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展上的许德奇。谢德辰摄
作品《鱼·女孩》
作品《你好,库贝尔先生》
□本报记者张晓航实习生夏伟
个人简历 许德奇,1964年生于齐河,现居济南。著名当代艺术家,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多次在国内及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等地展出、获奖,2015年5月应邀进入圣马力诺国家馆参与第 56届威尼斯双年展。
乙未年腊月廿六,正是立春,天气晴好。在济南市历下区历山路上的一间美术工作室,我们遇到这样一组作品,纯色油画颜料在画布上平涂,完整的大色块明艳鲜亮,笔触细腻写实,像从中国工笔画上“游”出来的锦鲤与神态各异、着装现代的女孩组合出一种别致的意味。
这些作品出自许德奇之手,他是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在国内外当代艺术界颇有声望。红格子衬衫,黑色灯绒裤,花白的短发规规矩矩地立着,眼前的这位当代艺术家并没有另类的装束,这和我们之前想象的不太一样。
前卫和传统,叛逆与保守,几种不同甚至相反的特质在一个人身上交织,却又分外和谐。许德奇说:“这或许与我的成长经历有关。 ”
农村娃“曲线”考美院 1964年,许德奇出生在齐河县潘店镇何庄村一个农民家庭。他打小就喜欢画画,“奶奶当时做扎彩匠,什么糊牛马、剪窗花啊都会,或许是受了她影响”。在他的记忆里,自己的课本从来没干净过,空白处全被画得密密麻麻,有飞机、汽车、大炮,也有“打倒帝国主义”的宣传画。同时他还给学校出黑板报、墙报。
1983年,高中毕业的许德奇选择了参军,“当时学习成绩一般,考大学有困难,当兵以后还能考军校,觉得会有更好的发展”。在部队,许德奇继续发挥特长,被安排做宣传工作。
1985年,部队主张培育军地两用人才,许德奇和几位战友被送往烟台市海阳县(今海阳市)文化馆学习美术。两个月的时间里,许德奇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绘画”,“以前那种顶多叫临摹,而且只要觉得像就行了,完全不懂什么技法”。更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里许德奇从老师口中得知:原来靠画画也能考大学。
回到部队后不久,许德奇便申请复员,下定决心要考大学。半路出家如何学起?正巧,在镇上做电工的父亲曾认识一位会画画的知青,这位知青回城后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许德奇拜他为师,一边学美术,一边自学文化课。
1987年,许德奇考入德州师专(今德州学院)。事实上,他通过了省内多所知名院校的专业考试,但出于对文化课成绩的不自信和求稳的心态,最终做了更保险的选择。显然,许德奇对此并不满足,两年后,成绩出色的他顺利通过专升本考试,考取了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今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山师的两年,许德奇一直担任班长和系学生会主席。
以“童子功”为基础,加上连续多年的系统学习,许德奇进步飞快,其作品开始出现在各个画展,并多次在省内比赛中获奖。毕业之后,学校伸来橄榄枝,他顺理成章地选择了留校任教,主教油画专业。
学院派的“反叛”与探索综上所述很容易得出结论:许德奇有着地道的学院派背景,绘画功底深厚。若不是1998年的一次偶然经历,他现在或许仍然是高校中一位中规中矩的教师。
1998年,许德奇被选派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本想去学油画,但那届油画助教班不招人,由于学习机会难得,许德奇“退而求其次”进入当代艺术批评班学习,不曾想这一选择竟改变了他的艺术轨迹。
这个班由与吕胜中、徐冰并称为“央美三杰”的尹吉男先生主持,他请来一批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搞讲座,之前从未接触过当代艺术的许德奇深受震撼。“当代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前者没有确定的标准,不拘泥于传统,更不愿模仿与重复,重在表达与感受。艺术的面貌被极大改变,且当时最优秀的一批艺术家都在搞当代艺术,我该何去何从?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他进行了长时间的“反叛”与探索。
