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作品
8月5日下午,记者在德城区一家书吧见到了胡博,这位市实验中学的美术老师身材高挑,气质干练,一身长裙打扮得轻松随意,亲和力十足。从去年开始,胡博爱上了在葫芦上烙画。一个个小小的文玩葫芦,经她一烙烫,各式各样的人物、花鸟、山水栩栩如生,朴实无华的葫芦也变得古朴典雅,精妙绝伦。
本期“潮人类”采访对象,就是这位在葫芦上作画的烙绘者。
初试烙烫的手艺
胡博1981年出生在德城区。她的爷爷是老干部京剧协会的会长,精通书画、京剧、胡琴等艺术,胡博自小耳濡目染下,也爱上了国画和京剧,很小就跟着爷爷学画画,小学三年级时便开始系统学习素描,接受专业的美术训练。
胡博2004年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毕业之后,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市实验中学任教,成为一名一线教学的美术老师,并在这里一直工作到今天。
去年秋天的一天,一个朋友送给胡博一些自家种的葫芦,胡博非常喜欢,在翻来覆去把玩的同时她想到,如果能在上面烙上画,就更完美了。于是,她从网上买来工具,开始尝试烙烫的手艺。
刚开始,胡博买的是电工用的烙笔,力度拿捏稍不注意,就会把葫芦烙坏甚至烙穿。不过尽管最初的成品不太理想,在这个过程之中,胡博还是对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彻底着了迷,她又重新买来专业的烙笔,还去很多古玩市场挑选大小不一的葫芦,继续打磨自己的烙画功夫。
胡博告诉记者,烙画是中华民族的民间传统艺术,而且源远流长。根据民间传说,当时工具原始,是用铁针在火中烧红后,在薄板上作刺画,人称火烫刺绣。烙画意在“烙”,用加热的铁笔在木板上刺、烫,使木质焦化,所留之焦痕为“墨”,画面自然大方,古雅中不失秀气,艺术风格独特。
“而现在,有了专业的烙画工具,再搭配国画中的勾、勒、点、染、白描等手法,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艺术表现力不输纸上。 ”胡博说。
痴迷烙葫芦不计得失
由于深厚的美术功底,胡博几乎没费多少力气,就无师自通了。无论是简单的花草图案,还是复杂的人物肖像,胡博的烙画都日益鲜活生动。“其实和画国画很像,手要稳,气息要调匀,比国画难的地方在于,葫芦的面是有弧度的,所以在起稿的时候,要有立体感。 ”胡博说。
胡博烙的葫芦小的像核桃差不多大,大的能有半米多高,每个葫芦都是她精心挑选,再根据每个葫芦的形状特点烙上不同的图案。
“我喜欢写意画胜过工笔画,我在葫芦上烙的也大多是写意作品。 ”胡博说,泼墨似的画风很像她随意洒脱的性格,她的每一个作品都凝聚着自己的思想和心血。痴迷烙画的胡博经常在孩子睡着之后,坐在工作台前,聚精会神地对着葫芦作画,常常一抬眼,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
“在烙的时候,葫芦表面烧焦,冒着青烟,所以一旦感冒鼻塞,就
得 停 工了。 ”胡博说,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她从来都是不计得失地付出。让胡博更为欣慰的是,她烙的葫芦经过朋友圈的传播,已经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助力学生的求学梦想
胡博自小是学校的文艺骨干,有着众多的爱好特长,舞蹈、葫芦丝、京剧样样都会,在文艺演出中也多次获得奖项。工作之后,胡博还是一如既往,对什么都充满了激情,想学什么,就立刻投入去学。箫、古筝、钢琴、长绸舞都是胡博在业余时间自学学会的。
“烙葫芦是我去年才刚刚结识的‘新欢’,可是它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很不一样。 ”胡博说,自己站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已经有11多年的时间,她带的每一届学生,都会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她也经常去贫困学生家里家访。有的学生很有绘画天分,可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就被迫不能学习美术,这让她感到非常惋惜。
“我很想从经济上帮助这样的学生,可是教师的工资毕竟是固定的,还要养家。我想能不能利用自己的手艺,为学生的求学梦助力一把,所以就想到了私人订制葫芦。 ”采访的最后,胡博说,现在已经接到一些订单,希望能有更多人喜欢她的烙画工艺,她会把这些葫芦所得的收入,拿去资助有需要的学生,这样,她多年刻苦练就的美术功底才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本报记者 张莹 实习生 姚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