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德州历史上的优秀女性











  尽管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受到种种限制,但有理想、有追求的德州女性仍代不乏人。她们有的深明大义,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的恪守妇道,孝亲、养亲,用羸弱的身躯将众多子女培养成国家栋梁;有的努力钻研诗文书画,为后世留下众多的珍贵艺术遗产。

巾帼英雄迟昭平


   在1900多年前的平原县境内,有一位农民起义军女领袖,她就是曾率10万之众攻打王莽政权的迟昭平。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夺汉室皇位后,在全国推行所谓的 “王田制”,使广大农民失去了土地;推行“连坐法”,使广大农民性命难保。王莽集团的腐朽统治加之连年灾荒,各地农民在生存无路的情况下,揭竿而起,汇成了推翻王莽政权的巨大洪流。
  公元21年,平原人迟昭平聚集数千人在河阻(现平原城西南)举行起义,抗官税、荡官衙、杀豪绅、掠贵族、分粮与贫穷百姓,一时声威大振。22年夏,迟昭平部与富平(今阳信)农民起义领袖徐异卿部汇合,战斗在平原、富平、厌次、乐陵、无棣、盐山等地,队伍很快发展到10多万人。这支农民起义军,不仅攻县郡、杀贪官污吏、砸地方牢狱、拯救身陷囹圄的无辜百姓外,还袭击地主豪强的营堡、乡聚(镇),没收宦官、王孙、公侯剥削的粮食和财物,分发给贫困百姓,深得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
  在此期间,先后起义的还有东平的瑷子路和肥城的刘诩,他们集合了农民起义军20万人,活动在黄河南岸东西百余里的广大地区。另外,铜马、高湖、重连、五楼等部农民起义军也在各地频繁活动,迟昭平的起义军在黄河北岸一带,与各路起义军遥相呼应,形成了强大的反莽势力。
  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王莽政权终于在公元23年彻底崩溃。迟昭平的名字,因此载入秦汉农民战争的史册,迟昭平本人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继商代妇好之后的又一位女性将军。

矢志不嫁傅氏女


  西汉景帝年间,今武城县四女寺村有一傅姓夫妇,生有4个女儿,个个聪慧过人,知书达理,孝敬父母,一家人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这对老夫妇眼看女儿们到了结婚论家的年龄,心里时常会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愁楚。姐妹4人猜透了父母的心思,生怕出嫁后无人继续照顾双亲,便争着不嫁以便留下来奉养父母。在大姐的提议下,她们分别在自己的闺房门口各栽一棵槐树,并约定槐枯者嫁,槐茂者留。
  大姐不忍心耽误妹妹们的青春,便偷偷用沸水浇灌3个妹妹的槐树。很快,妹妹们发现了姐姐的秘密,也用沸水浇灌他人的槐树。但是,这4棵槐树不但没有被烫枯,反而更加枝繁叶茂。姐妹们认为这是上天昭示,越发坚定留家侍亲的决心。后来,她们的事迹感动了上苍,一家6口变成神仙。
  为了记住四女孝亲的故事,人们便将村名改叫四女树。明嘉靖《恩县志》还将四女遗槐作为“恩县八景”之一加以记载。成化年间,人们在此建寺塑像,故村名随之改为四女寺。民国《重修恩县志》不仅在艺文志中收录了赞颂四女的大量诗篇,还录有四女遗像。

