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同李岚清参观第25届世界电动车大会。
主持2012世界汽车工程年会新闻发布会。
参加2015中国汽车蓝皮书发布会。
参观欧洲车展。
回顾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付于武是个绕不开的名字,阅其履历便可窥见一斑:生于“机械世家”,学在机械学院;以一汽哈尔滨汽车变速箱厂为职业起点奋斗20年,从技术员做到最年轻的总工程师;在哈尔滨汽车工业总公司任总经理,参与“一号工程”,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率领学会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工业蓬勃发展并形成国际影响力的中坚力量。
12月10日,雾霾散去,北京被明澈的阳光笼罩,记者一行来到位于莲花池东路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欢迎老乡们,小时候父母经常说起,我的老家在德州宁津,在八里庄村。 ”浑厚有力的声音传来,“德州”“八里庄”两个词用的正是地道的德州方言发音。说话的正是付于武,今年70岁的他身材高大、精神饱满,全然没有“古稀老人”的样子。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虑,付于武笑道:“看着咱国家的汽车工业发展日新月异,还有很多事要做,我不想老,也不敢老啊! ”
这是付于武的心里话。为了这项事业,将近半世纪的时间里他勤勉耕耘、奔走不止。当日下午,付于武又要启程出差,利用半个上午的宝贵时间,我们聆听了他与汽车的故事。
闻着机油味长大,热爱文学却“误入”机械学院
他与汽车的缘分“命中注定”
1945年,付于武出生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机械世家”。祖父儿时离开家乡到北京做学徒工,曾在法国驻中国大使馆维护柴油机,后来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内燃机专家,并建立了华北地区最大的柴油内燃机配件工厂。父亲、叔伯、兄长也均是在机械领域颇有建树的工程师。在长辈的熏陶下,打懂事起付于武就开始接触内燃机和机械,曲轴、齿轮、车床和机油味填满了童年记忆。
上学时,付于武成绩优秀,并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初中毕业后被保送北京二中高中部。北京二中以文科见长,付于武的班主任是著名散文家韩少华,在老师诗一样的语言熏陶下,付于武爱上了文学,尤其是戏剧文学,并常常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写剧本,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成为他的目标。家人也支持他从文,奶奶经常打趣说:“你就别再学机械了,你爷爷、爸爸的工作服总那么脏,我都洗了一辈子了。 ”
不巧的是,上世纪60年代,“反修防修”背景下,中央戏剧学院不招收应届毕业生,付于武为此休学一年,在家读书准备来年再考。结果,第二年还是不招生。付于武决定弃文从工,“当时一心想考戏剧文学专业,对其他文科专业不感兴趣,就试着考理工科。 ”结果,这一试竟考上了北京机械学院(后并入西安理工大学)机械系。
还是得学机械!忆及此事,付于武时常感慨:“一个人应有的人生轨迹,想改都改不了。 ”不过,多亏了这次阴差阳错,否则中国汽车界将失去一位宝贵的人才。
大学期间正值“文革”,常规的教学活动被“文攻武斗”取代。付于武与其他几名学生干部找到学校革委会,提出要搞教育革命,学生要接受劳动教育的建议。学校讨论后同意了,并组成两支教育革命小分队,到北京量刃具厂和北京第一机床厂实习,付于武就在其中。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工厂里虽然有斗争,但总归还要生产,比校园环境好一些。 1969年,林彪发布“第一号通令”,北京机械学院因而被搬迁至陕西。“当时的条件很艰苦,没有教室,只能住窑洞,里面很潮湿,被褥上都是水。 ”如此环境下,付于武仍利用一切时间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学习技能。
1970年,大学毕业的付于武被分配到哈尔滨齿轮厂(现中国一汽哈尔滨变速箱厂),正式开始了他45年的“汽车人”生涯。
37岁当上总工,为“一号工程”奔劳攻关他成长为国内顶尖的汽车专家
初到齿轮厂,付于武就面临一个选择,革委会主任问他:是去筹建团委,还是去技术部?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其实受“文革”影响,知识分子都被打倒或遣散,只剩几个工程师和工人,工厂已没有技术部,付于武是第一个到这里的大学生。
“工厂最有魅力,工人最朴实,天空很广阔,我在这里被完全放飞了! ”付于武眼中闪着光,“齿轮厂当时被称为‘万国博览会’,斯太尔、太托拉、贝利埃、解放、东风等国内外许多品牌的传动系统,包括齿轮、变速箱、车桥等这里都生产。 ”付于武乐在其中、虚心学习,机械世家的熏陶和专业教育的背景让他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同时付于武非常勤奋,曾每天手绘200多张图纸,从凌晨画到深夜;曾带领技术攻关小分队,为解决一个技术难题三天三夜没合眼。“四人帮”被粉碎后,齿轮厂的面貌随之焕然一新,付于武与同事们的干事热情更加高涨。工厂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很快成为机械行业的标杆企业。
