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战争年代,苏学明隐姓埋名,投身抗战,从一个10来岁的娃娃,成长为宣传战线上的尖兵——
地道深处印传单
作者:王倩倩尹晓燕本报



  

老兵档案

姓名:苏学明(原名刘志勤)

年龄:89岁

民族:汉族

籍贯:陵城区时庄村

所在部队:德县县大队

担任职务:通讯员、宣传委员

  记者在乐陵市渤海名居小区见到苏学明老人时,他已等候多时,胸前挂着的那枚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勋章熠熠闪光,格外醒目。
  虽然已是89岁高龄,讲述起当年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苏学明仍清楚地记得每一个曾并肩战斗的战友的名字。
  1926年,苏学明出生于当时的陵县土桥时庄村。他原名叫刘志勤,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参军入党意味着极大的风险,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子兄弟”。为保护家人,他改叫苏学明,从此这个名字相随大半生。
  苏学明幼年时,虽然家境贫寒,但父亲一直坚持让他和哥哥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苏学明家里成了八路军的联络点,他开始接触到共产党和抗日。目睹家乡在日军铁蹄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正在德州城里上学的苏学明放弃学业,打算参军入伍。但由于年龄太小,没有被批准,他没有灰心,成了八路军的 “编外人员”,帮他们站岗放哨、印刷抗日传单。年纪不大的苏学明,经常骑一辆破旧的老式自行车,车带里藏着抗日传单,奔走于老家与县城之间。
  1942年,年满16周岁的苏学明正式参军入伍,成为德县县大队一名通讯员。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卓绝的时候,日军的 “蚕食” “铁壁合围”几乎从不间断,作为通讯员,他总是战斗在距离敌人最近的地方。由于表现出色,仅仅一年,他就被任命为县委通讯部长,后来先后担任宣传委员、代理区委书记。
  抗日战争胜利后,苏学明于1946年调到德州市,担任城市工作组组长。解放后,他先后到渤海党校、上海华东财经学院学习。 1954年,德州专署成立整党工作组,苏学明被派到乐陵工作组任组长,从此在乐陵扎了根,一直从事宣传工作,并担任过10多年乐陵县委宣传部长。


  我7岁上私塾,念了4年书,就发生了“七七事变”,不久,日本人攻陷德州,办起了教日语的学校,私塾都停了课。那时候,虽然家里穷,但父亲宁愿借钱也要供我和哥哥上学,于是把我送到德州城里的姐姐家,在柴市街附近的小学继续念书。
  等到放暑假回家的时候,我发现家里多了些奇奇怪怪的人,他们虽然打扮和庄户人没啥两样,但经常夜间出门,有时候还躲在菜园子里擦枪,非常神秘。后来,我知道他们是打鬼子的队伍。
  在德州上学的时候,我就亲眼见过日本鬼子是怎么祸害老百姓的。他们在南城门筑起工事,老百姓经过时,有看着不顺眼的,就用铁钩子勾住衣领拉过来,劈头盖脸的一顿打,直到头破血流。日本鬼子还经常来村里扫荡,每次都是鸡飞狗跳,见什么抢什么。我们村有个叫张富来的,被日本人用马鞭子抽得头破血流,昏死过去,滚到一个猪圈里才侥幸活了下来。还有一个叫金大力的摔跤能手,日本人非要跟他比摔跤,他怕赢了激怒日本人给乡亲们带来灾祸,只得佯装输了,最后一气之下吊死在村里的杏树上。
  日本鬼子作恶多端,我恨死他们了,知道家里住的叔叔伯伯都是打鬼子的英雄,我打心眼里崇拜,渐渐有了参军打鬼子的想法。我告诉父亲,不想再回学校念书了,他同意了。见我才十二三岁,部队的领导们觉得太小,决定 “考验考验”,于是我成了八路军的“编外人员”,开始了抗日生涯。
  那时候敌强我弱,白天队伍隐蔽起来,晚上出来打游击。村子里挖了很多地洞,一有风吹草动,八路军就隐藏到里边,坯一盖,从菜园子或柴火垛底下的另一个出口转移了。我就帮着八路军挖地洞、擦枪、站岗放哨。
  我家的地洞里边有个油印室,各种捷报、号外、布告等宣传品都是在这里印刷的。我不仅帮着印刷,还负责偷偷将传单运到德州城里。我把宣传单藏到自行车带里边,到了德州扒出来,趁晚上偷偷散发到老百姓手里。 “日本鬼子你别能,早晚叫你死到德州城”“日本话不用学,过去三年用不着”等通俗易懂的口号,激励着德州人民的抗日热情。
  1942年,我年满16周岁,终于正式参军,还入了党。参军时,我本来想去手枪队,但政委丁学峰觉得我敌后工作经验丰富,人也还算机灵,留我在县委当了通讯员。
  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叫宋建耀(音)的侦查员到边临镇侦查敌情,当发现鬼子和伪军时,离他们已经很近,送信来不及了。于是,我们顺着马颊河大堤底下往西跑,到了村子附近开了两枪,部队听到枪声,立刻集合队伍转移了。
  作为一个通讯员,像这样与敌人斗智斗勇的事经常发生,有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尤其是日本鬼子三天两头地搞“铁壁合围”和“蚕食”,每一次都是生和死的较量。
  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斗争,抗日战争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时刻。那一天,整个德州人山人海,到处都是欢声笑语,人们打鼓敲锣、搭台唱戏,走上街头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本报记者 王倩倩 尹晓燕 本报通讯员 刘文峰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地道深处印传单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街巷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