三绝才女邢慈静


  邢慈静(1572—1634),明代著名才女,晚明书法大家邢侗的妹妹,临邑县邢柳行村人。
  邢慈静从小爱学习,看过的书几乎过目不忘,其兄长邢侗的家教,也为她的成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28岁时,邢慈静与大同知府、山东武定州 (今惠民县)回族人马拯喜结伉俪。邢慈静虽然与马拯夫妻17年,却一直聚少离多。期间,他们在辽阳前线度过了一段最愉快的时光,并生下儿子。
  马拯升为贵州左布政使,刚过半年,就因劳累过度病逝。邢慈静历尽千难万险,怀抱幼子将丈夫的灵柩从2000里外的贵州运回武定州,然后蘸着血水写成《为夫请恤典疏》,进京为丈夫讨要封赠。邢慈静将丈夫的尸骨埋葬后,便带着儿子回到临邑的娘家落户。后来儿子长大娶妻生子,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但好景不长,儿子便弃她而逝。后来,18岁的长孙也死到了她的前头。崇祯七年(1634),这位世间难寻的才女,在极度的凄凉中去世,享年62岁。
  邢慈静具有高超的书法绘画能力。她的书法酷似邢侗,笔势蹁翻灵动。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载有她的纸本《自述诗帖》一种。今苏州博物馆藏有落款为 “天启甲子(1624)花朝月书于蓝雪斋中,蒲团主人马邢慈静”的《邢慈静自书杂诗册》真迹,共35页。邢侗公园藏有她的 《行书临帖》《草书临王羲之虞安吉帖》《行书四言诗》以及她晚年亲自主刻的《之室集帖》10块木板。这些板刻有的是双面刻,有的为单面刻,均刀工精良,字迹清秀,神韵灵动。
  邢慈静的画作成就高于书法,“笔法超元入妙,墨痕愈细,神气如生”,其山水、人物、花鸟皆精,特别“善画白描大士”。今济南市博物馆藏有她的《古木竹石图》绫本册页,共8幅,各纵26.7厘米,横18.7厘米。青岛市博物馆藏有她的纸本《白描大士图(1614)》,纵30.3厘米,横37.5厘米。其绣品《观音大士像》,于乾隆年间被收入宫廷内府,后著录进《秘殿珠林目录》,现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曾被收录在《(台北)故宫藏画集》中出版发行。
  邢慈静的诗结集《兰雪斋集》和《菲菲草》,传世文章有 《追笔黔途略》和《为夫请恤典疏》。

闺范第一田张氏


  田张氏(1615—1691),是名列《清史稿·列传》第一位的女性、德州名士田雯、田霢的母亲。《清史稿》说她“通《诗》《春秋传》,能文”。田雯说她“善读书,年七十余,手不释卷。精通经史,以及佛氏诸子,无不探索其要旨,明晰其疑义。每发表议论,全合乎古圣贤之道,并能多所阐明”。
  田雯的父亲田绪宗43岁时,考中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十一年(1654)二月,赴浙江丽水赴知县任。由于水土不服,因患急性肠炎在任所内去世。得到丈夫重病消息的田张氏,带着年仅19岁的长子田雯,急速赶到浙江丽水田绪宗的官衙。她冷静而果断地接管了县衙内所有丈夫经手的账目和处理过的有关文书。娘俩费时两天两夜,强忍悲痛理清了田绪宗半年来所经手的所有账目。在知州监督下,田张氏代丈夫与代理县官进行了工作交接,赢得了当时社会的一片好评。
  回到德州后,过去资助过田家的亲朋故旧纷纷上门逼债,田张氏不得不将家中的部分田产变卖后进行抵债。一些豪强还趁机欺凌这家孤儿寡母,强行霸占田家的土地。田张氏把家庭振兴的希望寄托在3个儿子身上。她一方面通过诉讼争取家庭的正当权益,一方面四处筹措钱粮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为了不让正在读书的儿子们分散精力,田张氏甚至关门谢客,让孩子们安静读书。十年之后,她的大儿子田雯终于考取进士。又过五年,她的二儿子田需也考中进士。三儿子田霡虽然没有考取进士,但后来也成为有名的布衣诗人。
  田张氏70岁时,她的子女和亲朋张罗为其祝寿,她以寡妇过寿不符合封建礼仪为辞予以谢绝。其子田雯把见到和偷偷听来母亲的诗句记录下来,冠名《茹荼吟》,存诗30首。
  就是这样一位柔弱的女性,用她博大的胸怀养育了明末清初的6位田氏诗人,形成了连自己在内的田雯、田需、田霢、田肇丽、田仲仪、田同之等7人组成的田氏诗人群,创造了德州历史上的文化奇迹。