从车间技术员到车间技术副主任、技术科长、设计科长、产品开发科长……几乎所有技术岗位都经历过后,1982年,37岁的付于武被任命为总工程师,也是齿轮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工程师。为此,付于武专门找到厂长表态:“厂里有这么多资深工程师,让我做是不是不合适? ”厂长说:“不要管这些,你对咱们厂有特殊贡献。 ”
接下来,在付于武等人的努力下,齿轮厂的业务不停拓展,产品结构不断扩充,逐渐发展为整车厂,并成立专用车分厂,产品几乎覆盖轻、重、中、微、客、轿全系列。
1990年8月,刚从天津开完会返回哈尔滨的付于武接到一纸调令——他被调往哈尔滨汽车工业总公司,这是一次突然的调动,原因是要搞“一号工程”。所谓“一号工程”是指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两车一机”(微型车、轻型车、微型发动机)和“两车一配”(改装车、客车、零部件配套)的汽车技术改造工程。
当时,哈尔滨拥有哈飞、东安等以飞机制造为主的军工企业,在“军转民”的大背景下,时任哈尔滨市长的宫本言认为:在现有技术基础上重点发展汽车工业将有力促进经济发展。这一想法得到了时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长林宗棠与黑龙江省长邵奇惠的支持,二老担纲总指挥并迅速组建班底。付于武“被选中”,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汽车办主任兼“一号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领到三项重大任务:做好规划、协调政策、落实资金。“我们当时定的是5年不变,省市免税,部里免利润,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把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变成微型车、微型发动机的生产基地。 ”付于武说。
哈飞汽车生产线建设(改造)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那段时间的付于武,每天不是在政府及企业中做协调,就是在工程现场办公,奔波劳苦中,攻克了很多难关。“那真是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付于武陷入回忆,“我们边改造、边投入、边还贷,用退回的税还掉贷款,把利润所得税退回给企业,还争取政策,用最低价格征得土地200万平方米建厂房。只要我闭上眼,就能回想起动工那天的场景,上万名职工参与,打地基、浇基础,热火朝天。建成的生产线规格高、质量高、自动化程度高,完全是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工厂。 ”
受益于“一号工程”,哈飞汽车很快成长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汽车生产企业,其微型汽车销量常年占全国市场的20%以上,其中松花江牌微型面包车一度供不应求。东安发动机、哈尔滨轻卡等企业的产值也在大幅增长。到1995年时,哈尔滨汽车工业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14.4%,配套产业随之增长,同时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这些成绩里面,都凝聚着付于武的心血。
推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跨越发展,为中国汽车打造国际影响力
他愿做汽车工业的“服务员”
在齿轮厂一线技术岗位20年的磨砺,使得付于武熟悉汽车的每一个细节;而在汽车工业总公司的经历,则让他能站在一个宏观角度审视我国的汽车工业。这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999年8月,付于武又一次面临人事调整。这次他有很多选择,不少厅局级重要岗位都需要这样一位人才,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领导更是期望他继续在当地工作。不过付于武最终选择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这是一个由汽车工业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设计、制造、教学、管理等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团体机构、科技人员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这样选择有三个原因,一是我只想做汽车行业,别的我也不懂;二是张兴业会长曾推荐我去学会,我认为也比较适合我;三是我去北京正好可以照顾生病的叔叔。 ”付于武解释说。
付于武一来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就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外部挑战,当时我国汽车工业还很弱小,年产量刚到200万辆,但同时可以看出一个爆发式增长期即将到来,付于武认为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二是自身困难,付于武头一次推开学会办公室的门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两间十来平米的办公室里只有两台计算机,没有暖气,十几名工作人员不得不待在水房旁边取暖。
