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委办公楼
德州市政府办公楼
德州市展览馆
德州市招待所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1959年10月1日,德州市举行了隆重的系列庆典活动,其中,四大献礼工程的竣工,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这四大工程为:德州市委办公楼、德州市政府办公楼、德州市招待所、德州市展览馆。
德州市四大建筑的选址源于沈玉麟,他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开拓者、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与城市规划系的创立者,为新中国30多个城市做过总体和详细规划。 1957年,德州市邀请任教于天津大学建筑系的沈玉麟教授等师生30余人来到德州,与山东省建设厅一起,拟定了德州市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草案。这个规划中,市中心在人民剧场处,以旧城为中心向东西方向发展。道路、给排水、街景、小区规划等都很科学。目前市区的主要道路骨架就是按照这个规划形成的。
按照这个规划,德州市城建局着手编制道路景观及工厂、居住区布局等详细规划。1958年初,四大工程、青年路(今东方红路)街景及德州棉纺织厂等详细规划布局出台。设计中重点考虑了山东省督粮道衙署旧址(目前德州市检察院位置)并对其进行了保护,它建设于1648年(清顺治五年),是专管全省漕粮的行政机关,后来德县县政府搬到这里,当时整个院子占地5722平米,1969年的时候,拆除平房,建成德州行署办公楼。督粮道以东靠近东城墙,城外很荒芜,没有拓展空间,因此向西依次规划了德州市委办公楼、德州市政府办公楼、德州市招待所、德州市展览馆,均位于青年路北侧,坐北向南。
这时候的德州,经济发展并不快,各种物资紧缺,特别是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以砖瓦为例,生产仍采用人工取土、搅泥、手工制坯、自然晾干、小土窑烧结的传统方式,红砖年产量最高仅为3626万块,红瓦年产量46万片。为保工期,除了展览馆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楼板外,市委、市政府办公楼设计为小砖拱楼板,招待所设计为木楼板。这四个建筑,可以说是为德州量身定制,倾全市之力。与此同时,1958年,德州市先后新建了4个砖瓦生产点,一处在目前晶华集团处,生产红砖;另一处在目前德百大卖场处,生产红砖;第三处在原房管局处,生产红砖和红瓦;第四处在目前德州监狱北邻,生产红瓦,四个生产点职工达到369人。
市委市政府办公楼
德州市委市政府两座办公楼以地安街为对称轴分列东西两院内,均为4层,18.41米高,建筑面积2397平方米,砖混结构,楼底有1.9米高的方石勒墙角,木屋架,红瓦盖顶。楼前为花岗岩石台阶,台阶上为大型门廊,须弥圆柱,整个建筑庄重典雅。两座楼建成后,首次安装供热设备,开德州集中供热之先河。
为修建德州市委市政府两座楼,德州历史上一座很有名气的“三山夹一井”被填平覆盖了。此井是因为夹在两户人家的3个房山之间而得名,井的东、西为两户人家的南房房山,井的北面为西户东房房山,井台为宽约0.75米见方的木制井台,井深约有10米,井台与3个房山的间距约1.5米左右。井的南面为出口,出口前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巷,街巷南面就是古城墙了。解放前与解放初期,附近的居民大都吃这里的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东方红路两侧长势非常好的松树,并不是1959年种植的,而是1962年大搞绿化运动时种植的,当时同时在迎宾路、解放路中段进行了大规模绿化植树。
德州市招待所
德州市招待所,主楼高3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2035平米,楼前为1米高的花岗岩石勒台阶。 1960年3月7日,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来德州视察工作,就住在这里,是德州接待的第一批国家级领导人。当时,胡耀邦到展览馆参观了成就展,并在工人俱乐部作了报告。 2013年,因修建综合性商业楼而拆除。
德州市展览馆
德州市展览馆,钢筋混凝土两层楼房,占地面积4814平米,楼体占地2724平米,楼高2层,12米,楼体坐落在1米高花岗岩石勒台阶上,八墩圆柱立于门庭之前,端庄气派,馆名由舒同题写。同年10月1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举办了“德州市十年建设成就展”,展出了德州市在工业、农业、财贸、卫生、文教、城建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展期1年。期间,胡耀邦、刘澜涛、胡乔木都来参观过。
1961年,展览馆租赁给德州市商业局,改为德州市百货公司第一零售商店,同时德州市文化馆迁到展览馆2楼办公。
1964年,“一零”搬走,恢复为展览馆。这一年,市委组织部举办了为期1年的大型阶级教育展览,市文化馆由展览馆2楼迁出,借用自强街小学一间北房。同时,各县也设馆举办了类似展览。1967 年,举办了“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大型图片展览。
老德州人习惯把地区展览馆叫做“抗大”,这其实源于当时的展览内容。抗大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简称。20世纪60年代,国内外形势较严峻,国内有阶级斗争,国际上有反华势力,因此中央决定以举办抗大校史展览为突破口,搞好青年革命再教育,以宣扬坚决推翻“三座大山”,不做亡国奴,不怕牺牲,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抗大精神”。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1968年,德州展览馆改为抗大校史展览馆,抗大展览馆分3个主题布置,内容分别是建党与建军、参军、艰苦的抗日与胜利。每部分都有抽调来的专职讲解员。参观展览以分批次的形式进行,第一批参观的是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和镇属部队军人,然后是工厂工人,最后是附近农民。那时,人们普遍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除了听广播,就是在田地里干活,抗大展览馆算是为数不多的文化娱乐场所,所以特别受欢迎,参观人数众多,影响巨大,因此“抗大”一度取代了“展览馆”的名字。
1971年,德州地区展览馆正式建立,地市两级抽调的临时人员也固定下来。之后,先后举行了“打倒新沙皇展览”“工业学大庆展览”“农业学大寨展览”“沈秀芹事迹展览”“李守凤事迹展览”等。 1972年秋,当时的德州地区革命委员会举办了全区第一次摄影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每县市一人,加上水电部十三局共计有16人,主讲人是武城人王今甫,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艺术专科,是德州的第一批大学生之一,当时他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工作,这次培训持续了26天,德州地区的摄影开始了由新闻摄影向艺术摄影的发展。同年10月,德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摄影、美术作品展在地区展览馆举办,展出摄影作品98件、美术作品160多件,其中50多件摄影作品,在之后几年时间里陆续在全国、全省展出、获奖。
文革时期,大字报也主要在抗大张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举办的展览有“朱文奇烈士事迹展”“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图片展览”“德州市城市规划展览”“抗震防震展览”“防空展览”“节水展览”等等。
展览馆最东侧的跨院里,曾有同根生3棵古槐,历经500多年的沧桑,依旧高大茂盛,人称“桃园三结义”。建设展览馆的时候,曾经因为它们将楼基向西移了十几米。
1999年扩建城隍庙市场的时候,展览馆被拆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