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禹城市辛寨镇,说起宋振勇这个名字,许多人可能不认识,但提起“轮椅老板”则家喻户晓,他的创业故事早已在当地传为美谈。
5月4日上午,见到宋振勇时,他正坐在轮椅上点算上个月的账目。 23年来,尽管下肢残疾,他的脸上始终带着乐观自信的笑容。
一场意外,他下肢瘫痪
曾经的宋振勇身体健壮,不管干什么农活,都是好把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1年,年仅21岁的他在一次帮同村人砍伐树木时,从6米高的树上不幸摔落下来,从此,双下肢永久性瘫痪。
十几万元的医疗费迅速掏空了宋振勇的家底,面对年轻的妻子,刚刚出生的儿子,还有家里欠下的债,躺在床上的他无数次从睡梦中哭醒。
住院期间,妻子不离不弃,彻夜照料,乡亲们也经常来看他。渐渐地,宋振勇鼓起了活下去的勇气。在床上躺了一年多,他渐渐想明白了,“虽然下肢瘫痪,但我还有双手和大脑,只要活着,就要勇敢地撑起这个家。 ”第二年,他在亲戚的帮助下购买了一辆轮椅,开始适应新的生活。
三次创业,不断挑战自我
宋振勇所在的王坊村,现在是有名的豆制品加工村,大约有20多家豆制品加工作坊。然而1993年宋振勇创业之初,当地只有1家传统豆制品加工作坊。
“学不来秘方,俺便自己尝试,和媳妇天天吃、顿顿尝,最终做出了色香俱全的豆腐皮。 ”宋振勇说。他家的豆腐在整个镇上都打开了知名度,不仅销量一天比一天好,还有很多乡亲前来取经。 2年后,随着散户增多,利润变薄,发展空间有限,宋振勇开始琢磨新的买卖。
1995年,生猪养殖利润空间很大,看到商机的宋振勇把所有积蓄拿了出来,在村里盖起一座存栏200头以上的猪舍。
当时邻县有一家养猪场规模很大,技术先进,据说一个人能养200头猪,宋振勇求亲戚开三轮车拉他去一探究竟。参观归来后,宋振勇茶饭不思,一门心思研究人家的自动喂料设备,用了一个月时间,设计出了自动取料、喂料、饮水设备。 “振勇通过订报纸、买书不断地学习,给猪喂药、打针、输液无一不通,村里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宋能能’。 ”村支书张俊青笑着说。
转眼到了2000年,宋振勇偶然间接触到木材加工行业,顿时眼前一亮。“搞木材加工前期投入至少20万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全家人没有一个赞成的。 ”但宋振勇认定这一行市场前景广阔,掏出全部积蓄再加上村支书帮忙协调来的10万元贷款,他瞒着家里购买了设备,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
宋振勇生产出的木片品质优良,在周边乡镇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是蒸蒸日上,不但销往高唐、茌平等周边县市,还远销河南濮阳等地,一年收入20余万元。
致富路上,乡亲们多亏了他
“生意好了,日子红火了,但咱不能忘本,要尽所能地回馈社会,帮助更多乡亲致富。 ”宋振勇说。他办的豆制品加工厂、生猪养殖场,带动王坊村豆制品加工、生猪养殖形成了不小的规模。每一次有乡亲来取经,他都是知无不言,手把手地教。
自木片厂建厂之日起,宋振勇便坚持“老弱病残,家庭困难者优先”的用人理念。 56岁的常庄村村民谢世宝,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孩子上高中,家庭困难。“宋老板真是好人,”谢世宝说,“我一到他这里来,二话没说就让留下上班,像我这岁数了,一天还挣100多元,赶上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了。 ”30岁的刘健,智力低于常人,他的父亲送他来时对宋振勇说:“兄弟,别的不说,我把孩子放在你这里,放心! ”
宋振勇还不忘帮助附近村民增收。 2008年以来,每到秋收之际,他都主动联系附近的养殖场,收集周边20多个村的新鲜玉米秸秆。乡亲们算了一下,省去的处理费用,加上卖秸秆的收入,每亩地净增收200元左右。
如今,同乡人有谁想创业,宋振勇都乐于帮忙出主意、找门路。问到下一步打算,宋振勇说:“今后一定会尽自己所能发展好事业,带领村里人一起富起来。”
□本报通讯员 李月 李阳 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