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辽海“北方船”德州原乡人
——记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评委高海涛
作者:任立松郭庆萍

2007年,高海涛在法国巴黎。





  用任何一个身份概括高海涛,都是极困难的事。
  他是评论家,依靠深邃、厚重的辣笔,评坛生妙花,领军辽宁评论界;他是散文家,以世界视角回望乡村故土,写出了一批佳作精品,自开“成长散文”新风格;他还是翻译家,满腹才华加上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每每译出激荡人心的洪钟大吕。
  采访高海涛,是在他去年底来山东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的间隙。
  儒雅、稳重、真诚,颇有学者之风,是他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交谈中,他常能引经据典,总是信手拈来,充满了浓浓的书卷气,让我们折服于他的学识与才情。
  他祖籍宁津,虽然自祖上就已闯路关东,但在他心中,宁津一直是他魂萦梦牵的原乡。

  “那个家,无论我怎样伤心,都不会哭着跑回”


  “这是我第一次踏上祖辈生活的地方。 ”坐在宾馆松软的沙发上,高海涛点燃一支烟,思绪随着袅袅升起的烟雾散开。
  小时候,关于宁津,高海涛只是从父亲的讲述中获得了一些零散的信息。据他的父亲讲,他们家祖上是兄弟俩,早在清光绪年间,就从宁津“闯关东”至辽西,最后落户生根,但山东人急公好义的家风没有丢失,清末民初时,他的四叔祖还成为当地农民运动的领袖,英勇事迹被收入《东北人物大词典》。
  这种家风影响,让高海涛的父亲形成了英风豪气的性格。上世纪30年代,辽西大旱,无法过活,不到20岁的父亲曾举家北上逃荒,由于父亲性格豪爽且能言善辩,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和友好接待,家里虽然很穷,但是父亲却从不给任何地主扛活打工,那既不符合他刚强的性格,也不符合他洒脱的脾性,他尽量地选择比较自由的职业。
  而高海涛的性格与父亲颇为相像——豪迈洒脱、热衷自由,这种性格对高海涛的人生轨迹产生了巨大影响。
  高海涛1956年出生于辽宁省北票市黑城子镇。关于“海涛”这个名字的由来,他在散文《故乡海岸桃花》中这样描述:当时,他刚到上学年龄,盲人说唱家“荷马哥”从远方的海边归来,心中回响着大海涛声,于是一锤定音,给他起了这样一个学名。
  高海涛有2个哥哥,5个姐姐,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他得到了来自父母和兄姐最多的关爱,但同时,因为跟两个哥哥年龄悬殊,他还肩负着照顾侄子、侄女的重任,需要付出关爱,这种特殊的家庭关系,“让我的性格品质具有了多重性,既有时傲慢,也懂得谦逊;既爱慕荣誉,也理解艰辛;既有依赖性,也有责任感,充满了弹性和张力”。高海涛说。
  在高海涛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他的家俨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大哥很早就当上了当地国营煤矿的矿长;二哥在邻近的公社任职,也是国家干部;三姐因为表现出色,先当团书记,后来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五姐读过师范,后来成了小学校长。家里人口也多,大哥、二哥都坚持不分家,全家将近20口人,吃饭至少得3张桌。
  对于这个大家庭,高海涛至今充满了怀念,他常常用英国诗人拉金的诗句形容内心的这种情愫:“那个家,无论我怎样伤心/都不会哭着跑回/男孩的肩膀都宽阔坚实/女孩的目光都饱含春水。 ”
  涉足散文领域之后,他的作品《青铜雨》《父亲的菜园,母亲的花园》《四姐在天边》《三姐九歌》《大哥与矿山》《二哥与故乡》等,就是来自大家庭生活的灵感。

  “每个男孩都是一部伟大的成长小说”

“每个男孩都是一部伟大的成长小说。”这是高海涛最喜欢的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一句话。
  当然,伟大不在于年龄的更迭,而是对梦想不知疲倦的追逐。高海涛从小有3个梦想:当兵、上大学、成为作家。如今,这些梦想都已经实现了,但是在追忆中,高海涛却又不免怅惘。上世纪70年代,当兵可以说是每个男孩的梦想。高海涛也非常喜爱当兵,喜爱武器,喜爱军装,喜爱军礼。中学一毕业,高海涛就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成为驻守武汉的一个独立师的新兵。但高海涛只当了3年兵,服役期满,就回到了辽西故乡。 “故乡破旧的房屋令我神往/我多么渴望回到慈母身旁/在通往古老的佐治亚州的道路上/美丽的木兰花斗艳争芳”——后来,他在散文《在军营那边》中回顾这段往事,以旁征博引的风格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境:“军营虽美,终非吾土,归去来兮,故园书好胡不归,父母年迈胡不归”,并坦率地承认自己不是那种当兵的材料:“也许我只是个天生的书呆子。我们的作战科长,胡太玄胡科长,是我在整个从军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可尊敬的一位首长。我离开部队前他曾特意送给我一套当时十分珍贵的《鲁迅全集》。这套《鲁迅全集》至今仍精美地放在我的书架上。我后来想,胡科长是有权决定我去留的人,但他没有坚持留我,这是因为他知道,一个心仪鲁迅或曹雪芹的士兵不可能在军营里出落得多么优秀,他知道我有一颗书呆子的灵魂。 ”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高海涛考入了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专业英语,兼修法语,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毕业留校任教,并到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做访问学者,获得毕业证书,回国后又读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生,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陈晓明先生谈到高海涛的成就时指出:“他的学贯中西的经历,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应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这造就了他学识和视野上的某种丰富性,也注定了他像自己所译的英国诗人拉金笔下的‘北方船’那样,人生的航程广阔而辽远。 ”
  至少,高海涛的专业和兴趣是广阔的,他主要从事文学理论批评,兼写散文并翻译英美诗歌。在一篇创作自述中,他称自己是一个“全面的文学爱好者”,即“用评论向小说致敬,用翻译向诗歌致敬,而散文,靠自己来写”。 高海涛的网名叫“贝加尔海”,在文学界,朋友们又称他是“辽宁胡适”,而他最喜欢的意象或自我比喻还是“北方船”,这是一艘三桅船,评论、散文、翻译,为他鼓起长风,行驶在北方的海上。

  “自由,是文学最本质的东西”


  “自由,是文学最本质的东西。 ”高海涛说,因为大学里只能写一些固定格式的文章,在创作上自由空间很小,所以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了离开,从长春到沈阳,进入辽宁省作家协会工作,先后担任省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辽宁文学院院长,现任省作协副主席、《当代作家评论》杂志主编。
  在这里,高海涛可以写任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任由自己的思想天马行空。
  早期,高海涛主要从事文学理论批评。开阔的中外文学视野,新锐的思想观念,使得笔下的评论既有“学院派”的严谨,又有“协会派”的鲜活。
(下转11版)

个人简历


  高海涛,1956年生于辽西,祖籍山东宁津。国家一级作家、二级教授、辽宁省优秀专家。
  曾参军,198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曾任大学英语教师、辽宁省作协创研部主任、辽宁文学院院长,现任辽宁省作协副主席、《当代作家评论》杂志主编。系中国作协会员,兼任辽宁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导师,第八届全国茅盾文学奖评委。
  □本报记者 任立松 郭庆萍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辽海“北方船”德州原乡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0 版:天南地北德州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