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50430期 >> 第11版:往事
自明朝起,原马家溜口街、火神庙街、兴业街等街道周围就是有名的商业区——
商业街今昔



  商业街是1946年7月命名的街道。它西头是火车站,东头与太平街相接。
  这条街道始建于明朝,由原马家溜口街、火神庙街、兴业街等街道组成。 1966年改为反修一居, 1981年又恢复为商业街。

因运河而兴


  自明初德州由土城改建成砖城后,就形成了 “南富北穷、西贵东贱”和 “德州城真是怪、要买东西到城外”的格局。而造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是德州的战略位置。
  明初改建砖城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即防御北疆的少数民族入侵。明朝永乐五年(1407),朝廷增设德州左卫,两卫以东西城门相通的街道(今建设街)划分管辖范围,正卫管北片,左卫管南片。而德州的州衙置于运河西部,城内居住的均是军事衙门和军队,故 “事无大小,指挥镇抚治之,州牧不与焉。”
  永乐九年 (1411),知州何原移德州治于卫城内,州和卫才同城而治。正德五年(1510),因抵抗刘六、刘七起义军,知州宁河让百姓入住城内。自此,德州才开始了州卫同城而治、军民同城而居的局面。之后随着边疆的安定,卫所地位的不断消弱,城市的管理逐渐由州衙来承担,卫城也逐渐变成了州城,一直延续至今。
  古代德州城西驻有州衙,又濒临运河码头,故经济发达。城里不允许百姓居住,而运河漕运和民间航运又很发达,商家和百姓就沿着城池靠运河而居住。所以德州城南就形成了直通运河码头的三条街——现光明街、南营街通往盐店口码头;太平街和马家溜口街、火神庙街、兴业街通往运河码头;绕城西南的黎明街、旭升街、金城街通运河码头。
  根据运河码头的进化历史看,元明时期,德州城西运河上的码头都属原始型,即根据需要修建的简易码头。运河里南来北往的船只满载着各类物资,在这些简易的码头上卸下来,再装上德州的土特产运往全国各地。忙碌的航运必定会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各路商贾肯定会聚到这里。所谓的 “南富”也名副其实了。

自古招牌林立


  德州城南以这三条街为基础,形成了三条南北向的路,即现在的自强路,马市街和南门外及南关街的路。在这个东西长、南北短的区域里囊括了各类市场,如:柴市、锅市、米市、马市、羊市、花市、枣市、线市、绸缎市等。而马家溜口街、火神庙街、兴业街附近也成了繁华的商业区。
  早在明永乐九年,德州就呈现 “四六百货倍于往时”和货船 “联樯密于指”的景象,这条街上光货铺就有10余家;经营山珍海味、红白糖、纸张、祭祀用品的杂货铺10余家;饭铺、文具店、鲜货店、炒货店等不计其数。道路两旁店铺紧邻,各类招牌幌子比比皆是。
  1919年,火车站落户德州后,商业街更热闹非凡,成了最繁华的街道。
  1937年10月,日寇侵占德州后,为了掠夺德州的棉花和农产品,设了日冕、东棉、日信、伊藤、江商等八大洋行,专门收购棉花和农产品,还利用这条街上较大的棉花行代收。在棉花收购高峰期,德州火车站每天都有10余个车皮的棉花运往日本和东北。

解放后的新生


  1946年德州解放后,这条以商业为主的街道,被命名为商业街。据 1949年统计,商业街仅润昌号、恒茂号等杂货铺就有45家。人民银行、建设银行、邮电所等均设在了这里。 1950年4月,德州最早的百货公司也诞生于此。 1958年6月,人民电影院也落户商业街。
  今天的商业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仍然川流不息;银行、百货商店、饭店等还是那么兴旺;昔日那条狭窄泥泞的小路,已经变成了宽阔整洁的道路。街两旁那些矮小的板打门,全部变成了高楼大厦,布幌子也变成了闪烁的霓虹灯。
  □马惠彬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商业街今昔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1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