然

  1992年,毕业后的张法亭面临人生的3个选择:一是留在北京继续研习深造;二是到法国留学,将来留在法国大学博物馆搞中国书法研究;三是到特区另辟蹊径干一番事业。当时恰逢邓小平南巡,大江南北劲吹改革之风,他毅然决定南下特区,在珠海创办一所专业的书学院。欧阳先生十分赞同他的选择并表示:“中国的书法教育事业不是一个人的事业,我愿意和朋友们一起来推动它向前发展。 ”
  1993年11月12日,珠海中国书学院正式被省市及国家教育部门批准成立,欧阳中石先生任名誉院长,启功、柳倩、刘炳森、沈鹏几位先生任名誉导师,聘请了20多位国内高校专家教授和社会书画家作为客座教授前来讲学授课。书学院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书法专业大专班,面向广东全省招生,开创广东省书法高等学历教育先河。书学院也由此成为国内最早建立的以中国书学为学科的书学院,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创立的民办院校与国办高校联合办学的唯一一所书学院,在国内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书学院创办以来,张法亭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培养书法艺术人才、书学研究人才为办学宗旨。书学院的教学理念概括为:学以聚之,问以辩之;书以载之,情以歌之。书学院如今又与暨南大学合作联合开办成人高等教育书法学本科班,先后开设了书法、书史、书论、碑帖学、古文学、诗词、国学、字画鉴赏、古琴古曲欣赏等课程,为广东省培养了三届优秀毕业生。书学院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成人书法班、教师书法班、澳门公职人员书法培训班,22年来培养在校学员和讲座学员达万人次以上。欧阳先生为张法亭题词“明烛天南”,对于书学院的成就给予很高的赞誉。
  张法亭作为多年的政协委员,积极为当地文化及教育事业建言献策,推动青少年书法教育,加强青少年文化素质和艺术审美的培养。 2007年1月6日,广东省首届青少年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举行,张法亭提交论文《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及课程设置的思考》并在大会发言,提出“建立一套从小学到高中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中小学书法教育是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书法教育不是以培养书法家为目的”,受到与会广东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重视。珠海市教育局接受他的建议向各中小学校下发了通知,要求中小学校每周开设一节书法写字课程,成为广东省内率先实施书法教育的先行者。
  张法亭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孜孜以求,在学术方面也颇有成果,出版了多部书法专著、书论专著、石刻考证专著,并赢得了大江南北学界和社会各界的赞誉和认可,先后在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山大学中文系、上海交大EMBA班、新加坡书法家协会讲学。2014年4月,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韩国国际文化交流院、首尔中国文化交流中心、韩国青少年联盟联合举办的“张法亭书法艺术展”在韩国首尔举行,为期一周的展览和访问取得圆满成功,受到外交部门的称赞。

  游子情丝化作篇篇文字,他考证出版了《来禽馆石刻拓本》,为家乡文化建设添上浓重一笔

  “家乡的小枣,成熟后可拉出长长的金丝。我走到哪里,对家乡的情丝就牵引到哪里,多远、多久也不会断。 ”谈起家乡,张法亭满满都是思乡之情。一次,他在珠海淘到一个民国时期官窑粉彩精品,画面是5个活泼可爱的童子在枣树下争着拾枣,这不能不说是乡情给他的机缘。“德州历史悠久,应该不断发掘优秀遗存,做强做大‘德’文化。 ”张法亭说,比如颜真卿在德州留下了珍贵的书法印记,《东方朔画赞碑》是很难得的文化瑰宝,也是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
  张法亭一直希望能利用所学,为家乡的文教事业做出贡献。 2010年4月20日,张法亭在乐陵文庙参观时,发现了出土3年的康熙御碑,进行了拍照拓片、文字释读和研究考证后,发表了《圣祖仁皇帝御制宣圣孔子赞碑》。他还就“乐陵”这一地名从古文字学和古音韵学方面进行了研究考证,发表了《乐陵地名古音考》,受到家乡文化部门和史志专家的赞同。这两篇考证文章先后发表在《澳门日报》《德州日报》。
  张法亭曾在乐陵市文化馆参观了一套明代书法名家邢侗书法丛帖石刻。这套石刻共30多方,出土35年,风化破损严重,一些字迹已无法辨识,尚无人对它进行解读和出版。作为家乡人和专业人士,他决心要把这套石刻进行研究考证并公布于众,这种想法得到了乐陵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欧阳先生的重视。经过组织书学院师生及德州拓碑高手精心拓片,回到珠海又进行石刻文字释读,张法亭确定这就是明代邢侗学生王洽主刻的“来禽馆真迹”的原刻石,是邢侗晚年的书札书法精品。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和释读,2011年他编著的《乐陵馆藏明代邢侗书法石刻——来禽馆石刻拓本》在山东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山东博物馆举行首发仪式。这是近四百年来邢侗晚年书法精品的首次面世,引发国内外书法界及文化界的极大关注。该石刻的面世,彰显了邢侗书法艺术成就,为中国书法史补充了十分珍贵的书法佳作及文献资料,更加证明晚明四大书家“邢(侗)、张(瑞图)、米(万章)、董(其昌)”及“北邢南董”中的邢侗处于至尊地位的历史定论,印证了德州在历史上的文化繁盛。正如在首发仪式上欧阳中石先生说:“这是作为家乡人的张法亭先生漂泊在外多年怀有游子之情所做的事情,也是他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在专业上的表达,对这本书的出版我表示祝贺。这不仅是山东的一件大事,更是书法史上的一件大事。 ”
  行走千里难忘乡。采访的最后,我们请张法亭为家乡父老写一句话,他沉思良久,深情写下:“德音犹在,州城迥绕”,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明烛天南墨香远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