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51204期 >> 第05版:往 事
刻骨铭心的 28天
——德州医疗队赴唐山抗震救灾始末

医疗队全体人员与德州的党政领导合影。


地震中的伤员向省内外转移。


交通旅馆(今鲁北大厦位置)前欢迎的腰鼓队。


1976年,德州赴唐山抗震救灾人员凯旋。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53分8秒,河北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根据中央和省委指示,德州地委、地革委迅速行动,组建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这是德州迄今最大规模的一次医疗援助行动,60名医疗队员经历了刻骨铭心的28天,救治伤员1200余人,圆满完成了任务。
  为记住并还原这段历史,我们走访了当时医疗队队长郑向黎。郑老先生今年86岁,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敏捷,行动自如,谈起40年前的这段经历,老人说,当时情景今天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集合
  郑向黎是上午10点左右接到的通知,要求下午2点准时到市委招待所开会,不许请假。当时,他任德州地区干部疗养院副院长。 1点50分,郑向黎提前来到会场,没想到组织会议的领导竟然在招待所大门口等着大家。
  2点整,二楼西会议室,人员全部到位,会议准时召开,地委常委、地革委副主任张立文主持,上来一句话就震了大家一下:“今天早上唐山发生地震,中央通知,紧急救灾。德州的任务是派出医疗队。名单已经分配好,大家回去落实。卫生局负责落实医护人员,物资局负责调集物资,交通局负责车辆。”这时候,参会的一位同志问了一句:“出的东西谁付钱?”话音刚落,便被主持人顶了回去:“都什么时候了,还想这个。 ”之后,张立文作了三点指示:一是要充分认识任务的意义。抗震救灾是紧急任务,又是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党中央、毛主席给予我们的光荣任务。二是要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全心全意为灾区人民服务。三是要服从领导,遵守纪律,严格组织,统一行动。有什么问题,及时写信回来。“整个会议不到15分钟,但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郑向黎说。
  离出发只有两个半小时,选拔人员、准备物资、安排车辆,大家一溜小跑地离开了。卫生系统一次次电话通知下达到各有关单位。医生护士们毫无二话,积极报名参加,有的刚下夜班,有的刚从农村医疗队回来,有的治完病回院拿药,队员田学祥,不顾爱人和孩子等家庭困难,坚决报名参加,在唐山期间,立下汗马功劳的炊事员一职就是他担任的。大家纷纷请战,要求和灾区人民一道抗震救灾。商业、交通、粮食等部门把车辆、帐篷、药品器械一一落实。
  5点钟,德州招待所门口,医疗队集合完毕。队长、党支部书记郑向黎,副队长、副书记温永江、郑兆金,队员分别来自地区卫生局、人民医院、干部疗养院、结防所、防疫站,德州市卫生局、市立医院、工农医院以及卫生学校。根据需要,在唐山期间,地委又增派了地区工会主任杨生义和地区轻工局局长李义亭任正、副教导员,党支部副书记。
  现场,大小12辆汽车一溜排开,很有气势。随后,向山东省卫生局作了一切准备就绪的报告。省卫生局回复道:“很好!你们行动非常迅速。根据省委指示,德州医疗队向济南火车站集中。 ”
  就在汽车发动的同时,发生了短暂的骚动,本来不在医疗队名单上的两名医护人员硬是挤上了车,他们说:“救灾就是党考验我们的时候,我要与灾区人民共命运。 ”
在路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德州到济南的路并不好走,120公里的路程,司机们全神贯注开着大灯猛踩油门,既要保持速度,又要确保车队安全统一。晚上9点钟,第一个赶到济南火车站广场,受到了省里有关领导同志的表扬。
  天亮时分,由14支医疗队871人组成的山东大队集结完毕,开往唐山灾区的专列即将启动。当时的山东省革委会主任苏毅然和济南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前来为大家送行,并且召开了简短的动员大会,传达了省委的指示。“同志们,你们是山东人民的使者,要把齐鲁大地的情意带到灾区去,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救死扶伤,圆满完成任务。当然,也要注意自身安全。我们盼望着你们凯旋归来。 ”
  到达天津后,得到一个消息,震区铁路遭到破坏,不能直接去唐山了。经协调,列车直接开到杨村军用机场,在那里乘飞机去唐山。到达杨村机场已经是7月29日晚,医疗队受到了驻军的热情接待,师长、政委都出了面,条件虽然简陋,但大家心里很感动。
  由杨村乘飞机赴唐山,也是很紧张的时刻,登上飞机也说明即将到达战场。党支部要求大家在机舱里认真想一想每一个细节,安排好下飞机后怎样抢救伤员。越是接近唐山,心情越是起伏不平。不少年轻队员暗暗给自己打气。机舱内非常闷热,机组人员告诉大家,飞机还在爬升,到达一定高度后,温度就会降下来。就在大家盼望的时候,温度降下来了,但唐山也到了,飞机开始降落。
  一下飞机,人们的心立刻揪成了一团。整个唐山内外好像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似的,满目疮夷,到处是坍塌的房屋,到处是死伤的人群,鲜血、呻吟、尸体把一个原本美丽的城市变成了人间地狱。事隔40年,郑向黎还是心有余悸地说:“不到现场,根本想象不到灾情有多么严重。 ”
  德州医疗队是第一批到达唐山的医疗队。正常的救护秩序还没建立起来,去哪里?怎么救?就地等候命令还是立即行动?医疗队召开了党支部会议,决定:立即到最一线去。可哪里是一线?
