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下午,记者在运河经济开发区奇石文化博物馆内见到了耿东梅,她穿一身酒红色的连衣裙,面容清丽,气质温婉,言谈优雅随性。早在十多年前,耿东梅便与奇石结缘,如今她作为博物馆的馆长,每一天的工作都是与奇石打交道,这些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已成为她心中无法取代的一部分。
本期“潮人类”采访对象,就是奇石文化博物馆的馆长耿东梅。
奇石收藏中的酸甜苦辣
耿东梅1970年出生,2000年来到华元公司做财务。 2004年,因公出差的她在石家庄路遇一奇石展会,被奇石的“奇”、“美”和“意境”所吸引,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奇石,指的是天然形成的形状不一般的石头,其材质、造型、色彩及花纹不同寻常。耿东梅告诉记者,博物馆里的奇石都是公司老板的私人藏品,以前是被放置在仓库里。随着奇石收藏越来越多,奇石博物馆在2013年正式成立,自己很荣幸地被任命为博物馆馆长。
博物馆成立之后,每一件展品都是耿东梅亲自经手的,为了使藏品更加丰富,在找石、买石的过程中,她也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
有一次,在石家庄的一个展会上,耿东梅一眼就看上了一个蚂蚱造型的松花石石品,名叫“飞蝗腾达”,由于卖家要价很高,第一天无功而返,回宾馆之后的整个晚上,耿东梅都在想这块石头。第二天一早过去,石头的主人还没起床,在后来的两天时间里,耿东梅6次拜访,才最终用诚意打动了卖家,以理想的价格把石头带了回来。
还有很多次看上的石头,因为价格太高谈不拢,耿东梅就试着和卖家交朋友,反复谈,每次去外地出差就带些扒鸡、小枣之类的特产过去,久而久之,石头的主人被耿东梅的执著打动,以合适的价格卖给她。
每次去外地的山区挑选石头,车开不到山上去的,耿东梅就爬山路上去,在成堆的原始的石头中一块块挑选,有相中的就跟石农商谈价格,买下之后带回来。
虽然很多块石头买下的过程非常艰辛,但在耿东梅看来,无论付出多少努力,只要能把心仪的石头谈下来,比什么也开心。
考取艺术品鉴定估价师
2013年,耿东梅参加了北大宝石鉴定中心宝石鉴定师的实训学习。 “好几位老师都是故宫博物院的教授,非常有学问,课容量很大,而且有些课堂教学是半英语半中文的,我的英语基础不好,下课之后得自己重新学。 ”耿东梅回忆道,在准备考试期间,每天都在拼命一般地学习,晚上和同学互相监督,谁困了就会立刻被对方叫醒,一直学习到很晚才休息。
学习结束后,耿东梅如愿以偿考取了艺术品鉴定估价师二级资格证书。 “其实多年以前我就对这个方面很感兴趣,也看过很多相关书籍,但是经过专业的学习之后,鉴定时就更有把握了。 ”耿东梅说。
有一次,一对夫妻拿了块玉石找到耿东梅,让她帮忙辨别真伪。看完之后,夫妻二人非常感激她,连连称谢。也有许多认识的人带朋友过来,让耿东梅鉴定玉石瓷器。耿东梅说:“自己积累的知识能给别人一些帮助,是非常快乐的事。 ”
希望把博物馆做得更好
常常有许多人夸奖耿东梅的工作,羡慕她可以去全国各地体验不同的地方。但是耿东梅说,个中辛苦只有自己知道。每次去外地,再远的地方,为了方便带石头回来,也都是开车去。多年下来,12个小时的车程在她眼里已不算是长途了。
赶路的时候吃饭没点,饿了就在高速服务区吃盒泡面果腹,睡觉也没点,凌晨开车是常有的事,冬天在南方旅馆里冻得连衣服也不敢脱。 “今年元宵节,和同事驱车1600多公里去了福建,到那之后已经是后半夜了,漆黑的夜里传来远远的鞭炮声。 ”耿东梅说,那个时候忽然特别想家。
虽然为了博物馆顾不上家的次数已经多得数不清,但耿东梅觉得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她告诉记者,德州奇石博物馆自成立至今始终热心公益事业,每个周日无偿对市民开放。目前是鲁北地区最大的奇石博物馆,成为本地区旅游一大亮点,并被命名为科普教育基地。
最后,耿东梅说,她的心愿是把博物馆一点一点做得更好,让更多的人了解奇石文化,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德州虽然没有山,但有琳琅满目的奇石。
□本报记者 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