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平原县以全市第一的成绩,成为全省首批通过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认定的4个县市之一——
“垃圾围村”的平原解困术
作者:任立松本报

风景如画的前曹镇中心社区一角。



张华镇胡庄村村民集中清理沟渠垃圾。



  高度重视城乡环卫一体化,早已在平原县上上下下形成共识。据当地干部介绍,县里每次召开常委会,县委书记马善军和县长王洪霞都要强调这项工作。
  “城乡环卫一体化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必备条件,只要对群众有利,符合实际,花钱再多也值。 ”平原县决策层的这一共识,让投入有了坚实的保障。
  搞好城乡环卫一体化,不能只靠政府单打独斗。平原县做每一项工作、干每一件事都尊重农民选择,让村民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自我监督、自我服务,保证了工作顺畅进行。
  在平原县张华镇党委书记于春君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几页密密麻麻的记录格外详细,这些记录全部是他暗访下辖46个行政村的环境整治情况。
  村口地头、坑塘路面,凡是形成 “脏乱差”的地方,都被他一一记录下来,而这将是他考核村干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重要指标。
  暗访之细致,每每令村干部们吃惊不小, “有时候,我们村连我自己都没发现,却被于书记暗访出来了。”张华镇梨园村支书董兆正告诉记者。
  事实上,高度重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早已在平原县上上下下形成共识。据当地干部介绍,县里每次召开常委会,县委书记马善军和县长王洪霞都要强调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
  这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让平原县成为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排头兵,去年12月,省文明办对我市11个县市区进行了电话抽样调查,平原县以全市总分第一的成绩,成为全省首批通过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认定的4个县市之一。

  多元筹集,保证投入“不差钱”


  “钱从哪里来?”这是城乡环卫一体化中,各地都会面临的头号难题,而在财政收入只有16.7亿多元的平原县,这一问题更加考验着当地政府的担当。
  不少干部有疑虑:无论是人均收入还是经济总量,平原在全市、在全省的位次并不靠前,投入这么多值吗?
  “城乡环卫一体化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必备条件,只要对群众有利,符合实际,花钱再多也值。”平原县决策层的这一共识,让投入有了坚实的保障,在县财政不富裕的情况下,平原已累计投资6000多万元, 用于购置环卫“装备”。
  4月21日,记者驱车穿过平原县的村庄,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摆放在路边的垃圾箱。平原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吕东河给出了一个确切数字,目前,平原县通过财政投资,统一购置垃圾桶9600多个,遍布全县876个村落。
  垃圾箱只是全部 “装备”中的冰山一角。目前,平原每个乡镇都建起了一座生活垃圾转运站,已建设14处;并配备了人力三轮车1567辆、机动三轮105辆、大型垃圾清运车8辆。
  “除了少部分是中央专项资金,大部分是通过县乡财政自筹。”吕东河告诉记者,县里还启动了 “一事一议”,按照乡镇农业人口每人每年15元的标准,筹集运转经费。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也是平原县在筹集资金上特别注重的方式。眼下,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建设, “生活垃圾衍生燃料 (RDF)工程”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这个项目引进了德国技术,可以将原生垃圾加工成垃圾衍生燃料,既能“吃”掉垃圾,还产生经济效益,实现政府与社会资本共赢,更解决了一部分投资来源的问题。

  流动现场会,督导实现常态化


  只有投入,并不能一劳永逸。从全市来看,不少村庄虽然开展了集中整治,但是一阵风之后,又出现了明显反弹,环境整治 “一阵风”的背后,是长效管理机制的欠缺。
  不过,记者在随机走访了张华镇十几个村子后,发现街面、路边、坑塘等极易产生垃圾的地方却依然保持着整洁干净。
  据于春君介绍,此前,县里已经组织了9次暗访,张华镇46个村没有一个村子出现 “脏乱差”。
  张华镇诀窍何在?
  每天上午和下午,作为全镇“一把手”,于春君都会督导一件事:围绕院、街、村、路、沟、渠开展的无缝隙、不留死角的环境整治活动。一旦发现问题,现场督办。
  县里还建立了一套以奖代补的奖励机制,将环境卫生整治成果与对乡镇的考核挂钩,根据考核情况将13个乡镇 (街、区)分为三个档次,按照村人口数分别给予5元、 3元、 1元的财政奖励,达到标准的村庄现场奖励。
  有奖也有罚。在张华镇大厅的LED屏幕上,哪个村落实不力,都在这里张榜公示,让村干部红红脸、出出汗,直到达到标准,才撤销公示。
  在平原,一场场 “流动的现场会”,让不少乡镇 “一把手”、村干部直呼 “压力不小”。现场会既在先进乡镇、村庄召开,也在后进乡镇、村庄举行。
  “到先进地区可以学经验、学办法,为什么还选择 ‘后进生’?”面对记者疑问,吕东河道破其中缘由:即使是 “后进生”,也不愿意让别人看笑话,现场会设在这里,本身就是一种督促。 “连打扫卫生这么简单的工作都干不好,这样的干部很难说是称职的。”吕东河说,干部们一旦觉得没面子,就会更加重视这项工作。

  谁受益谁考核,推进保洁制度化


  今年60岁的曹金玉是张华镇大陈村的一名保洁员,记者入村采访时,他正在清理路边的杂草。为了尽快高标准完成任务,曹金玉还从家里 “搬”来两名亲戚增援。
  能让保洁员如此重视这项工作,源于严格的考核制度。近年来,按照 “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平原县按照每100户1名保洁员的标准,配备保洁员1000多名,并建立了保洁员务工补贴制度,按照每人每月300至600元的标准发放务工补贴。
  如何让政府这笔钱花出实效?平原县理顺了农村保洁员劳务费发放程序:让受益者——乡镇考核,然后报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办公室和财政局审核,由县城管执法局统一发放给保洁员。
  谁受益谁考核,保证了考核的真实性,也给保洁员形成督促;考核与发放工资分离,保证了公正,稳定了村级保洁员队伍。
  搞好城乡环卫一体化,不能只靠政府单打独斗。平原县做每一项工作、干每一件事都尊重农民选择,让村民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自我监督、自我服务,保证了工作顺畅进行。
  环境好不好,请农民来打分。平原县每季度对这项工作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并随机抽查10%的村居进行实地考核,每月进行不固定形式的抽查、督导考核;同时,绘制环境卫生宣传文化墙,粉刷乡村文明标语,把卫生保洁纳入村规民约,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让不少村民改掉了不讲卫生的习惯,还自觉担任起维护卫生的义务员。
   □本报记者 任立松 本报通讯员 金吉鑫 张大伟 实习生 刘立雯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垃圾围村”的平原解困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深水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