如此情况下,付于武与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一道,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决心把学会打造成“国内一流学会”和“国际知名学会”。为此,付于武等人在国内外开展了多次调研、学习,决定先在业务拓展方面发力。
在付于武的指导下,学会提出创建八个平台——学术和国际交流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汽车文化(科普)平台、政策研究平台、技术服务和咨询平台、培训和人才成长平台、图书出版及期刊发行平台、科技进步奖励平台,这些平台的建立如一针强有力的兴奋剂,让学会充满活力并进入高速发展期。
付于武注重团队建设。张兴业、张小虞、金东瀛等前辈为学会注入了低调行事、埋头苦干的基因,付于武则通过民主办会、集中决策等措施,带出了一支专业化、年轻化、职业化的团队,有力推动着学会发展。
2006年,付于武极具前瞻性地提出要承办FISITA(国际汽车工程学会联合会)世界汽车工程年会,这是全球最负盛名的汽车工程技术大会,被称为“汽车界的奥林匹克”。付于武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具有如此规模和潜力,有资格也有能力承办该盛会,为中国汽车科技人才提供与国际汽车界交流的机会。
在付于武的组织协调下,经过学会上上下下所有部门、团队和工作人员大量细致有效的工作,学会终获承办资格。 2012年11月27日,FISITA2012世界汽车工程年会暨展览会在中国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开幕,来自全球的3000余名汽车行业专家、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汇聚在北京分享交流思想,超过120家展商带来他们的最新科技成果。付于武说,这是他来到学会后最重要也是最为成功的一项工作。
当日,作为当届年会执行主席的付于武神采奕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发言中,他用了太多感谢,却唯独忘了感谢自己。他说:“做好中国汽车工业的‘服务员’是我的愿望,更是我们学会至高无上的核心目标,作为学会带头人,我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份工作做好,至于荣誉,还是留给别人吧。 ”
更让付于武骄傲的是,这次会议上,中国一汽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李骏接过FISITA主席接力棒,成为“汽车联合国”的首位中国掌门人。“如今,中国已成为公认的汽车大国,获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 ”付于武语气中充满自豪。
经过这十几年努力,学会完成了跨越式成长。 2013年中国科协邀请第三方独立机构对全国200个国家一级学会做评估,评出5个一等奖,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是其中一家,且得分最高。目前学会拥有个人会员数万人,团体会员数百家,自主产权办公区近4000平方米,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过亿元,是一家大型国际化社会团体。
付于武今年已是70岁,为中国汽车工业操劳奔走近半世纪的他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虽然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非常迅猛,但仍存在高技术人才缺乏、核心技术与品牌缺失的不足,这需要我们继续突破,也是学会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付于武面露深情,“希望在有生之年,我能为中国汽车工业做更多贡献。 ”
个人简介
付于武,1945年生,祖籍宁津县津城街道八里庄村。1970年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机械系,研究员级高工,现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兼任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曾任中国一汽哈尔滨汽车变速箱厂总工程师,哈尔滨汽车工业总公司总经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2010年主持召开了世界电动车大会,2012年主持召开FISITA世界汽车工程年会。主持编辑出版了《2005—2013中国汽车产业分层报告》。主持制订多个技术规范。在全国范围搭建了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盟、电动汽车技术创新联盟、汽车装备技术创新联盟、车联网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并分别担任联盟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