  这时候,从过往的一个当地人口中了解到,唐家庄矿区震得很厉害。医疗队短暂商量后决定:目标唐家庄。
  唐家庄离唐山机场不过30公里路,为赶时间,医疗队决定:步行前进。没有向导,道路破坏严重、坑洼泥泞,天气闷热,队员们出发了。 5个小时过去了,没有月亮,周围一片漆黑,行进的队伍也少了交谈,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前进,前进。看不见路总是揪着心,就在大家认为迷路的时候,远远看见有闪烁的灯光,听到时断时续的哭声,向着灯光前进,队员们惊喜地发现,他们竟然在黑夜里摸到了矿区,而矿区的伤员,也被这支从天而降的医疗队感动得热泪盈眶,太及时了。这时候的唐家庄,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还没建立,德州医疗队是第一个赶到的。
救护
  由于无法与山东医疗大队取得联系,医疗队决定临时驻扎,各自为战,先救人。这时的唐家庄矿区,房屋、街道已完全破坏,铁路扭曲得像麻花一样,到处都是腐烂的尸体、横流的污水,景象惨不忍睹。队员们背着急救箱,在倒塌的楼房和重叠的尸体上奔忙。哪里有哭声就到哪里去,止血、上药、包扎、固定,就地进行火线抢救。
  7月31日,医疗队联系上了由矿区未受伤的干部自发组织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双方都像遇到了救星,短暂的激动后,迅速行动起来。
  除在群众集中的地方设立门诊昼夜值班外,还派出8个巡回医疗组到周围的居民区和生产大队进行巡诊。在抢救的过程中,药品跟不上,就用土、单验方,没有夹板就用纸板、木板做,没有病房就设立临时病房,没有消毒器就用饭锅蒸。干部疗养院分队的陈尧同志白天巡诊看过的一个腰椎损伤的重伤员,平卧不能活动,他整夜护理。周元杰身体不好,过度的劳累使他昏了过去,同志们扶他去休息,他醒来后又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中。张秀兰是个女同志,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十几里路出诊抢救伤员,等到回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 8月1日晚,矿区突降大雨,队员王振明第一个想到的是白天曾经走访过的一个小伤员,他穿上雨衣,提起铁锨就往居民区跑,当看到小病号没有雨衣时,他更是脱下自己的,一把盖在了孩子的身上。暴风雨中,他与群众一起,疏沟排水。
  地震时,永安生产大队有一匹小马在铁路桥上跑,跌得浑身是伤,队员周秀玉想到,马是灾区恢复生产的重要劳力,他下决定进行治疗,可是缺乏兽医知识,反复思考后,他认为外伤治疗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就和医生王世勤一道为小马的创伤进行了清洗缝合,小马奇迹般恢复了健康。
  8月2日,终于联系上了山东医疗大队,救护工作逐渐纳入正轨。由于矿区破坏严重,随时有遭余震破坏的可能,为保证伤员安全,除及时抢救外,办法只有一个,转往安全地带。当时,距离矿区比较近的是古冶火车站,站内已经严重损坏,但站前广场相对空旷完整,根据安排,伤员集中在广场上,等待飞机转运至沈阳。医疗队立即四处动员,轻伤员自己走,重伤员担架抬。但在集中期间,一直大雾笼罩,飞机无法降落,临时改为汽车运送。这些伤员大都腰受重伤,其中一名男性瘫痪伤员,发生尿滞留,肿痛难忍,当时护送队员付云海手中没有任何医疗器械,只有几根银针,经针刺无效。他辗转向承德医疗队求援,借来尿管,为伤员解除了苦痛,伤员握着付大夫的手,眼泪不断。 8月8日,首批伤员安全抵达昌黎某军医院。之后连续7天,医疗队往返昌黎,先后护送伤员376名,无一人伤亡。
  队员郭兰芝,连续发烧,一直坚持工作,她在唐山市区有亲属,心里一直挂念着,强忍着没去看望。药师陈永雷为保证药材供应费尽苦心,他到部队联系,到地方联系,到煤矿联系,确保了药材供应。
  28天,德州医疗队救治伤病员1200多人,设立家庭病床101张,出诊1000多人次。
饮食
  震后的唐山,根本没有房子安置医疗队,从未扎过帐篷的队员们自己动手,在村庄废墟的空地上自己扎帐篷。有时候外边下大雨,帐篷里就下小雨。灾区吃的东西很少,主要是粗粮馒头,队员们最常吃的就是大葱蘸酱油,可以防病。当时一日三餐很简单,有时候只吃两顿。
  大地震之后,水源断流,喝水成了一个大问题,当时又是盛夏,酷热难当,渴啊。医疗队派后勤人员跑到几里外的地方找到水源,发现里面有小鱼,证明污染并不严重,但在水塘这边取水,那边就漂浮着牲畜尸体和粪便。没有办法,用纱布过滤一下,队员们一边喝着这样烧开的塘水,一边吃压缩饼干。
