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第四章 四次南下清河区



教导六旅十六团政委陈德



教导六旅部队行军途中。



  徒骇河畔的枪声
  为了打通与清河区的联系,冀鲁边区连续组织了4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1941年2月19日,教导六旅十六团政委陈德率部2000多人,首次南下,向黄河进军。当部队行至距黄河尚远的德平县 (今属临邑县)孔家镇、徐家村一带时,被敌人侦知。日伪军出动步兵3000余人、骑兵300余人、汽车50多辆、坦克3辆,将十六团包围。十六团指战员沉着应战,顽强反击,与敌人激战一天。鉴于当时不利于持久抗击,在黄昏时分突出敌人重围,退回根据地。部队没有受到大的损失,首次南下未果。
  1941年3月3日,经过充分准备,教导六旅代旅长、政委周贯五和冀鲁边区党委委员张晔、李启华率部队5000余人第二次南下。傍晚,部队趁着夜幕掩护,奔向徒骇河北岸,在商河县的兴隆镇一带驻扎下来。
  据司马迁 《史记》和当地县志记载,徒骇河是大禹治理的九河之一, “禹疏九河,此河工难,众惧不成,故曰徒骇”。老百姓也有叫它大土河的,是流经边区境内的一条大河。兴隆镇位于徒骇河的下游,距离黄河北岸约20余公里。
  部队沿着徒骇河北岸驻下后,周贯五一边派出侦察员,一边派人去找当地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不一会儿,这一带地下党的负责同志来了。他说,顽军八旅二团李光明的一个营,被日军当作八路军围歼在马家洼一带。仁风镇的伪军头目曾派人告诉李光明,要他带部队离开,李光明不相信,结果吃了大亏。看来,敌人已觉察到八路军的行踪。紧接着,地下交通站的同志和侦察员接连送来几个情报,报告西边白桥据点的敌人已经出动,正向贾桥一带扑来。附近其他据点的敌人也正在急速增兵,济阳、商河、惠民的敌人也有出动的迹象。
  周贯五根据得到的情报,马上派人请张晔、李启华、杨忠、龙书金、杨承德等团以上干部前来进行紧急磋商。大家对敌情作了分析,认为如果只有附近这几股敌人,打个胜仗是有把握的。但济南、德州、惠民的敌人一旦出来增援,这一仗很可能是硬打硬拼的消耗战,不符合游击战的原则。可是,还要考虑到这一带是新区,群众基础比较薄弱,如果不打就走,不利于扩大八路军的影响,也不利于在敌占区开展群众工作。最后, 旅部决定就地迎敌。
  按照旅部会上讨论布置的战斗计划,杨承德、陈德带领十六团为右翼,把团部设在小张家;杨忠、龙书金带领十七团为左翼,把团部设在兴隆镇左侧的一个小村庄;周贯五带领旅指挥所,驻进兴隆镇东头一所坚固的砖房里;旅指挥所背后驻扎着旅特务营等。当天,各部队沿着徒骇河北岸摆开了一条东西约10公里的长蛇阵,利用村庄、河堤,抢修工事,准备迎击敌人。
  第二天凌晨,太阳还没有露出脸来,徒骇河上空雾气弥漫,像一条白色的纱带飘向东方。突然,旅指挥所东面响起了激烈的枪声。不一会儿,杨承德派人前来报告:驻贾桥的十六团一部已经同敌人交火了。敌人约有一个中队日军、一个大队伪军,共400多人,在遭到八路军的一阵打击后,损失惨重,正企图组织新的反扑。
  太阳渐渐升起来了,徒骇河上的雾气正在散去,河水像一条银色的缎带,在阳光照耀下闪着光芒。这时,敌情也渐渐严重起来,十六团全部与敌人交上了火,团部小张家的北面也发现了敌人。这些敌人全是从惠民各地乘车赶来的,他们用重机枪、掷弹筒向八路军阵地狂扫猛炸。上午9点钟左右,济南、德州、商河、济阳等地的敌人也蜂拥而来,越聚越多。兴隆镇左翼的十七团、旅指挥所背后的特务营和部分县大队,都先后投入了战斗。据事后敌伪报纸报道,敌人这次军事行动有十几路人马,约2万多人、卡车80余辆、炮10余门、坦克数辆。十六团正面的敌人最多,火力也最猛,轻重机枪、掷弹筒一股脑儿对着十六团疯狂扫射轰炸。敌人企图从这里打开一个缺口,突破八路军阵地。团长杨承德亲临前线指挥,不幸被打伤了左臂,鲜血染红了整只袖管。他 “哗”地撕下半截衣袖,把伤口一缠,依然沉着地指挥战斗。坚守在武集的三营营部和十一连,抗击着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战斗打得很艰苦。
