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宁津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暨春耕备播现场会上,大型联合整地机作业演示。王志伟摄
3月25日,在宁津县杜集镇小焦村,大型的绞盘式喷灌机正喷射出长长的水柱,将抽取的河水均匀地撒落到麦田里。
“以前浇地费时、费力,如今用上喷灌机,全村300多亩地,一个人四五天就能浇完。”小焦村党支部书记张金峰告诉记者。能够用上大型的喷灌设备,正是得益于宁津县正在探索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全程机械化的新模式。
前不久,宁津县政府与山东常林集团就共同打造 “现代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规定,将宁津县杜集镇与相衙镇作为示范基地,常林集团为其提供现代农机装备及全程解决方案,实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
然而,这种全程机械化的模式,如何在已分配到户的土地上得以实现,具体如何操作,又将为农民带来什么?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破解无人种地难题
小焦村是杜集镇一个仅有200多人的小村庄,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就业,留在村里一半以上的为70多岁的老年人。全村300余亩耕地谁来种,又该如何种,成为难题。
小焦村面临的问题,对整个宁津而言同样亟待破解。不仅种地的农民多为中老年人,而且耕作方式也较为传统,效率低下。
“浇地农民自己用潜水泵,一天也就浇2亩;农药靠人工喷;粮食收获时,虽说有了联合收割机,但作业效率还是提高不了。”杜集镇党委副书记刘荣军介绍说,像联合收割机这样的大型农机具仅有少数人才买得起,其他农户想要应用需得自己联系农机手。由于缺少统一调度,收割时农机手往往在各村来回奔波,作业效率大大降低。
为破解种地过程中的这些难题,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去年夏天,宁津县提出,推行 “三联三增”活动,即 “县乡村三级联动、农资联供、农机联运”模式,力争实现农民增收、集体积累增加、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的 “三增”目标。与常林集团共同打造 “现代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便是 “三联三增”活动中的一个重点项目。
有组织的机械化
“三联三增”活动启动后,由镇村党组织牵头,不仅肥料农资联系厂家直供,送货上门;而且各个村采取村集体购置农机具或吸收个体农机加入等方式,组建起党员规模种植服务队,农机手按照村支部统一规划、统一调度进行作业,实现有组织的机械化。
去年麦收时,杜集镇小李村就由集体购置了一台收割机,按每亩45元的价格向村民收取服务费,比市场价低15元;统一收割后,村支部安排车辆,将小麦直接送进了村民家中。
“现在不仅村民不再担心自家的麦收问题,村里的农机手也不再为联系地块发愁,不跑冤枉路,节省了时间、油料,提高了作业效率。”小李村党支部书记李俊忠告诉记者。
据测算,加入服务队,接受统一调度,每台收割机可多收割300亩,纯增收6000元;县里协调中石化公司统一供油,每升可节省0.7元,按每亩用油3.5升、作业650亩计算,每台机械可节省1600元,一增一减,麦收期间每台收割机可多挣7600元。
尝到有组织机械化甜头的不止小李村,据统计,去年 “三夏”以来,宁津共建立起规模种植服务队880支,吸收农机3677台,全县村集体购置小麦联合收割机41台、玉米联合收割机38台、大型拖拉机5台。
农民省心省力又省钱
想要实现农业全程机械化,仅靠实现机械化收割还不够。此次与常林集团签署协议,就是要实现从选种到种植再到收储,全过程机械化。
近日,小焦村就选购了一台大型喷灌机,与传统的灌溉方式相比,不仅费用省一半,效率提高20多倍,而且喷灌的方式比起大水漫灌,不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和水资源浪费。
“这种喷灌方式一旦推广开,以前田地里为浇水而设的田垄都可以取消了,这样每亩可节约20%的耕地面积,再综合浇地节省的费用,农民每亩可增收二三百元。”宁津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李荣兴说。
除去喷灌,目前县里还正在考察高杆喷药机,这种设备不仅作业效率高,还可以让农民喷药的费用,由原来的每亩20元降至3元;待到秋收后,县里还将应用常林集团生产的深耕深松机械,进行更为科学的耕作;此外,一种更为高产的玉米良种也正在考察试验中……
如果能够全部实现机械化种植,无疑会让农民增产增收。然而,目前土地大多在农户自己手中,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
“土地托管给村集体。”李荣兴给出了答案。他告诉记者,这种方式是农民将土地交由村集体统一耕种,待到收获时,由村集体扣除耕种费用,所产粮食按农户原来持有的亩数再分配到他们手中。
“无需土地流转,农户与村集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民不但省心省力还能增产增收。”李荣兴说,一旦全程机械化得以实现,农村劳动力被解放出来,这将进一步推动整个县的城镇化进程。
□本报记者 尹晓燕 本报通讯员 王猛 孟娟 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