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彦花
今年80岁的曹鼎先生退休前系德州学院教授、德州学院中文系主任,1989年9月,国家教委授予曹鼎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以及全国优秀教师奖章。 1992年10月,他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求学北大 1936年,曹鼎出生于江苏淮安。父亲是一名铁路职员,毕业于北京一所教会学校,他博学多才,尤其擅长英文、书法、篆刻。在父亲的全力培养下,曹鼎成为姐弟7人中唯一的大学生。
1955年,曹鼎考入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当时我的老师大都是大师级的人物,这样的教师团队到现在为止能超越的不多,这也是我这一生最幸运的事情。 ”曹鼎回忆说。王力先生教授语言课;朱德熙先生教授现代语言课;王瑶先生教授现代文学课;林庚先生教授诗词课;游国恩先生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吴组缃先生是曹鼎研究生时期的导师……这些老师倾其所有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热心与学生切磋交流。
而北大同期的一些著名教授,比如朱光潜先生、季羡林先生,虽然没有直接为曹鼎授课,亦不同程度地给予他影响。北大学生生涯奠定了曹鼎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教育基础。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的钟声响起时,受邀回校观礼的曹鼎对着北大校训深鞠一躬,在心里默默地说:“扪心自问,未辱先生们教诲。 ”
任教华侨大学 1962年,从北大研究生院毕业的曹鼎听从祖国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刚刚成立的华侨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急缺教师,于是他赶赴华侨大学任教。
彼时,因校舍紧张只能暂借福建师范学院上课,曹鼎与同期前去任教的新教员们一同借住在当地农民家里。
去之前已经有人提前告知住宿条件比较简陋,可是真正看到的时候他们才发现,他们脑海中所能想象到的简陋房屋与之相比,简直就是奢华了。低矮的草屋虽然经过打扫依然免除不掉南方的潮湿,住进去的第一夜他与同事们彻夜难眠。“上面有‘飞机’(蚊子),下面有‘坦克’(虱子)。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风趣幽默的曹鼎说。
后来,华侨大学迁回泉州,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学校的教学和住宿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学生人数也从几十个华侨学生发展壮大到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人。
1969年底,华侨大学被迫停办。曹鼎与多数教师、干部一起下放到泉州北部的德化山区。没过多久他又被当地的一所林场学校借去,成为一名教师。“山里的孩子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经常上着课听到大人们打猎回来就一哄而散,只留我一个人站在空落落的教室里。 ”回忆起那段时光,曹鼎苦笑着说。
丝尽春犹在硕果满神州 1972年,曹鼎来到德州学院的前身德州师专任教。当时,山东省十几所师范学院面临着同样一个情况:缺乏教材。曹鼎与其他教授一起编著了《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教材,以及《古代汉语题解》。
除了负责内容的编撰,曹鼎还亲自跑印刷厂。有的时候时间来不及,他就在印刷厂附近找个地方坐下来,边吃着午餐边进行校对。在他废寝忘食的奔波下,泛着油墨香味的教材及时“飞”到山东省几十所师范学院学生的手里。
除了教育、教学管理,曹鼎还从事了大量的文化科研工作,他先后撰写出版了《田雯诗选》《“然”字词语》。后来,他又参与了《三曹诗选》《历代国策》等书的编写。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曹鼎就任德州学院中文系主任,从单纯的教学岗位走上了教育管理岗位,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现任德州学院中文系主任姜山秀说:“曹鼎教授立身有风骨,做事有境界。作为中文系的领头人,心中有丘壑,脑中有想法,对人对事恭谨仁厚。中文系的系风传统得益于曹鼎教授的开创。 ”
丝尽春犹在,硕果满神州。据统计,从曹鼎来到德州师专任教至退休,先后为3102名在册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各有所长,分布在各地建功立业。
献力德州文化事业 曹鼎满怀深情地说:“德州不是我的故乡,却是我的家乡。 ”退休之后他和夫人定居德州,退而不休。他先后在宴宾楼、古贝春酒厂担任文化顾问,为德州民营企业的文化兴起作出了贡献。
同时曹鼎也为德州的公共文化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例如,他参与编写了锦绣川风景区的《棋志铭》《锦绣川公园简介》、十三局路口街心花园《和谐园简介》、火车站的《九达天衢简介》。
晚年的曹鼎将几十年来收藏的近千册图书分别捐赠给德州图书馆、文化馆、德州学院图书馆、中文系资料室以及青年教师和文学爱好者。对此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这些书不过是从我的书架到了另外一个书架,如果能给别人有一丝用处和帮助也算是物尽其用。 ”
今年,他又推出一本新作《中国古代酒名》,这本书集结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酒名,成为中国酒文化史的又一力作。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作为德州教育、文化界前辈,曹鼎始终与德州教育、文化紧密相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影响了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