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0304期 >> 第06版:往事
安子杨村往事
□杨源水
  在乐陵城西、黄夹镇政府驻地南约500米处,有一个人口和村落规模在当地都属中等偏上、名叫“安子杨”的村庄。
村名来历
  据该村的《杨氏族谱》记载,杨氏始祖于永乐二年(1404年),“燕王扫北”后,由天津杨柳青携四子迁居乐陵建村。
  这位始祖老人,将4个成家立业的儿子安抚好之后,就回原籍孝敬父母去了,取安置子孙之意,“安子杨”的村名也就由此而生。
  后来,始祖四子为安葬于天津杨柳青的父母,在本村西南300余步处,选地12亩为“阴宅”吉地,以“衣冠冢”的形式为始祖建了空坟。四子去世后,子孙又依照遗嘱,把他们依次埋葬在始祖空坟之前的“领穴”。至今,该村的杨氏后人,仍以始祖四子(伯祖、仲祖、叔祖、季祖)分设四支传承后继。
  被俗称为“老坟旮旯”的坟地,一直到建国初期,仍有四支后人轮流耕种。土地“入社”后,坟地归公。而一提起“老坟旮旯”的地名,杨氏后人及本村其他姓氏的年长之人,都知晓其具体方位及含义。
  该村杨氏始祖,为什么从相对繁华的天津郊区,迁居偏远的乐陵?相传,是与永乐初年所颁布的政令有关。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临终时下诏,让皇太孙朱允炆继皇帝位。朱棣对这一安排极其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自己的亲侄子。在位的皇帝得知,便召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阻止燕王朱棣南下。双方几十万大军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争夺战。而乐陵一带就处在这场争夺战中的边缘战区。
  据传,朱棣获胜后迁都北京的过程中,憎恨主战场军民对他的抵抗,曾一度下令将北进沿途的“刁民”赶尽杀绝。就这样,冀南、鲁北本来在战争中就已人烟稀少的多个地区,加之这次扫北,也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无人区”。
  朱棣稳定政权后,开始注意到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如何解决大片“无人区”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摆在他的面前。于是,他又向北京城和中原各地颁发政令,鼓励民众“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
  这也许就是本村杨氏始祖,携妻带子迁居乐陵、安家落户的因由。
历代名人
  纵观安子杨村的《杨氏族谱》,旧时出过的最大的官是“登仕郎”,最高的学历是“太学生”。从祖辈中有几个世代多配偶、多子嗣、有功名、有字号的情形推测,杨氏祖辈曾有过几度辉煌。
  二支九世祖杨连珠,精通针灸,对医治杂症有独到之处,曾被方圆几十里的民众尊称为“神医杨五爷”。至于他“以仁慈针法对待邪魔,感动得它们在深夜打着灯笼相送”的传说,用现代科学的态度分析,就只是口口相传、并不可能存在的戏说了。
  系属“叔祖”之后的一位十二世祖,在解放前夕曾有过出“大丧”的荣耀,据说是买了100多亩土地,历时40多天的出出进进,筑起了好几座体积与旧式土窑一样的“大坟”。土地改革中,除本人被划为地主分子外,还连累孙子辈失去了读中学的权利。
  抗日战争中,安子杨村民众曾以“二人抬”土炮,阻止过黄夹据点日伪军的夜袭。杨世贤、杨玉珊、李国玉三位烈士先后为国捐躯。“抗日大娘”贺桂兰,以卖烧饼为掩护,为八路军通风报信,她动员逃难村民救助肖华上马的事情,尽管没有得到证实,但她帮助一位八路军上马,却是有多位村民见证的事实。
  解放战争中,安子杨村由数十人组成的担架队随军南下,冒着枪林弹雨支援前线。李新岳、李国明、张振怀等,先后在战争中负伤致残成为荣军。杨金华参加过解放战争后,又奔赴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村容变迁
  建国初期的安子杨村,枣林环绕、水草清秀、鸽飞燕舞、鸡鸭成群。村内五六处苇塘内,狐狸、黄鼬、野兔、蛇类穿梭往来。村前南湾、东北角的东湾常年有水,湾沿大树下苇芽、茅草、马莲、索草、老牛舌、墩子草生长茂密。鲶鱼、黑鱼、鲫鱼、鲢鱼、草鱼、泥鳅,在可抵挡鱼钩、鱼网的苇根掩护下,生息繁衍。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洪水积淹和树木的随意砍伐,使村内的树木、水草逐年减少。连两棵百年的老枣树,因其粗壮、顺直也未能幸免。随之而来的填湾伐树筑宅基,取土形成的“悬崖”不仅阻断了原始通道,也改变了地貌村容。
  改革开放前,村领导挖水库、修大渠、创建苗圃、争创先进民兵连等等,都曾率先为邻近村庄树立过榜样。特别是种植药材的工作,连续多年获得植树造林和发展多种经营先进单位的表彰奖励。
  改革开放后,首发棉花财的村民纷纷建房,村庄的规模扩大了一倍之多。村领导在集体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资建起高标准的小学,打通了贯穿村庄东西的柏油路,自费兴建了装机容量很大的扬水站。
  时下的安子杨村,已成为拥有杨、李、张、赵、解、孟6个姓氏和睦相处、近1100人的大村。
  近年来,安子杨村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去,揽工程、办企业、搞装修、蒸馒头、制糕点、开超市,一个个大、小老板脱颖而出。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安子杨村往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