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伴随着3天小长假的到来,不少市民早就盘算好了假期计划。清明祭祖扫墓的传统由来已久,然而近年来旧俗正在悄然变化,不少人的清明假期正从回乡祭祀变为外出旅游。
连日来,记者通过街头采访等形式,就“清明节怎么过”“你是否每年都去扫墓”等问题进行了调查。
中老年人重祭扫,年轻人盼出游
“我打算后天就回家,得回去给老人上坟。”4月1日,距清明节还有几天时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建筑工地上,55岁的外来务工人员王长国已经请了假,做好了回家的打算。
王长国的老家在夏津,来德州打工已经10多个年头,每年清明都要回家扫墓,在他看来清明节的分量丝毫不逊于春节。 “工地上,50岁以上的基本都回家扫墓,年轻的回去的少。 ”王长国说。
前些天,王长国专门给远在外地的两个儿子打电话,叮嘱他们今年扫墓必须回来一个。 “他们工作忙,清明也就3天假,来回挺折腾的,可我年纪大了,以后这扫墓的事还得是他们的。 ”王长国说,虽然儿子们电话里都答应的好好的,但回不回得来,他心里确实没底儿。两个儿子都是80后,王长国说,每年祭祖,村里的80后、90后年轻人少之又少。
今年21岁的张旭是德州学院一名大三学生,他已经买好了去南方旅游的火车票。 “这时候正是江南最美的时节,不去看看可惜了。”张旭说,他的同学大多有这样的想法,清明节放假,更想去旅游、看电影或逛街,放松放松。
超八成受访者认为“扫墓次数变少了”
调查中记者发现,受访者中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大多有过扫墓的经历,并有坚持扫墓的打算,而对于80后、90后年轻人来说,有扫墓经历或打算的则非常少,他们的清明假期打算多是出去游玩或在家休息,他们中的大多数表示,不知道传统的扫墓规矩都有哪些。
面对 “你是否每年都去扫墓”这个问题,八成受访者认为“扫墓次数变少了”。“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着上坟,带着祭品,给祖先烧纸,给坟上添土,还要叩头。 ”今年60岁的张先生称,以前不止清明节,农历十月一等都是祭祀的大日子,现在越来越不受重视了。
80后女孩张婷婷认为,并非只有扫墓能表达哀思,去年她就已经尝试过网上祭奠。 “通过互联网,献一束鲜花,点一支蜡烛,写下自己的追思,这种方式更加环保,值得推崇。 ”张婷婷说。
缅怀故人体现孝道,年轻人应参与进来
“扫墓”作为清明节几千年沿袭下来,最为人熟知的传统活动,正在逐渐被年轻一代忽视。
对于这样的现象,“老德州”陈延正早就意识到了,“我们小时候,清明祭扫是家族大事,老老小小都必须参加。现在祭祀的味道淡了,清明节小长假就是一个旅游的假期。 ”
在陈延正看来,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扫墓祭祖的形式在变,但清明节背后的文化传统不能变。“我小的时候,通过这个节日了解了很多家族故事,这样的传统不能丢。”陈延正说,清明节扫墓等祭祀活动,应该让年轻人多多参与进来。 “祭祖扫墓并不会花费太长时间,还可以踏青,完全可以与外出游玩兼顾。 ”陈延正说。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清明节习俗是否有必要传承下去”的提问,九成多80后、90后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90后大学生李一辰说,“缅怀故人,是孝道的体现。有一天,等我们到了父母那样的年纪,自然也会承担起那份责任,将清明节习俗传承下去。 ”
□本报记者 王倩倩 实习生 刘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