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一辆载有46人的大客车在陕西省淳化县境内坠崖,造成35人死亡、11人受伤。调查显示,这辆大客车是被西安一家商贸公司雇用,名为旅游实则向老人推销保健品。针对中老年人的“保健品”推销再次引发人们热议。
事实上,在德州这样的推销也并不罕见,组织旅游、联谊会、养生讲座、免费体检……形式五花八门,目的却只有一个——卖“保健品”。针对如此推销,记者进行了调查。
痴迷保健品,4年花掉近10万元
“早上4点在陵城区仕林居大酒店院内有一个万人会销,诈骗老年人的血汗钱……”5月21日早上7点,家住陵城区的石先生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条信息,呼吁制止针对老年人推销保健品的骗局。
像这样的“会销”,老年人经常遇到。 5月14日上午,家住德城区月亮潭小区的陆大妈遛弯时,就遇到一个发传单的小姑娘,热情地邀请她去参加一个健康讲座。一听是免费的,陆大妈心动了。这次,她买回一块价值198元的保健手表。
“一去听讲座就得买回点儿东西,这回还算便宜的。 ”陆大妈的女儿王女士无奈地说,这样的健康讲座,母亲近两年经常参加,小到几十块钱的 “按摩鞋垫”,大到2000多元的“磁疗饮水机”,不知买回了多少,让家里人很是头疼。
无独有偶,今年64岁的孙长茂迷上保健品已经4年多了,家里螺旋藻、葛根粉、银杏滴丸堆得满满当当,就连拖鞋、床垫、被子也都换成了有保健功能的,前前后后花了近10万元。面对亲人的劝阻,他却说:“只要是对健康有好处,吃多少保健品也不多,花多少钱也不冤。 ”
这样痴迷保健品的老年人不在少数,据陆大妈介绍,她每次去听健康讲座,教室里都坐满了人,其中还有很多是经常遇见的 “熟脸”。而一些提供免费体验、体检的保健中心,老年人更是趋之若鹜。
18日上午8点半,三八路上的一家保健中心还没开门,门口已经聚集了五六位老人。 “反正也不要钱,就算没效果也没啥坏处,在家里闲着没事就来了。 ”其中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这里的仪器都可以免费使用,但工作人员会推荐一些蜂胶、人参口服液等保健品,自己也买过几次。
“黑手”为何伸向他们
今年年初,家住市运河经济开发区的杨女士听完健康讲座后,花1500元给患有脑血栓的丈夫买了12盒保健药,结果不仅毫无疗效,老伴儿的病情反倒加重了,想退时却发现当初听课的地方早已人去楼空。
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工商机关受理老年人投诉保健品案达2.01万件。曝光不断,价格不菲,可为什么仍然有很多老年人热衷于购买保健品?推销保健品的“黑手”为何又总是伸向老年人?
“人都怕死,年纪大了谁不想有个好身体呢。 ”陆大妈说,老年人多多少少身上都有些病痛,从心底里希望能通过保健品延年益寿,自己身体健康也能给子女减轻负担。
正是针对老年人的这种心理,一些非法保健品往往夸大功效,声称可以“彻底根治”“药到病除”,或者以“无效退款”“保险公司担保”“无毒副作用”等承诺,欺骗、诱导老年消费者。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不法商家还打着健康讲座的幌子,邀请“老专家”“老中医”现场讲课,不少老年人盲目相信所谓专家而购买保健品。而销售现场的“赠药”“免费试用”“发放小礼品”“抽奖”等促销方式,也成为吸引老人购买的利器。
此外,现在很多保健食品销售人员或者器材体验店都打出了 “亲情牌”,销售人员非常热情,嘘寒问暖,老年人得到关爱后,警惕性有所降低。同时老年人退休后,也就退出了社会生活,接触面变得越来越窄,知识更新速度变慢,更容易被 “忽悠”,口袋里的退休金就成了骗子们眼里的“肥肉”。
老年人要理性消费,莫被“忽悠”
5月5日,针对医疗器械、保健食品“体验式”销售,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风险提示,并表示将开展专项检查,进一步净化德州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行为。
新《食品安全法》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重典规定,保健食品声称保健功能应具有科学依据,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相一致,应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医疗器械时一定要查看正式的产品说明书、卖方的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备案表》,并索取能体现产品信息的具有可追溯性的销售票据。在购买保健食品时,一定要查看是否是国食健字号,如治疗疾病,一定到医疗机构或药店购买药品,不要盲目听信虚假宣传。
同时,中老年人应理性消费,购买保健品时多与家庭成员沟通。一旦发现体验式无证销售医疗器械和保健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可拨打 12331投诉举报。
然而,解决老年人保健品市场乱象,除了法律更加规范、老年人提高警惕之外,社会各方需更加给力,严把广告宣传关,杜绝虚假宣传,子女多与老人沟通,也是杜绝此类骗局的良方。
□本报记者 王倩倩 实习生 刘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