嗜诗如命郝秋岩


  郝秋岩(1778—? ),清中期山左著名女诗人,齐河县表白寺镇孙耿村人。其父郝允哲、弟弟郝筨、叔父郝允秀,皆能诗文,世称“郝氏四子”。
  郝秋岩7岁时,她的父亲就去世了,但这仅仅是秋岩悲苦命运的开端。 24岁那年,郝秋岩嫁给了齐东县大张村的张醒堂 (今邹平县台子镇大张村)作继配,婚后的郝秋岩“相夫子以持家,奉孀亲而视膳”。结婚不久,他们有了自己的儿子张可观。虽然丈夫在江浙一带作一个小官,但她“五纹刺绣怜娇女,七字吟诗教幼男”,与丈夫诗文唱和、琴瑟相谐地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不幸的是,结婚4年后丈夫去世、8年后儿子夭折,郝秋岩在孤苦伶仃中和着泪水度过了她的后半生。
  郝秋岩用毕生心血凝聚而成的《秋岩诗集》3卷,收入诗作213首。其中 《碧梧轩吟稿》1卷,有诗98首,是闺中之作;《蕴香阁诗草》1卷,有诗75首,是出嫁后的作品;《恤帏吟》1卷,有诗40首,是夫亡子夭后的晚年作品。她的《碧梧轩吟稿》,语言清丽明快,天真尽现。她在《秋桐》中写道:“开窗望秋月,坐对双梧影。斜风自西来,落叶满金井。百尺栖风干,荣落在俄顷。忽忆渊明诗,悚然发深省。 ”其《天道》是郝秋岩在儿子张可观夭折以后,痛定思痛时的长歌当哭之作:“天道茫茫未可图,忍将夭寿问洪炉。髧髦已抱千秋恨,付托终惭六尺孤。早是童年随幻化,何须七月识之无。泉台骨肉如相见,应念人间泪眼枯。 ”
  道光年间,济阳知县李若琳因其母亲与郝秋岩有同样坎坷的人生经历,在一次偶然的邻邑采风中,得知了郝秋岩及其出类拔萃的诗作,在感动喟叹之余决定捐俸付梓刊印其诗,以传于后,并亲自为《秋岩诗集》作序。 1920年,齐东县李炳炎先生对《秋岩诗集》用原版重新印制。本世纪初,邹平县地域文化研究学者郭连贻、王忠修两位先生,耗时4年编著完成《秋岩诗集校注》一书。 2012年,齐河县史志办编辑出版了《郝秋岩志》。

革命母亲常大娘


  常大娘(1891—1974) ,本姓刘,名相会,出生于乐陵市朱集镇刘玉亭村,九岁到大常村做童养媳。丈夫常培仁是个哑巴,他们先后育有4个儿子,2个女儿。
  1938年,肖华司令员率八路军挺进纵队来到乐陵,开辟了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常大娘一家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洪流中。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常大娘家便成了冀鲁边区地委和靖远县的机关驻地。他们一家人挖地道、养伤员、察敌情、送情报,为冀鲁边区的抗战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白天,他们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帮助伤病员做饭、洗衣服、处理伤口;晚上则趁着黑暗不停地挖地道、运渣土,挖通了由她家通往村外树林、坟地等安全地带的3条地道,确保了党的领导机关的安全。常大娘的伟大举动和革命激情感动了八路军全体官兵,从司令员到普通士兵,凡来她家养伤、开会、住宿的八路军战士,都亲切地管她叫“娘”。
  常大娘曾几次遭受敌人的严刑拷打,但她从未屈服。新中国成立以后,常大娘连任乐陵县第一届至第三届人大代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常大娘家连吃糠咽菜都没着落,可她从没向组织张过嘴。
  1972年,81岁高龄的常大娘卧病在床,乐陵市领导去看望她时,问她对组织有什么要求,她郑重地提出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市委的同志来到她的病床前,郑重地通知她已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党员。
  1974年,常大娘病逝,享年83岁。
□张明福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德州历史上的优秀女性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4 版:妇女节特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