许德奇尝试过抽象的山水、油画,后来则试图从传统绘画技法中汲取营养并寻求突破:他把中国工笔画的技法用于油画创作;传统绘画中讲究色彩局部丰富的变化和笔触,他就把纯色的颜料平涂。许德奇还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想象,使画面超越时空与现实,在现实与非现实的交相辉映中,留给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不过,真正的转折出现在2008年,当时许德奇已活跃在欧洲当代艺术圈。那一年,他与同为当代艺术家的夫人张红梅一起访学意大利期间,结识了著名策展人温琴佐·桑弗。看过他近期创作的一些关于欧洲建筑的作品后,桑弗先生指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正如中国人会对西方的建筑文化感兴趣,西方人对中国的文化同样感兴趣,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差异性。 ”受其启发,许德奇开始了一些新的探索。
用中国元素感染世界 什么元素最能代表中国?许德奇认为,深厚的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绘画中关于禅、道的表述,西方人是很难看懂的,即使有人讲解,也不会像国人理解的那样深刻。
在最初的尝试中,许德奇用到了“最中国”的符号,牡丹花、天安门、华表、兵马俑等。在他的作品中,兵马俑在一池荷花边上打起太极拳,时尚女孩的眼镜里映着明艳的天安门,华表背后簇拥着牡丹花。“透过这些简单易懂又鲜艳的画面,让世界看到一个繁荣的、开放的、包容的中国。 ”
一些中国娱乐明星也逐渐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这些明星让大家一看就感觉很熟悉,识别性高,首先吸引你的眼球,先关注了,再有所思考。有时候把中国文化符号直接灌输,不见得效果好。我想先营造一种视觉亲切感”。在一个系列作品中,许德奇把西方名画进行了“改造”,加入中国的文化元素,比如在库尔贝、维米尔等人的作品中加入故宫建筑造型以及中国工笔画中的人物形象,让西方人既感到熟悉、亲切,又有新鲜感。
温琴佐·桑弗的话没有落空,许德奇的作品逐渐在西方走红。 2010年,他带着《中国花》系列作品出现在意大利萨比奥内塔国际双年展,随后席卷意大利的多个画廊。紧接着,在罗马、巴黎、柏林、米兰、威尼斯、迈阿密、丹佛、墨西哥城,许德奇的作品出现在各个画展、画廊并大受欢迎,许多观众排队与之合影,很多收藏家当场将其买下,意大利巴罗洛的一家酒庄更是想把这些作品印在酒标上。
在艺术界,威尼斯双年展的地位举足轻重,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去年5月,威尼斯双年展向许德奇发来邀请,许德奇带着10幅作品参与圣马力诺国家馆“中国友谊计划”,成为为数不多的进入威尼斯双年展主展的中国当代艺术家。
画笔下的现实思考 从形式上看,许德奇的作品可被归类为波普艺术,但传统的波普往往带有讽刺与谩骂的意味,他却更愿意用好玩的方式,从积极的角度去创作,并融入自己对人和社会的现实思考。
《鱼·女孩》系列是许德奇近两年创作的重要作品,明艳的纯色背景上,中国工笔画风格的锦鲤和具有明显中国人特征的女孩构成画面主体,有时旁边还会有一些中国特色的装饰。“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代表财富,又与性、繁衍有关,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含义。 ”许德奇说,“这其中蕴含着我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 ”
在许德奇早期的一幅作品中,前景的阳光下是几座老房子和一架木质推车,车轮被画成了液体状,像是熔化了,后面则有鳞次栉比的冷色调高楼大厦,向远处看去,天空由蓝变灰,直到变成纯黑色。“经济、科技都在进步,但有些东西却消失了,有些温情也变凉了。 ”抽象背后隐藏着许德奇想说的话。
“画面中的老房子是典型的鲁西北地区民居样式,也就是我记忆中家乡的样子。”许德奇眼中像是有一丝光,“我其实是个挺传统的人,比如每年我都会回老家过年,会带着我的孩子,让他看看哪里才是家乡,那里有很多‘灵感矿藏’等着我去发掘。 ”
出生于农村,成长于部队,在美术院校深造、授课而后走出去发现了新的世界;作品独特新鲜却也能寻见传统艺术的痕迹——许德奇的艺术人生在前卫与传统间行走,并在其中不断开辟出自己想走的那条路。很多媒体都问过他一个问题:“您接下来的创作打算是什么?”许德奇总会说:“我只能想到下一幅作品要画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