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左)视察内镜保胆取石工作。
张宝善与日本老师山川达郎教授(左一)合影。
黄志强院士(左)为张宝善颁发“内镜技术终身成就奖”。
(上接2版)何谓保胆?又为什么要保胆?传统的胆囊结石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胆囊,这是大多数外科医生的共识和律条,这个做法要追溯到120多年前德国医生卡尔·郎恩布赫提出的 “温床学说”——“胆囊应该切除,不仅因为它含有结石,而且还因它能长结石。”对于胆囊结石的治疗,必须切除胆囊,去除温床,杜绝复发,否则胆内结石的复发率达到90%以上。
“温床学说”影响了全球外科领域的几代人。然而,胆囊好比长江流域重要吞吐湖泊,能高效吸水调控胆管压力,保护沿河堤坝,制造和分泌免疫球蛋白,这样的一个器官当然并非可有可无。虽然反对一律切除胆囊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歇,但复发率降不下来,反驳无力,胆囊切除成为治疗胆内结石的公认做法。
基于内镜保肝治疗肝内结石的成功,张宝善冷静分析,认为这种错误理论的产生,与当时落后的科技水平有关。当时内镜还未在临床使用,在没有内镜直观监督下保胆造瘘取石的方法如盲人探物,造成了大量结石残留,无疑夸大了保胆治疗的术后复发率。
在内镜技术日趋成熟的前提下,保胆治疗胆内结石是可行的。于是他大胆地科学地向切胆理论公然提出了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他提出了内镜保胆治疗胆内结石的新理念。
那时,虽然张宝善在治疗肝内结石方面久负盛名,但是基于 “温床学说”的传统胆内结石治疗方法就是 “权威”,要去撼动,何尝容易?这不仅是说服一群人那么简单,而是要改变一代医生根深蒂固的治疗理念。张宝善认为,对的就是对的,要完成胆内结石治疗方法的 “改革”,阵痛是必要的。
“胆囊结石治疗的争论,主要焦点集中在保胆术后的复发率上。”张宝善说,如果不降低所谓的高复发率,保胆取石就得不到认可。为了解决这一世纪难题,张宝善带领研究团队,推出了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在胆道镜的直视下,进行夹取结石的手术,将嵌顿结石、壁间结石、胆泥胆囊管结石一一取净,而不会伤及胆总管及胆囊周围器官,既降低了造瘘术后的 “复发率”,又避免了胆囊切除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为了使这一科研成果更具有代表性,张宝善联合北京、上海、广东、河南、青海、内蒙古等省市的14家医院,组成多省市的内镜保胆取石协作组,进行长期的追踪观察。在中国医师协会和内镜协会专家的协助下,张宝善制订了内镜微创保胆取石的操作规范。
永不止步的“石头张”
从1976年开始,张宝善作为胆道外科的医生,为了用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由于经常加班加点,他的手术帽和头发上总是沾着不少结石渣子,被同事们戏称为 “石头张”。
最初的取石仪器,仅能取出直径较大的结石,对于更为细小的胆泥等结石不能取净,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1983年,在国内肝胆结石治疗方面小有成就的张宝善,被选拔为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东渡日本,进入日本东京帝京大学深造,主攻胆道外科和内镜外科。然而,国外对于胆道镜治疗胆管内的碎石和胆泥治疗也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1984年回国后,张宝善坚持不懈地对此难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终于发明了胆镜碎石吸附器。此项发明对于胆道镜治疗肝内结石,保胆取石中的难题——结石碎屑、胆泥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临床意义不言而喻,没有这项专利技术就无法取净肝胆结石,也不能真正开展内镜微创保胆新技术。有了这个发明,在肝胆结石治疗方面,中国又前进了一大步。在第七届国际肝胆治疗会议上,张宝善的胆镜碎石吸附器,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张宝善还发现了医学上著名的“慧星征定律”。能在医学上发现一条定律,靠的是长期的观察和不懈的思考。在治疗过程中,有时CT造影、早评片造影都发现有结石,但是胆道镜内却看不见结石,这样取石时很容易造成遗漏。 “彗星征定律”对胆道镜下诊断肝内胆管结石,防止胆道镜漏诊及胆管狭窄,推断肝内结石病人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张宝善也因此荣获了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成果推广普及三等奖,并且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补助。
“好的治疗方法应该用实践证明,方法好,别人就会采用,方法不好,再劝也没有用。”张宝善说。经过20年随访追踪2500个全国各地的病例,结果显示结石复发率为2%-10%,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技术颠覆了过去认为保胆术后复发率在90%以上的结论,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站到了支持保胆取石的行列,不少学者和学术机构向张宝善咨询保胆取石技术,提出组织学习班的要求,学术期刊纷纷来函约稿。
2007年12月,张宝善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全国首届内镜微创保胆取石学术大会,将保胆取石的新技术、新思维、新概念推向全国。2010年,第13届全国胆道外科学术大会的闭幕式上,我国肝胆外科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志强进一步肯定了保胆新方法: “内镜保胆取石理念是21世纪的大事,是中国外科的一件大事!”我国外科鼻祖裘法祖院士也亲自为首届全国内镜微创保胆学术大会题词,号召“重视胆囊的功能,发挥胆囊的作用,保护胆囊的存在”。 2013年,在西宁召开的第四届内镜微创保胆取石学术大会上,张宝善把保胆取石的学术观点和技术推向世界,在他的奔走呼号下,一个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新时代悄然来临。
可爱的家乡,是我人生的起点
“我这一生就觉得工作有乐趣,既不抽烟,也不喝酒,更不会打牌,于是把工作当成了爱好。”张宝善说,因为醉心工作,老伴经常嗔怪他 “就会这个”,他自己却始终甘之如饴。 “人活一生要有追求,不能虚度年华,在科学上就是要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勇攀高峰。”
张宝善始终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率先提出非手术胆道镜治疗肝内结石,到成为 “中国保胆第一人”,在医学道路上,他从来都是敢为人先,而一路相伴的也不乏争论与质疑。
20年前的一次全国肝胆外科年会上,一位刘姓专家,对张宝善提出了质疑。 “欢迎你抽查我的病历,或者疑难病例也可以转给我,我治好了再向你汇报。”张宝善铿锵的话语落地,会场里掌声一片。过了两个月,刘专家果然给张宝善转来一位病情危重的肝内结石病人,经过18次手术,患者体内的结石取干净了,肝脏也保住了。看到这个结果,刘专家心服口服,从此两人成为好友。
无论是面对质疑,还是破解肝胆结石治疗方面的一个个难题,张宝善始终敢于正视,不言放弃,而这样一份倔强与坚持,他认为和自己身为山东人有很大的关系。 “山东人性格直爽、有么说么,憨厚朴实又敢于坚持。”张宝善说。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故土,他有着很深的感情: “乐陵和德州,那是我人生的起点,我是喝着东地的苦咸水考上大学的。”
从医以来,只要有老乡找上门来,张宝善从不推脱。有一年,大年初一,他刚煮上饺子,家里来了个自称老乡的人,进门就说: “大叔,救命啊,我爸在这里住院,您帮帮我吧。”已经离开家乡二三十年的张宝善,细细询问了来人父亲的姓名,饺子没吃就跟着年轻人回了医院,帮他给父亲办理了住院手续,后来病人痊愈出院,拉着张宝善的手不住地感谢。这么多年,在老乡们眼里,张宝善是出了名的没架子, 1953年离开乐陵, 1956年离开德州,对他来说,最亲切的还是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