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肝胆卫士大医精诚
——记北大医院教授、中国保胆第一人张宝善
作者:王倩倩尹晓燕

张宝善(中)在做保胆手术。





  

个人简历


  张宝善,1937年 6月生,乐陵市黄夹镇张牌家村人。现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外科教授、研究员,从事内镜外科及胆道外科专业。曾三次赴日本帝京大学学习、研修内镜专业,是我国胆道镜技术的开拓者、内镜微创保胆理论的创始人、著名的内镜专家。发明了著名的“彗星征定律”和多项专利。
  曾获卫生部医师协会“中国内镜杰出领袖奖”、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三等奖、北京市多项科技进步三等奖;其十二指肠镜技术在国内开展最早,技术水平和范围在国内处先进水平。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补助。为卫生部部级成果鉴定制定专家。
  在张宝善的多重身份中,虽然夹杂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医师协会保胆分会主席、卫生部成果鉴定指定专家等诸多荣誉间, “中国保胆第一人”的称号依然无法不引人注目。
  今年78岁的张宝善,是著名的内镜专家、我国胆道镜技术的开拓者、内镜微创保胆理论创始人。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的办公室里,我们采访了这位为保肝、保胆治疗肝胆结石奔走呼号了大半生的老人。

  少年勤学,贫穷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1937年,张宝善出生于乐陵市黄夹镇张牌家村,这是一个普通的鲁西北小村。虽然父母都是农民,但父亲上过几年私塾,祖上也算书香之家,张家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张宝善6岁就上了小学。
  1946年,乐陵解放, 9岁的张宝善正上小学三年级,大家一起唱着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这一幕,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勤奋好学,小学毕业后,张宝善考入渤海一中,也就是后来的乐陵一中。那时的渤海一中非常有名,整个渤海地区,包括沧州、乐陵甚至河北石家庄、保定的学生都到这里求学, 50个学生里才录取一人,能考上这样一所中学,那份欣喜,对张宝善来说难以用语言表达。
  在渤海一中的那些艰苦求学岁月,张宝善至今记忆犹新,每天只能吃两顿窝头、咸菜充饥,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大家精神焕发。这样过了两年半,因成绩优异,张宝善提前初中毕业。
  1953年暑假,因为乐陵周边没有高中,初中毕业的张宝善踏上了到100公里外的德州求学的道路,那是他第一次离开乐陵。本来,从乐陵有一条土路通向德州,但是突降大雨,路被冲毁了,车马不通,100多公里,只能涉水前行。
  16岁的张宝善和两个小伙伴儿,从未出过远门,往哪儿走?几天能到?一切都是未知数。没有法子,他们头顶大雨,只知道一路往德州所在的西南方向走去。白天他们一边走一边打听,晚上寄住在老乡家的门洞里。走了一天一夜,天也快黑了,眼看着将要到德州,路上的积水越发的深了,不见路面,一片汪洋。没有路了!他们一人折了根秫秸,像盲人一样,边探路边走。深一脚浅一脚,不顾道路泥泞,终于在太阳落山的时候,他们到达了德州,乡下孩子第一次见到了电灯、火车,兴奋之情难以言说。
  那时候,整个德州仅有一所高中——德州二中。德州二中刚刚建立,只有荒郊野外的一片平房,张宝善一行找到学校时已是晚上8点多钟,报名已经结束了。他们焦急地恳求报名老师, “老师求求您了,我们走了200多里地,走了两天一夜,不能连名报不上就回去啊。”看着孩子们湿漉漉的外套,主管报名的老师心软了,几个小伙伴儿争取到了报名资格。
  当时的德州东郊,没有旅馆,也没有大车店,有也住不起,张宝善他们只好央求老师借住在教室里。第二天,他们每人买了一个大锅饼,掰一块吃了就上考场,考完一场,出来吃块锅饼。连考3天,一个大锅饼没了,张宝善考上了高中。在德州二中,张宝善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16岁的他入了青年团,成了学习班长。 “当时的学生大都家境贫寒,知道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人人刻苦,不用督促。”张宝善说。
  1956年7月,张宝善到济南参加了高考。由于营养不良,天气闷热,他患上了 “夜盲症”,天色一晚,眼睛就看不见文章数字,想开夜车都不行。只好静下心来,在心里默默复习功课。
  8月15日,大部分同学的通知书都到了,虽然张宝善对自己很有信心,但迟迟未接到录取通知,还是让他有些忐忑。
  8月31日,张宝善正在地里干活儿,妹妹气喘吁吁地跑来,“哥,中了,你中了。”张宝善很意外, “什么中了?”妹妹说:“大学,北京医学院!”听到这里,张宝善欣喜万分,扔下锄头就往家跑。回到家,母亲正在烧火,从大襟衣里拿出录取通知书,小心翼翼地递给张宝善。看着手里梦寐以求的通知书,张宝善这才如释重负。
  张宝善考上的,是当时最好的医科大学——北京医学院。村子里不通公交车,为了如期报到,他步行10多公里到寨子镇赶公交。 5年求学路,张宝善坐过农用车、牛马车,还在大冬天夜里坐过拉煤的敞篷火车、闷罐车, 5块3毛9一张火车票,至今记忆犹新。
  报名时,张宝善穿着用母亲的嫁衣改成的衣衫,那是家里最好的一身衣裳,现在想想虽然土气,但张宝善丝毫没有感觉丢人。开学后,学校给贫困学生发的一身棉衣,让他喜出望外, “我从来没穿过机器做的衣服”。 张宝善说,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里有句话,他印象深刻, “贫穷是财富,穷则思变,他才努力,他要奋斗”。对于他来说,贫穷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敢做“第一人”,青年医生叫板国际权威


  在北京医学院,张宝善学习格外刻苦,下乡劳动有活儿也总是抢着干,他的勤劳、善良、肯吃苦,得到了老师、同学的信任和好评,被选为班长、团干部。 1961年,大学毕业的张宝善因成绩优异、品学兼优而留校,进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从那时起,开始接触肝胆结石治疗。
  肝内结石曾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传统治疗方法是直接将患病肝脏局部切除,甚至肝移植,代价高昂,对身体、抵抗力、生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张宝善觉得这种暴力破坏式的治疗方法并非上上之策。
  1976年,张宝善率先提出用内镜技术治疗肝内结石,在国内自成一派。 1979年,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张宝善B超诊断肝胆结石,准确率达到了100%,这一结果轰动了全国,很多人说这简直就是肝胆结石的 “照妖镜”。张宝善也于当年当选全国医疗先进技术组长。随着非手术胆道镜治疗肝内结石经验的不断丰富,张宝善的手术成功率达到了97%的世界领先水平。
  但真正让张宝善名声大噪的,是他穷尽半生为之奔波的两个字——保胆。
(下转3版)
   □本报记者 王倩倩 尹晓燕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肝胆卫士大医精诚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德行天下天南地北德州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