  下午,兴隆镇周围的敌情更加严峻起来。镇北面的开阔地上,大批满载敌人的卡车向镇上开来。十一连利用一条天然道沟和几座坟包做掩护,沉着应战,朝着冲上来的敌人猛烈开火,接连打退多次进攻。敌人见强攻不下,开始集中火力远远地扫射,小钢炮把几座坟包炸成了平地,旁边两棵碗口粗的椿树,被拦腰劈断。
  在激烈地战斗中,机枪手中弹牺牲了,排长王凤林接过机枪就扫射起来。他打仗机智灵活,被大家亲切地叫做 “老野猫”。王凤林端着机枪,东打一阵,西打一阵,把敌人打得人仰马翻,乱滚乱爬。敌人被惹火了,集中起四五挺机枪的火力来压他。可是,还没有等敌人看清他的位置,王凤林早就转移了。敌人正在东张西望寻找的时候,他的机枪又在另一头 “咯咯”地叫了起来。就这样,敌人的几挺机枪先后被王凤林打哑了,始终不能靠近八路军阵地。
  与兴隆镇隔河相望的高桥村里,驻扎着十七团的一个连,战斗打响后奉命撤回北岸阵地,高桥村马上被敌人占领了。这股敌人约有400多人,企图偷偷地从徒骇河涉水过来,背后偷袭八路军,与北面的敌人形成夹击之势。十六团二营营长仉鸿印发现后,在北岸的大堤后面集中了四五挺轻机枪,一字儿排开。敌人在河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前边的已经爬到河堤了。这时,仉鸿印一挥手,喊了声 “打!”,四五挺机枪就一起怒吼起来,手榴弹也刮风般飞向敌群。霎时间,河中水花迸飞,泥浆乱溅,敌人死的死,伤的伤,活着的嗷嗷乱叫,拼命地往回逃。八路军的机枪、步枪追着敌人的屁股又是一阵狠打,打得敌人七零八落,只剩下几十个人了。河里躺满了敌人的尸体,污血把河水都染红了。
  到了下午大约四五点钟,敌人在八路军教导六旅战士们勇猛地反击下,纷纷狼狈地溃退了。大片的开阔地上,横七竖八地躺满了敌人来不及抬走的尸体。周贯五和张晔、李启华、杨忠等人碰头研究敌情,大家认为,这场战斗再打下去对自己不利,应当在天黑后撤出。战士们已经打了一整天,十分疲劳,弹药也不多了;敌人虽遭受重大伤亡,暂时溃退了,但还会卷土重来;另外,敌人远距离奔袭,仓促中还没有形成一个指挥中心,攻击得很分散。如果敌人有了充分准备,就更难对付了。经过分析,部队决定撤离徒骇河,暂退回宁 (津)乐 (陵)边一带根据地,待稍事休整后,再相机南下。
  夕阳西落,天边收尽了最后一抹晚霞,夜幕悄悄地降临了。部队在夜色的掩护下,开始分头撤退。大家拾起敌人丢弃的枪支弹药,掩埋了牺牲的战友,抬着、背着伤员,离开了激战一天的徒骇河畔。
  徒骇河战斗,集中了边区的主力部队,与数倍于八路军的敌人浴血奋战,打垮了敌人10多次进攻,日伪军伤亡惨重。据兴隆镇一带的群众说,敌人来不及运走的尸体就有五六百具。龙桑寺据点的日军出来50多人,只回去了8个缺胳膊少腿的伤兵。敌伪的报纸也承认: “皇军此次受挫甚重,阵亡300余人……”
  这次与清河区的联系,虽然没有成功,但徒骇河战斗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对盘踞在这一带的顽军刘景良、薛儒华、李光明等部震动很大,使他们又一次看到了八路军的实力和战斗力,在一段时间内不敢轻举妄动。更重要的是,这一仗极大地鼓舞了徒骇河两岸的广大人民群众,为以后开辟鲁北东部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第四章 四次南下清河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