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捍,高级记者,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1979年从事新闻摄影,1983年起供职于《大众日报》,担任摄影部主任。有300余幅作品在国内外影展、影赛中获奖。钱捍先后获两届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两届中国新闻摄影记者最高奖金眼奖、首届中国十大青年摄影家称号,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0年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992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1年获得山东省第四届泰山文艺奖艺术突出贡献奖。出版发行《1997香港回归》《1998长江抗洪》《1999澳门回归》《2008在观众席上拍奥运》《2012一一365天摄影日记》等摄影画册。
在全国新闻摄影界,“钱捍”绝对是个响亮的名字。
在他的镜头之下,98抗洪、港澳回归、北京奥运等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总能定格出穿越时空的深沉与厚重,令人称奇。他本人,靠着天资与勤奋,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称号,两次荣获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金眼奖,作品还入选第32届“荷赛”并收入世界新闻摄影年鉴。更是被摄影界名家贺延光评价为“新闻摄影,少不了金钱”。“金”就是著名新闻摄影记者金涌,“钱”就是钱捍。
如今62岁的钱捍,虽已从大众日报社退休,但仍高擎着山东新闻摄影界的一杆大旗——担任着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一职,继续为培养新闻摄影新秀而奔走。
8月25日,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德州分会成立,钱捍应邀出席。记者得以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位新闻摄影名家,聆听他精彩的新闻摄影故事。
虽然已是花甲之年,但是透过他眼神里放射出的囧囧有神的光芒,你依然能够感受到他浑身散发的激情与活力。他的眼神似乎总是在时刻捕捉着周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一情一景,每有所触动,他便立马端起相机,收入自己的镜头里。
从翻砂工到摄影记者
虽然名满天下,但是钱捍的起步却不高。年少时,他考过剧团,当过翻砂工,进过小汽修厂。但是,钱捍天性中的灵动,让他对艺术有着强烈的爱好。他不但以摄影闻名,而且还是个杂家,“有弦的就能拉,有孔的就会奏,有谱子就敢唱”。
早些时候,钱捍学了8年小提琴,考过山东梆子剧团。剧团没去成,就又去学美术,伦勃朗、印象派什么都有涉猎。因为美术字写得可圈可点,所以被调去技术科搞机械制图。
后来,厂里给他买了一台海鸥DF相机,他连睡觉都放到床头前。 1979年,钱捍在《大众日报》上发表第一张照片,虽然只有火柴盒那么大,但他把报纸放在枕边,激动得一夜没睡。摄影最终使他找到最能表达内心世界感受和施展才华的平台。
后来,钱捍调入了济南团市委,30岁时,成了《大众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开始了新闻摄影人生。
否定自我从而超越自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钱捍的摄影进入黄金期,他在业界也是小有名气。但在1986年底,有个事情刺激了他。那次他在沂蒙山区采访,一位乡镇通讯员得知“大名鼎鼎”的钱捍来了,立即从20多公里外的山里赶到县里见他。双手颤抖着伸过本子,让钱捍写一句勉励的话,钱捍也很感动,但他认真地问:“你光知道我的名字,能谈谈我的作品吗? ”那通讯员立刻语塞了。“我的名字每年在大众日报上出现200多次,但他们却记不起我的作品,这证明我的照片在报纸上只是在填空。这一击击得我一个多月没喘过气来。记者干久了,报纸上几乎天天登你的大名,出名还不容易?但报上有你名字不等于读者就记住了你的作品,而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人民大众中产生反响和感染的同时,读者也就记住了你的名字。久而久之,你自然而然也就成了读者心目中的名记者。 ”
从否定旧我开始,钱捍开始注重摄影的内涵,目光盯紧了普通人,开始了超越自我。
1988年,中国合同制招工刚起步,在济南举办的招工市场上,经营无方的国营单位尽管打出大招牌却冷冷清清,而一些郊区的集体企业因设备先进效益好竟成“热门”,当时敏感的钱捍,将这组命名为《招工市场冷与热》的照片寄给 《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结果3家报纸同一天分别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用,并获了当年中国新闻奖。 1989年某贫困县沂水四分之一的百姓还没有脱贫,县里的部分大小官却盖起了幢幢“小别墅”,他拍出了《贫困县里富与贫》。照片中80岁支前老人躺在破旧老屋中独自一人、艰难度日。照片在《大众日报》头版加评论刊发后,又被《中国青年报》和《中国记者》杂志转载,引起巨大反响,这后面的传奇故事里蕴藏着钱捍的传奇,成了新闻摄影的教案。
1993年,钱捍开始了《泉城四胞胎》的拍摄。四胞胎,人类70多万次妊娠中才出现一例。“对这样一条极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我肯定不会放过。 ”这是钱捍的初衷,并且此后追踪拍摄长达18年,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观察世界
“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期,我对新闻摄影全身心投入,得到了很多像全国劳模、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等的荣誉。但那时我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作品有些贫血——一景、一物、一事、一人的拍摄,有些浮光掠影,对人类共同的命运、生存环境、情感关注不够,照片还缺乏历史感、震撼力。 ”钱捍告诉记者。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钱捍开始将目光投向重大的历史事件当中。从此,每逢有大事件发生的时候,钱捍永远不会缺席。
1989年黄岛大火,他在岛上5天5夜;
1998年长江大水,他一个月一直在江边;
1997年采访香港回归;
1999年采访澳门回归;
……
在这些宏大的事件面前,钱捍充分释放出自己的摄影天分,并拍摄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作品。
所谓“新闻是历史的底稿”,钱捍告诉记者,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必须要从历史的角度观察世界,并对历史负责。只有能够定格成历史的作品,才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心里要有历史这根弦,指导着自己去拍摄,就能比别人拍得更高明一点。 ”钱捍说。
年轻的摄影记者如何定位自己的工作?钱捍告诉记者,既然从事新闻摄影职业,就应该把责任牢牢放在自己的肩上,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历史的纵深感。立意高,你的视觉和影像表现可能就不一样,实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本报记者任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