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抗战诗歌——
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时代精灵



  抗日战争,如果从“九一八”事变算起,历时15年;如果从卢沟桥事变算起,历时8年。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中国人不论将士还是百姓,无不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同残暴的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当时,许多作家高呼“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纷纷走向抗日前线,汇入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催生了当时中国最激动人心、最为作家和读者所关注的抗战文学。由于战争,这一时期的长篇作品数量锐减,代之而起的是能够迅速反映抗战现实,容易发挥宣传效果,为大众乐于接受的小型抗日作品。诗歌,以其短小精悍、富于感染力、战斗力强等特点,很快成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体裁。
  诞生在抗战中的诗歌,不仅以其丰厚的历史内涵和崇高的爱国主题,毫无愧色地奠定了自己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而且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乃至抗战胜利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一直是团结人民、战胜敌人的有力精神武器,是向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不甘于民族文化与国土的沦亡,疾呼守土有责,捍卫自己世代繁衍的家园,是抗战时期诗歌创作最普遍的主题。
  “九一八”事变后,《松花江上》首先唱响了抗战诗歌的主旋律,接着《义勇军进行曲》应运而生。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高度概括了当时血与火的斗争现实,在敌人用刺刀顶住我们中华民族胸口的时候,发出了战斗的吼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悲壮的吼声,发自中华民族心底;这吼声在全国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抗日激情和战斗意志,鼓舞人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抗战爆发后,诗歌创作进入高峰期,保家卫国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主题。无数诗人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发表了许多激励抗日救亡的诗篇。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的田间,写于1937年底的长诗《给战斗者》,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一首。
  在这首气势宏大、情感亢奋、形式自由奔放的诗作中,诗人用炽热的语言直抒胸臆,把悲愤的目光投向饱受日寇蹂躏的祖国大地,用简短、遒劲的诗行,有力地表现出反抗的风暴怎样从血泊中卷起。为了从祖国的土地上赶走侵略者,诗人发出急促而粗犷的战斗呐喊,号召“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从自己底血管”,“拔出敌人底刀刃”,到保卫祖国的神圣的战场上去:“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因为“战士的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全诗所抒发的感情既沉痛悲愤,又激昂狂暴,充满了从民族灾难中升华出来的强烈斗争欲和复仇欲。闻一多先生由衷称颂:这是一种“鼓”的情绪,它“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着,用最高限度的热力与活力,在这大地上”。
  这种激励斗志、战斗号角式的诗歌,在抗战时期相当普遍,汇成了抗战诗歌的主流声音。
  正是由于英雄主义本身焕发出耀目的光彩,使得抗战文学中许多反映这一英雄主义的作品同样光耀千秋。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凡是民族面临危亡之际,也往往是爱国英雄主义最为昂扬的时代。英雄们的气概和事迹,吸引诗人去加以描写和表现,以发挥更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战争一爆发,诗人艾青就“拂去往日的忧郁”,迎着“明朗的天空”,开始了新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他满怀热情地寻求着光明,“从中国的东部到中部,从中部到北部,从北部到南部,又从南部到西北部”,终于找到了光明所在——延安,投进了沸腾着的生活的激流,以《向太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火把》、《反法西斯》等诗集,以火热的情感与精炼的诗句凝成了烽火岁月的时代精神。这是作者本人,也是我国抗战前期诗歌创作最丰硕的收获。在长诗《他死在第二次》里,作者描述了一个“把自己的血/流洒在我们所守卫的地方”的英雄士兵。他在第一次受伤痊愈之后,义无反顾重又走上战场,他“要从敌人的手里夺回祖国的命运”,他“朝向炮火最浓密的地方/朝向喷射着子弹的堑壕”,勇敢挺进,于是“在燃烧着的子弹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呵——穿过他的身体的时候/他倒下了/他所躺的是祖国的土地”。长诗歌颂了这位士兵的革命责任感和英雄主义,他的激情来自民族的觉醒和解放,他的无畏联系着祖国的生机和希望,一草一木都鼓舞着他再去为之而战斗,而牺牲。
  田汉创作的《义勇军》曾经传诵一时:“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中国的高粱/正在血里生长/在大风沙里/一个义勇军/骑马走过他的家乡/他回来了/敌人的头/挂在铁枪上”。不多的诗行,勾画出一幅色彩丰富、意境深远的画面,使人仿佛可以看到战士枪刺下闪亮的寒光。他用形象启示人们:“正在血里生长着”的,不仅是长白山下的高粱,而且有全中国人民心底的仇恨。这个骑着战马、挂着敌头,胜利归来的义勇军,既是现实战斗中的英雄形象,又是人民内心希望的象征,给了读者有力的鼓舞。
□郝遥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时代精灵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6 版:抗战特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