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51009期 >> 第03版:人物
无标题
  在北京西城区虎坊路甲15号有座5层小楼,因岁月侵袭而略显沧桑,不过但凡写过诗的人,大多会记得这个地址,甚至可以准确背出它的邮编——100052,因为这里曾是《诗刊》编辑部,几代诗人的精神圣地。附近一位居民告诉记者,那时候,天天有好几麻袋的诗稿被邮递员扔在这个楼门口。
  记者此行的采访嘉宾就住在这里,他叫杨金亭,著名诗人,曾任《诗刊》编审、副主编。这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人,眯缝着的双眼透着和善,虽至耄耋之年,身子骨却还硬朗,见到记者他连忙上前握手:“欢迎远道而来的家乡人。”在接下来的将近两个小时里,老人用浓浓的乡音讲述着他的故事。虽然一直在强调因上了年纪,好多事情都记不清了,但对于与诗有关的事情,杨老总是侃侃而谈。
儿童团里读诗郎
  1931年,杨金亭出生在宁津县城关镇皮家洼村(现津城街道皮家洼村)。在杨金亭的记忆里,家是充满书香的地方。他的曾祖父是晚清秀才,大爷爷是本地名医兼私塾先生,父亲从商前也曾学医。曾祖父留下的老书柜里装满了古书,很多个午后,幼小的杨金亭来到书柜前,踮起脚拿下一本来“摆弄”,虽说很难看懂,倒也算是一种“读书初体验”。
  奶奶虽然没读过太多书,却会唱不少民间歌谣,会背一些古诗,杨金亭总会缠着奶奶给他背诗唱歌。耳濡目染,5岁的杨金亭已经能背诵二三十首古诗,歌谣也唱得相当不错。那时候杨金亭还喜欢听戏,逢年过节赶会时,他总往戏台子前凑,每次听完都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6岁时,杨金亭被送进私塾读书。开蒙课本是《三字经》《百家姓》,三字或四字一句,顺口易记,没过多久他就倒背如流。这时候,几个大他几岁的同学,每到夕阳西下,就扯着长声诵读《千家诗》,这让杨金亭很入迷,就跟着读,一年多时间里,他背下了100多首古诗。
  此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冀鲁边区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父亲利用经商结交的人脉经常为游击队提供帮助,后来成为交通员。受父亲影响,1938年,杨金亭进入抗日小学读书,而后加入儿童团,并发挥唱歌特长担任指导员,主要任务是跟县、区青年救国会的叔叔学唱抗日歌曲,然后教给小战友。不长时间内,他就学会了包括《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在内的近百首抗日歌曲与填了新词的民歌小调。
  战乱年代,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但这并没有阻挡杨金亭学习与成长的脚步。白天,杨金亭和小伙伴们上课、学唱抗日歌曲、站岗放哨、传递信件;一到晚上,他就点上柴油灯读书,《三国演义》《水浒传》《三侠五义》他都爱读,《唐诗三百首》《古唐诗合解》更是他的最爱。
  “书里面有很多字不认识,居然也读完了,诗更是越背越多了。 ”杨金亭说,“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有时我正被一些情事所感,或为景物所动时,也会不自觉地凑出几句。 ”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送春》,杨金亭“斗胆”写了七言四句,前两句他已记不得,后两句是“片片桃花随水去,蝴蝶翩翩送春归”,想不到老师竟写了句“词韵可观”的评语。那位老师没想到,这一鼓励,开启了杨金亭与诗歌一生的缘分。
上下求索勤学路
  1946年2月,年仅15岁的杨金亭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教学之余,杨金亭仍把读书当做最大乐趣,那时物资极为匮乏,他就托一位叫詹世德的老师多方寻觅,帮他借来一些油印的书,拿到后他就抄一遍,抄着抄着很多文章就背过了,至今他还能背诵其中一些篇章,对詹老师也是心怀感激。
  1948年,业绩突出的杨金亭成为洼赵庄中心小学的校长,后又担任李家镇中心小学校长。这期间,杨金亭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诗歌创作,古体、新体均有涉猎,作品开始在《渤海大众》《群众文化》等报刊上发表,并成为《渤海大众》的通讯员。
  创作过程中,杨金亭自觉文学素养不够,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愿望一直萦绕在心头,为此,他努力做着准备。 1956年,“半路出家”的杨金亭考入河北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这期间,他最爱学的是诗歌课程。到这里,杨金亭仿若从小溪游弋至大河,他的心随之摇曳。
  毕业后,由于成绩出色,作为专科生的杨金亭破格获得留校担任讲师的资格,教授文学概论和文学评论课程。这期间,其文学理论修养慢慢积淀,并练成了一手文学评论功夫,后来他又师从南开大学王达津教授进修了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评论功夫愈发精进,在业界堪称大家。与此同时他笔耕不辍,常有诗歌佳作见诸报端。
虎坊居里慷慨诗
  杨金亭儿时即与诗歌结缘,而与之热恋、相守则始于1976年。当年1月,因文革停刊的《诗刊》杂志迎来复刊,百废待兴时,编辑部人员紧缺,此时杨金亭在诗歌界已颇有名气,经朋友推荐来到《诗刊》工作。《诗刊》始创于1957年,作为全国最高规格的诗歌刊物,自诞生之日起便成为诗人的精神栖息地,孕育了中国当代诗人的“《诗刊》情结”,是映照当代诗歌史的一面镜子。
