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湖滨路上猴年元宵节灯展,百货公司的花灯。
上世纪二十年代,南门外的年集。
1973年春节,百货一零的蔬菜柜台。
1973年春节,食品公司扒鸡车间。
1984年,德城区二屯乡政府门前的年集。
1964年,临邑县河北梆子剧团在年集上为群众演出《夺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春节放鞭炮的孩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德州行署院内的元宵节演出。
1991年,湖滨路上的元宵节灯会。
历史上的德州,因黄河而名,因运河而兴,齐鲁文化、燕赵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在这一区域碰撞、融合,表现在节日习俗中,既逐渐趋同,又独具特色。
老德州过大年,一般有三部曲:备年、忙年与过年。备年,从进腊月门到二十三过小年;忙年,从小年到大年三十;过年,从新年钟声敲响开始,一直持续到农历二月初二。
“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月门,喜死个人儿”。农历十二月为“腊月”,这种叫法与节气无关,主要与祭祀有关。一进腊月,各家各户就开始张罗起来了。代写书信的先生和卦摊进入一年之中的旺季,家里人写信把外出的家人唤回来,旅居德州不能回乡过年的写信报平安。商家开始整理账目,该还钱的还钱,该收账的收账,这不过是刚掀开过年的序幕。“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一到,热闹才真正开始。德州人很重视腊八,腌腊八蒜、煮腊八粥,城里的大小庙观也在门口施舍腊八粥。
进入正式备年阶段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各大年货市场店铺比着劲地促销。药王庙、留智庙、城隍庙高搭席棚,南门外大街、桥口街、当铺街的沿街商铺张灯结彩,乡村的大集摊点一个挨一个,有鞭炮摊、年画摊、绒花摊、灯笼摊、耍货摊,窗花吊钱儿、日用百货、干鲜果品、香蜡神龛,商品琳琅满目。“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 ”这是人们备年的真实写照。
德州的腊八蒜只送不卖。为什么呢?原因很有意思:蒜与算同音,早年间,商家都是在腊八这天结账的,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就有“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一说。卖蒜的一吆喝,欠债的一哆嗦,不吉利。所以腊八蒜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制作,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这一天老百姓要把灶王龛摘下,傍晚在院中摆上糖瓜、香烛、清水一碗、芦苇几根,祭祀灶王。等行礼完了以后,把灶王龛焚化,这叫“灶王上天”。焚化前要在灶王的嘴上抹些糖瓜,意思是让灶王爷甜甜嘴,多说些好话,“上天言好事”,等待“回宫降吉祥”,按老德州的习俗,家里妇女不能祭灶。为庆祝灶王上天,家中要准备好饭食,俗称“过小年”。
过了这个小年,德州百姓就进入了忙年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每天都有十分具体的安排,一环套一环,一般是:“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倒酉,大年三十熬一宿。 ”
到年三十上午,随便到街上一转,门上的对联红红火火,吊钱儿窗花色彩斑斓,家家焕然一新,人人沐浴更衣,到处透着喜庆劲儿。
这一阵,还会看到扒鸡美食城里有卖粽子的,其实也是很有讲究的。新婚一年无子的夫妇,除夕夜要吃两个粽子,不能用手拿着吃,要用筷子夹着吃,寓意“快种子”。
年三十包饺子“捏福”“圈福”
过年从年三十正式开始,这天下午,要“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将祖先影像或家谱和牌位摆放在正屋,摆好供品,再燃烛焚香祭拜。晚饭后,孩子们则跑到胡同里打着灯笼放鞭炮,有的人家里穷,就用白菜疙瘩挖个洞,放进蜡烛,当灯笼。“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辞旧迎新的热烈时刻。
没有饺子不过年。年三十包的饺子,要足够当天晚上和初一早上全家吃的。除夕夜的饺子馅一般是素馅,寓意一年素素静静、平平安安。白菜、粉条、豆腐是最主要的三大件。制作过程中,最讲究的是剁馅,刀与案板撞击,发出有力的“嘭嘭”声,由于用力大小的变化,这声音便像优美的乐曲,传到四邻八舍。饺子的形状也有讲究,是弯月形。包制时要把面皮对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要捏细捏匀,谓之“捏福”。
饺子摆放不可乱。德州的盖垫一律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称“圈福”。初一一大早,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有的地方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饺子里多包有杏核、钢镚,吃到的寓意“幸福”“发财”。
每年除夕之夜,德州城隍庙戏台上都有一场木偶“鲁戏”。旧时穷人多,三十晚上因躲债,有家难还,无路可走的,只得进城隍庙看戏“守岁”。有好心人,派人捎带“红包”,悄悄地送给那些穷苦人。
拜年习俗由来已久。大年初一,先是家拜,旧时拜年要磕头,受拜者一般要给晚辈压岁钱。然后是亲戚邻居,见面就互相问候“过年好”。
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按老德州习俗“姑爷是门前贵客”,娘家接待很是隆重,回去的时候要捎枣糕,寓意早日高升。
初五这一天叫“破五”,家家要剁肉馅包饺子,取其“剁小人”之意,预示来年平平安安,没有口舌之虞。这一天,各商家接财神,准备开门营业,为求一年平安顺利,要请“全活人儿”开市,门前燃放烟花爆竹,其声势不亚于除夕夜。
过年期间,人们普遍有祈求吉利避免灾祸的心理,从话语到言行有着许多禁忌。人们不使用不吉利的字和音,譬如许多地方忌打破东西,打破东西的同时,要赶快说“岁岁(碎碎)平安”。言行禁忌更多,譬如初一不动刀子剪子、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等等。
锣鼓喧天闹元宵
最让人期盼的是闹元宵。早年间,德州要举行灯会三日:十四看灯火,十五看灯芯,十六看灯头。人们涌上街头,游花市、逛庙会、演社火、踩高跷、舞狮子,到处欢声笑语,锣鼓喧天。
灯会前好几天,人们便开始忙起来。德州城四门披彩,主要街道上的商行、店铺修整一新,沿街官衙、工商各界门前张灯结彩。热闹从正月十三就开始了。在德州南门外的玉皇阁旁边,有一处德州泰山行宫,传说泰山奶奶是玉皇大帝之妹,年轻时住在乐陵的王母店村,与留智庙老奶奶和德州北厂老奶奶是亲姊妹三个,泰山为长,留智庙为次,北厂的最小。因此每年正月十三一大早,德州北厂老奶奶的塑像、神龛就由北厂的道士、尼姑和村民抬着,到玉皇阁、泰山行宫拜年,从北门进,南门出,傍晚返回。沿街店铺摆设供案迎接,城内城外人山人海,场面隆重壮观,此活动一直延续到民国后期。
“二月二,龙抬头”,在德州,过完农历二月初二,这年就正式结束了。这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理发,多数人家要在这天烙饼烙合子吃,干锅炒豆子吃,谓“烧蝎子爪”,消灭害虫之意。用豆芽菜、菠菜、白菜、萝卜等凉拌吃,谓“二月二拌和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