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曾是我市重要的经济作物,2008年,我市棉花种植面积达到290万亩。然而,近几年,随着棉花种植成本的不断上升,棉农收益逐渐下降,种棉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2014年,全市植棉面积仅为68万亩。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种棉收益的下降?对于棉农而言,出路何在?
棉价触底,丰产不丰收
5月13日,天气晴好,李胜利和妻子正在自家的棉花地里忙碌着。棉花已经冒出了两瓣叶子,他们要抓紧放苗。今年,李胜利种了26亩棉花。
35岁的李胜利是宁津县相衙镇八庄人,别看他年纪轻轻,却是种棉花的老把式,种棉已有9个年头。
“去年雨水少,光照好,棉花产量高,却没有卖出好价钱。 ”李胜利说,去年,他的20多亩棉花平均亩产350多公斤,可每公斤棉花只卖出了6元钱的价格。
李胜利告诉记者,除去种子化肥农药人工等费用,每亩地大约收入1000元,甚至赶不上种玉米小麦的效益好。 “种棉花太占人了,我们两口子从 2月到 9月,大半年的时间都闲不住,几乎每天都在棉花地里。 ”李胜利说,希望今年棉花价格能高一些,如果还是这么低,明年就不种棉花了。
德州市棉花协会副秘书长马俊凯认为,从效益上讲,近年来,种植棉花效益不高。 “2011年至2013年,籽棉价格每公斤在8.4元左右,去年每公斤只有 6.3元。 ”马俊凯介绍,去年棉花丰收,产量达到了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但由于价格太低,种棉与种粮相比,经济效益并不高。
经济作物不“经济”,棉企受影响
和李胜利相比,今年庆云县常家镇东张村的张全起则清闲了许多。张全起承包的50亩棉田今年全部改种成了小麦。 “种植棉花的成本太高,占用的时间精力也多,效益却不好,不如种小麦玉米划算。 ”张全起说。
马俊凯告诉记者,不仅仅德州,对于全国而言,除新疆地区外,棉花种植面积都大幅下降。棉花种植成本上升,棉农收益下降,是棉花种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而种植棉花成本高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用工多。据市棉花协会调查显示,种植棉花每亩地需要用工22个,每个工按50元计算,每亩地仅用工成本就超过了1000元。
马俊凯认为,种粮不仅用工少,实现了机械化,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外出打工挣钱。
棉花种植面积的减少,给棉花收购加工企业造成了重创。临邑县临邑镇油棉厂是一家400吨型棉花加工企业,2010年,该厂收购加工籽棉1000多吨。而近两年,工厂的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去年,工厂仅收购加工籽棉80多吨。 “一直在赔钱。 ”负责人许本伍告诉记者,由于纺织企业不景气,纱的价格上不去,因此皮棉的价格被压得很低。“以前棉花多是从本地收购,现在要从东营滨州等地收购,每公斤运费成本就增加1毛钱。现在周围一多半棉花加工厂都停业了。 ”
据了解,2004年前后,我市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最多时达到800多家。目前,我市有棉花收购加工企业85家,而2014年真正收购的只有52家。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棉花种植面积的减少,一半以上的棉花加工企业将面临生存问题。
规模化种植或成出路
虽然棉花种植面积在下降,但据业内人士分析,未来还会保持一定的量,这对于保持国内棉花总体供应量有较大意义,且对于一些盐碱地来说,改种粮食的成本较大,还会继续种植棉花。
近年来,种棉机械化的试验在全国各地不断推行,但在马俊凯看来,除了新疆地区以外,内地棉花种植实现机械化有一定的难度。棉花种植的机械化需要大面积种植,而内地棉花种植大多是为农户单打独斗,无疑成为制约机械化推广的瓶颈。
为解决这一困局,夏津县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如在宋楼镇张官屯社区,王以双等8户农民抱团发展,他们把98亩地集中起来,打破地垄界限成片种植,秋后按亩数分收益;在新盛店镇大李庄村,农民李洪生今年流转400亩土地进行棉花种植。
此外,为了提高种棉收益,夏津县还进行了麦棉两熟种植试验。他们依托外地专业育苗大棚,将棉籽提前进行大棚育苗,等小麦收割后,利用棉苗移栽机栽苗,棉花生产期缩短20多天,可与春棉同时收获。
“现在是市场经济,完全由市场来调节种植结构。 ”马俊凯认为,在国际市场环境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种棉高收益的时代已经结束。因此,农业专家建议棉农可适时转变思路,选择适合自己的种植方式,种植迎合市场的特色作物,只有这样,致富路方能越走越宽广。
□本报记者 刘平 本报通讯员 王猛 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