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抗日战争最艰苦卓绝的时候,郝守荣当了兵,亲历了德州抗战史上最惨烈的一次“铁壁合围”——
1942年,鲜血染红了胡家窑洼
作者:王倩倩尹晓燕本报



  

老兵档案


姓名:郝守荣
年龄:90岁
民族:汉族
籍贯:平原县王凤楼镇郝庄村
所在部队:抗日八区、平禹县大队、川师肖华部队
担任职务:通讯员
  我从小是个苦孩子,出生仅12天,父亲把我和母亲安顿到姥姥家,便随着祖父一家人踏上了闯关东之路,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9岁时,我和母亲搬回郝庄村,从此两个人相依为命。日本人来了以后,常常四处扫荡,烧杀抢掠,像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我和母亲更加没了活路。
  1942年,家里缺吃少喝,实在没有办法,我投了毛主席的队伍,开始跟着部队打鬼子。临行前,怕母亲阻拦,我没有告诉她,想不到这一别就是三四年。
  刚当兵的时候,正是山东根据地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敌人凭借优势兵力和优良的武器,时常发动大扫荡。当时,我所在的部队缺少枪支弹药,老兵用的都是自制的土枪,像我这样的新兵连枪都没有,子弹夹看上去鼓鼓囊囊的,实际上里边装的全是柴火,每个人只发5枚子弹。
  当兵头两年,我晚上从来没睡过囫囵觉,鬼子不是到这个村扫荡,就是去那个村抢粮,我们一接到消息,就得立马赶过去,经常一宿挪好几个村。不光觉睡不好,饭也吃不上,有时候刚端起饭碗,得到鬼子扫荡的消息,部队就得转移,行军途中只能靠苜蓿、榆树叶充饥。
  但是,这些苦与1942年腊月十二经历的那次“铁壁合围”大扫荡相比,都不算什么。
  1942年腊月十二日,正逢张士府大集,临近村庄的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赶集,也正是这一天,冀鲁边及部分县区武装、地方党政机关近千余人,在张士府、胡家窑一带集结,召开县团级以上军政干部会议。
  不知怎么走漏了消息,上午9时左右,日伪军8000余人,上百辆汽车,从惠民、德州、禹城等方向,向平原抗日八区根据地扑来,形成合围之势。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我所在的抗日八区队只能边退敌边突围,然而敌人步步紧逼,并在所到之处的村庄里,开始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鬼子所到之处,枪声四起,无论是抗日将士还是普通百姓,都难以逃脱。郝庄北石庙到小胡的道沟里,被鬼子用机枪密集交叉射杀的人,几乎填满了整条沟。
  那一仗,打了整整两天,方圆六七十里大大小小的村庄,每一个村头上都血流成河,有被子弹打死的,有被刺刀挑死的,还有的人被活活吊到架子上打烂……后来听说,我们村的郝永贺被日本人抓去,吊在板凳上,往鼻子里灌辣椒水,一喘气就咳嗽,鬼子却哈哈大笑。


  1942年,抗日战争到了最艰苦卓绝的时候,这一年,平原县王凤楼镇郝庄村年仅17岁的郝守荣背着母亲,偷偷去区大队报名当了兵,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
  时至今日,已90岁高龄的郝守荣,对于很多事情的记忆都已经模糊了,但那些艰难的战争岁月,在他的脑海里依然清晰。其中记忆最深刻的,要数1942年腊月十二,平原八区根据地经历的一次大扫荡,我军千余名部队指战员和地方武装,遭遇8000余名日军和伪军的“铁壁合围”,伤亡惨重。
  据不完全统计,那场战斗中,三地区队170余人殉难,九连仅剩30多人,独立二营100多人阵亡,地方干部、普通群众也死伤四五百人。直到现在,每当想到那时候的惨状,郝守荣仍心有余悸,声音也不自觉地颤抖起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郝守荣又随部队参与了解放战争。 1947年的一次战斗中,他被打伤,子弹横穿整个胯骨,从此行动不便。负伤后,郝守荣转业回到平原县,本来能留在县里当干部的他,却主动要求回到了郝庄,“我从小没进过学堂的门,没有文化,留在县里只会给大家添麻烦”。
  后来,郝守荣当过农会干部、乡里的支书,曾带领乡亲们打地主、分田地,也办过农业合作社,1971年,因身体原因回家休养。“这辈子,除了当兵打鬼子,我啥也没干成,也没能有多大贡献。 ”郝守荣说。
  由于战争年代留下的旧伤,郝守荣双腿行动不便,只能靠两根拐杖勉强支撑着站起来。这两年,老人的视力和听力也越发地不济,与人交流更加困难,但每当有人愿意听听他讲当年的抗日故事,他总是格外高兴。
  现在,郝守荣由小儿子照料生活起居。由于小儿子身体不好,郝守荣一家的日子过得清贫,住的依然是多年没有翻修过的老屋,但经历过战争年代,能过上今天的日子,他已经非常满足,“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这是以前做梦也不敢想的啊! ”
  老人最大的梦想,就是有生之年能翻修一下自己的老屋,我们也希望有能力的单位和个人,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这位九旬抗日老兵早日圆梦。
  □本报记者 王倩倩 尹晓燕 本报通讯员 李静 王芳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1942年,鲜血染红了胡家窑洼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街巷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