  来到这里,杨金亭如同进入诗歌的汪洋大海,他心潮澎湃,用百倍热情投入工作,并充分发挥所长,负责旧体诗专栏。这期间,“诗歌的春天”来临,1979年《诗刊》的发行量达到54万份,诗人热情创作、踊跃投稿,来自全国的诗歌作品如雪片般飞来,杨金亭经常需要掌灯看稿到深夜,他非但不觉累,反倒有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从普通编辑到编审、副主编,杨金亭在《诗刊》辛勤耕耘20年,阅尽那个时期几乎所有旧体诗人的创作,并时常与人唱和,指点文字、作序题跋,培养了一大批诗人,推出了一大批优秀诗歌,其在旧体诗界的声望也与日俱增。
  这期间,杨金亭的另一大贡献是参与中华诗词学会的发起、筹建工作,并且高风亮节,并不以个人名义作为“发起人”,而是以“诗刊社”为“发起单位”。离休后,杨金亭进入中华诗词学会,并任两届副会长,之后出任学会主办刊物《中华诗词》常务副主编、主编。
  杨金亭主持《中华诗词》的工作后,首先着力解决了管理混乱、编校粗糙、定位不准等遗留问题,之后亲自制定了“切入生活,兼收并蓄,求新求美,雅俗共赏”的编辑方针,物色、调集了一批思想正派、业务精通的编辑骨干,制定了发现、培养新人的方针,开辟了几个名牌栏目,与同事们共同努力,迅速让《中华诗刊》焕然一新,稿件质量大幅提高,足以代表中国诗词最高水平,发行量也跃居国内诗歌报刊之首。
  自进入诗歌的世界起,杨金亭就从未离开过,已是84岁高龄的他至今仍担任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等职,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持续献力。
  以诗歌为业的近40年里,杨金亭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与众多诗界有志之士共同力扛“诗言志”“为时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吟旗,放声为人民歌唱,并率先探索、开辟诗歌主旋律与多样化统一的道路,从而也促进了诗词多样化新格局。
  杨金亭擅长古体诗,并将其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使人读之或思或感或慨叹,每每令人拍案叫绝。
  “青春血泪花千树,绿鬓柔情梦五更。 ”何等缠绵!“沧桑可变情难老,碧海枯时泪不干。 ”何等执着!“梅庐读画成空忆,湘水投诗只自伤。 ”何等哀婉!“素手香温银冷汗,碧城十二倚栏干。 ”何等怅惘!“频年心曲相思结,何日眉峰一笑平。 ”何等体贴!“秋色三分芳草绿,人生几度夕阳红。 ”何等感慨!“天河若有灵桥渡,不信痴情可化灰。 ”何等坚韧!
  关于诗歌,杨金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有诗味者,必有真情;或歌,或哭,或喜,或怒,或怨,都应当是诗人真性情、真感受的流露,“或者说,诗中必须有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且鲜明个性的诗人,在那里畅怀叙志,和读者朋友交流心声,而不是出于某一功利目的矫情虚饰。没有真情实感的虚假的诗,任他技巧如何圆滑,制作出来,充其量是纸花、棉花、塑料花,那是索然无味的”。
  对于杨金亭的诗意人生,秦中吟《读杨金亭先生的<虎坊居诗草>》一文曾有精到的品评:杨金亭这位早年投身革命的山东汉子,却不是为写诗而写诗,更不是为表现自我与惟一争高下而写诗。他写诗是为了“言志抒情”,言人民之志,抒革命之情。他的诗是他人生征途上情感历程的记录,有当年革命的和参加共和国建设的豪情,也有因历史的挫折和人民一样不幸的悲痛,但却不是伤心的哀号。纵使是在艰难困苦时刻,他的理想和信念也始终未曾动摇。他的诗是齐鲁雄风和京华雄风合力奏响的历史前进的昂扬足音,也是他胸膛豪放的心声。真诚是其基调,阳刚美是风格特征。
  时代永远需要用自己声音歌唱的诗人,“继承传统切入生活静心妙悟,用自己的声音为追逐中国梦竞相出彩的亿万尧舜而激情歌唱。 ”杨金亭在一次诗词家联谊会上的题词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耄耋游子难忘乡
  虽然年少时即离乡远行,但在杨金亭心中,故乡始终是一个沉甸甸的存在,这也体现在其诗作中,《杨金亭诗选》中,有一章节名为“齐鲁杂咏”,专门收录为家乡创作的诗歌。
  在读到《宁津文史资料》时,杨金亭饱蘸浓墨,为家乡的发展鼓与呼:“新城古镇运河东,冀鲁边区旧擅名。血溅平原存正气,刀横敌阵振雄风。悲歌声咽十年恨,慷慨人争四化功。已是粮棉丰产县,珠峰万仞再攀登! ”
  “渤海风来惹梦频,秧歌婉啭觅童音。红樱花谷消息树,长剑大刀炎汉魂。蜜枣花香军旅醉,轻纱帐暖老区亲。十年磨难乡情在,哪关鬓丝屡屡新。 ”这是杨金亭的七言律诗《乡情》,虽然青丝变白发,思乡之情未曾改。
  收到家信时,杨金亭的喜悦之意化作浓情诗篇:“十年乡里不堪闻,渤海风来报好音。茅舍翻新盈喜气,粮棉丰产暖人心。荧屏逗笑榴花院,社鼓频催铁马群。我向天公重寄语:莫牵雷暴震农村! ”
  采访的最后,照例是为家乡题词的环节,杨金亭思索良久,用一首《过德州》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古城无复认当初,苏禄碑前旧貌殊。梦里萧萧芦荻水,楼台岸柳映平湖! ”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无标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