  紧缺的还有食盐。救灾初期,队员们连续七八天没吃到盐了,浑身冒虚汗,没一点力气。开饭的时候,几个人围坐在地上,眼瞅着饼干和开水,往下掉眼泪,为什么?咽不下去啊。没劲就不能保证工作,医疗队决定去倒塌的房屋里找找看,温永江、何春恒主动站出来,冒着生命危险,爬进了摇摇欲坠的楼板下,一连钻了四五家,终于找到4个咸菜疙瘩和一点珍贵食盐。队员们需要盐,但伤员换药也需要盐水,队员们把食盐收了起来。咸菜疙瘩切成57块,分给了57名队员,每块只有枣那么大。“咬一点,在嘴里嚼半天舍不得咽,比红烧肉还好吃。 ”郑向黎说。
  解放军汽训连支援医疗队大米30斤,这对饥肠辘辘的医疗队员们可谓雪中送炭,本来可以饱餐一顿,但从长远来看,需要细水长流,队员们就用2斤大米熬成一大锅稀饭,只准喝汤,不准吃大米,这叫喝稀饭,喝完了再倒上一大锅水烧开,2斤米可以熬三锅稀饭了。
  上级为了解决医疗队员营养问题,发来一部分压缩饼干作为口粮,队员们看到灾区人民生活困难,勒紧腰带,硬是挤出15箱饼干,送到驻地居委会。
泪别
  强烈的地震导致房屋倒塌,人畜大量伤亡,环卫工作陷入瘫痪,医疗队住的绿色的军用帐篷,苍蝇一多,变成了黑色棚顶,队员荣凯挥手抓了一把,仔细一数,竟然有28只。自来水系统遭到破坏,灾区不得不饮用水坑里的污水,又值夏季传染病高发期,眼看着医疗队门诊由每天60人增加到600多人,并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医疗队加大了防疫工作。全体医疗人员,既是防疫员,又是宣传员,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为了保证饮水卫生,队员刘湘叶、张培池等同志拉着漂白粉,对水源定期消毒,在每户的水盆、水缸里定期投放,保证饮水无菌。队员郑昭金、刘文章等背着喷雾器,挨家挨户地走,喷洒敌敌畏,进行灭蚊蝇消毒。据统计,到离开为止,共喷洒地面13万平方米,建公厕22处。由于防疫及时,肠道疾病明显下降。为防止乙脑和伤寒等疾病发生,医疗队多方筹措,为5000多人进行了疫苗注射。
  劳动二村发生一名中毒性痢疾,病情危急,她的亲人已经被埋在废墟下面,宗绪俊、宋月莲、滕淑贞、李晓荣四位同志毫不犹豫地承担起治疗护理任务,昼夜守护在病人身旁,为保证病人营养,他们还特意冲好奶粉,一口一口地喂给病人,直至病人脱离危险。
  张逢兴是二分队的队长,在他的带领下,二分队每天流动巡诊在每个帐篷,送奶粉,喂药,搀扶伤员锻炼。看到唐家庄矿区公路一侧有条水沟影响交通,队员们搭起了一座便桥。
  在唐山灾区抢救伤员,和平时诊治不一样,当时余震不断发生,伤病员除身体上的痛苦之外,精神极度紧张,心里非常恐惧,所以,一边要治疗他们身体上的伤病,更要做“心理医生”。医疗队保持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及时把党和国家对灾区的关心关注传递到千家万户。队员周秀玉,除每天积极巡诊和抢救伤员外,还随身带着中央的慰问电、报纸和《红旗》杂志,到一家宣传一户,走一路宣传一路,他说:“越是在灾区人民困难的时候,我们越是要和他们站在一起。 ”
  短短二十几天的时间,队员们与灾区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当地群众在自己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还悄悄给队员们送苹果吃。临别之际,矿上被救治过的老工人、老大娘拉着市立医院姜希文、孙乃斌的手,含着眼泪说:“人走了,我们的心可永远在一起啊。”河北省委、省革委和省军区接见了医疗队全体成员,并授予了锦旗:“心中牢记党的话,党的温暖送万家。 ”数千名群众敲锣打鼓欢送。
  回到德州后,医疗队更是受到夹道欢迎,从火车站走到出发的市委招待所,人们敲锣打鼓,一路跟随,一路欢呼。
  当时,德州地区接受唐山转来的伤病员832人,其中地区人员医院收治180人,地区干部疗养院收治100人,市立医院收治56人,市工农医院收治36人,德州市赵庄分院收治21人,解放军第26医院收治70人,十三局医院收治74人,陵县人民医院收治295人。
  也是有缘,郑向黎回到德州后,担任了德州地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医疗组组长,在一次巡诊中,他遇到了在唐家庄他曾救治过的一个伤员,这个伤员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在唐家庄你救了我的命,在德州你又给了我健康,我回去后,一定努力工作,回报德州人民。 ”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刻骨铭心的 28天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往 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