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棉价持续走低,棉农积极性受挫,棉花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谁来解植棉之困?
作者:刘平本报



  棉花,曾是我市重要的经济作物,2008年,我市棉花种植面积达到290万亩。然而,近几年,随着棉花种植成本的不断上升,棉农收益逐渐下降,种棉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2014年,全市植棉面积仅为68万亩。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种棉收益的下降?对于棉农而言,出路何在?
  

棉价触底,丰产不丰收


  5月13日,天气晴好,李胜利和妻子正在自家的棉花地里忙碌着。棉花已经冒出了两瓣叶子,他们要抓紧放苗。今年,李胜利种了26亩棉花。
  35岁的李胜利是宁津县相衙镇八庄人,别看他年纪轻轻,却是种棉花的老把式,种棉已有9个年头。
  “去年雨水少,光照好,棉花产量高,却没有卖出好价钱。 ”李胜利说,去年,他的20多亩棉花平均亩产350多公斤,可每公斤棉花只卖出了6元钱的价格。
  李胜利告诉记者,除去种子化肥农药人工等费用,每亩地大约收入1000元,甚至赶不上种玉米小麦的效益好。 “种棉花太占人了,我们两口子从 2月到 9月,大半年的时间都闲不住,几乎每天都在棉花地里。 ”李胜利说,希望今年棉花价格能高一些,如果还是这么低,明年就不种棉花了。
  德州市棉花协会副秘书长马俊凯认为,从效益上讲,近年来,种植棉花效益不高。 “2011年至2013年,籽棉价格每公斤在8.4元左右,去年每公斤只有 6.3元。 ”马俊凯介绍,去年棉花丰收,产量达到了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但由于价格太低,种棉与种粮相比,经济效益并不高。

  经济作物不“经济”,棉企受影响


  和李胜利相比,今年庆云县常家镇东张村的张全起则清闲了许多。张全起承包的50亩棉田今年全部改种成了小麦。 “种植棉花的成本太高,占用的时间精力也多,效益却不好,不如种小麦玉米划算。 ”张全起说。
  马俊凯告诉记者,不仅仅德州,对于全国而言,除新疆地区外,棉花种植面积都大幅下降。棉花种植成本上升,棉农收益下降,是棉花种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而种植棉花成本高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用工多。据市棉花协会调查显示,种植棉花每亩地需要用工22个,每个工按50元计算,每亩地仅用工成本就超过了1000元。
  马俊凯认为,种粮不仅用工少,实现了机械化,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外出打工挣钱。
  棉花种植面积的减少,给棉花收购加工企业造成了重创。临邑县临邑镇油棉厂是一家400吨型棉花加工企业,2010年,该厂收购加工籽棉1000多吨。而近两年,工厂的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去年,工厂仅收购加工籽棉80多吨。 “一直在赔钱。 ”负责人许本伍告诉记者,由于纺织企业不景气,纱的价格上不去,因此皮棉的价格被压得很低。“以前棉花多是从本地收购,现在要从东营滨州等地收购,每公斤运费成本就增加1毛钱。现在周围一多半棉花加工厂都停业了。 ”
  据了解,2004年前后,我市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最多时达到800多家。目前,我市有棉花收购加工企业85家,而2014年真正收购的只有52家。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棉花种植面积的减少,一半以上的棉花加工企业将面临生存问题。

   规模化种植或成出路


  虽然棉花种植面积在下降,但据业内人士分析,未来还会保持一定的量,这对于保持国内棉花总体供应量有较大意义,且对于一些盐碱地来说,改种粮食的成本较大,还会继续种植棉花。
  近年来,种棉机械化的试验在全国各地不断推行,但在马俊凯看来,除了新疆地区以外,内地棉花种植实现机械化有一定的难度。棉花种植的机械化需要大面积种植,而内地棉花种植大多是为农户单打独斗,无疑成为制约机械化推广的瓶颈。
  为解决这一困局,夏津县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如在宋楼镇张官屯社区,王以双等8户农民抱团发展,他们把98亩地集中起来,打破地垄界限成片种植,秋后按亩数分收益;在新盛店镇大李庄村,农民李洪生今年流转400亩土地进行棉花种植。
  此外,为了提高种棉收益,夏津县还进行了麦棉两熟种植试验。他们依托外地专业育苗大棚,将棉籽提前进行大棚育苗,等小麦收割后,利用棉苗移栽机栽苗,棉花生产期缩短20多天,可与春棉同时收获。
  “现在是市场经济,完全由市场来调节种植结构。 ”马俊凯认为,在国际市场环境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种棉高收益的时代已经结束。因此,农业专家建议棉农可适时转变思路,选择适合自己的种植方式,种植迎合市场的特色作物,只有这样,致富路方能越走越宽广。
   □本报记者 刘平 本报通讯员 王猛 杨敏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谁来解植棉之困?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深水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