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风雨大刀魂:郭澄清评传》连载
作者:下转2版





  编者按:根据我市著名作家郭澄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大刀记》正在山东卫视热播。为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大刀记》,了解《大刀记》背后的德州文化、宁津文化,弘扬新时期的“大刀精神”,本报应宁津县委、县政府之邀,即日起连载我市作家黄书恺、高艳国历时三年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风雨大刀魂:郭澄清评传》,以飨读者。该作品全方位展示了《大刀记》作者和作品背后的故事,是一部向作家郭澄清致敬之书,也是一本呈现历史真相和搜闻纪要之书。

作者简介


  黄书恺,山东作家协会会员,机械工程师。有诗歌、小说、文艺评论发表于 《上海诗人》《时代文学》《山东文学》等报刊。小说作品曾经被《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报刊选载或连载,部分作品入选年度选本。现供职某企业。
  高艳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出版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作品集12部。有散文、散文诗、报告文学作品入选《大学语文》教材及60余部年度诗文选本,部分诗歌作品被译为匈、捷、德、西语。泰山文学奖获得者。现供职德州市社科联。

一、童年往事


  “儿啊,要长出息。 ”
  “娘,嘛叫长出息? ”
  “长出息呀,就是长能耐。 ”
  “娘,能耐是嘛呢? ”
  “能耐呀,就是跟你二舅一样,过好日子,能干活,能养家,还知道疼人。 ”
  “大舅家的日子过得比二舅家还好呢。 ”
  ……
  这是1933年深秋的一个下午,太阳懒洋洋地挂在西边的树杈上,庄稼已经收割殆尽,光秃秃的鲁西北平原上飕飕地刮着小西北风。一个老妇人背着一个小男孩,她左手里拎着一件补丁摞补丁的蓝色包袱,沉甸甸的。她的右手朝后搂着孩子的屁股,走一阵,就下意识地纵纵身子,那小男孩就在她的背上向上蹿一下。小男孩的右胳膊搂着她的脖子,左手里也拎着一个包袱,一个崭新的包袱。他手里的包袱小一些,有些轻。过一小会儿,小男孩就提一下包袱,整个脸凑近包袱,吸吸鼻子,再把包袱放下。包袱打在老妇人的肋骨上。
  “儿啊,你要是馋了,就吃一个。 ”
  “娘,俺不馋。留着给俺爹俺姐姐吃。 ”
  “好儿子。 ”老妇人又向上纵纵身子。
  “娘,我下来,自个儿走。 ”
  “儿子,天冷。你趴在娘身上,就暖和了。 ”
  “我不怕。二舅说,男子汉嘛也不能怕。二舅说男子汉上刀山下火海也不能皱皱眉头。娘,真有刀子山,真有火一样的海吗?山和海长啥样子? ”
  “有啊,山和海长啥样子,娘也没见过,”她放下小男孩,抚抚他的头,“等你长大了,有了出息,一定要看看山看看海去。都说山高得能把天戳个窟窿,海深得没有底儿。 ”
  “娘,我知道了。我有了出息,就跟山一样高,跟海一样深。 ”
  老妇人蹲下,搂着他,在他脸上亲了一口。小男孩在她左右脸颊上来来回回地亲了三四回,亲得她咯咯地笑起来。
  “儿啊,冷吗? ”
  “不冷。娘,你冷吗? ”
  “傻孩子,娘是大人,大人不怕冷。 ”
  “娘,我也是大人,我也不怕冷。”小男孩跺着脚,一双布鞋上,大拇脚趾头那里一边一个补丁。
  “你真费。儿啊,以后走道时别老是踢那些砖头瓦块,鞋破了,娘、你二妗子还能给你补,要是脚趾头踢破了,多疼啊。 ”
  “娘,大妗子怎么不给我缝鞋呢? ”
  “你大妗子……”老妇人把头转向太阳,在眼睛上抹了一把。
  “娘,你哭啦。 ”
  “娘没哭。”老妇人站起来,撩撩干枯的头发,“以后,你长了出息,要好好疼你二舅二妗子。 ”
  “还有你,俺爹,俺爷爷,我都疼。我蒸一簸箩馍馍一簸箩包子一簸箩枣糕……”小男孩想想,“娘,还蒸一簸箩嘛呢? ”
  “再蒸一簸箩气,儿啊,再蒸一簸箩气! ”
  “气能吃吗?娘,你净说笑话。 ”
  “娘不是说笑话。气不能吃,可人活着,靠的就是这一口气。”她哈了一口热气在小男孩的脸上。小男孩眯起双眼,也向着老妇人哈了一口气。他睁开双眼,娘正瞪着大眼睛看着他,他看见自己在娘的眼里。他问:
  “娘,你在我眼里看见你了吗?我看见我在你眼里,一边一个。 ”
  “看见啦,娘一直在儿子的眼里呢。儿啊,不早了,咱快走吧。来,儿啊,我背着你。 ”
  “娘,我自己走。我想起来了,二舅说我是个男子汉,男子汉啥也不能怕。 ”说着,他就撒腿跑起来。
  “儿啊,慢一点,别摔着!你要记住,光不怕还不行,还得长出息,过好日子,过了好日子还得想着帮跟咱一样的穷人! ”
  小包袱在他的手里一路晃荡着。他跑得跌跌撞撞,一不小心,摔在了道上,小包袱扔出老远。老妇人赶紧追过去,刚想扶他起来,他却说:“娘,不用扶我,我是男子汉!”他爬起来,拾起包袱,又想跑。
  “儿啊,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想长出息想长成个山一样高的男子汉,得慢慢来。 ”
  小男孩提着包袱,愣了一下,回过头来,冲娘点点头:
  “娘,我知道啦。 ”说着,他就向着郭家皋村跑起来。跑一阵,站一阵,等等他娘。娘走近了,他就再跑一阵。
  远远的那个破败的小村庄的轮廓出现了,几十个土打的房顶上,摇晃着枯草。村边刨净的棒子地里有几只乌鸦惊起来,哇哇着向南飞去。
  “娘,你看,我爹在村口哩! ”他回头看看娘,娘三步并作两步地走着,他就向村口跑起来。
  “儿啊,慢一点,别摔着! ”
  “爹,我回来啦! ”小男孩跑着,扎进了他的怀里。
  “澄清,快让我看看,”爹搂住儿子,捏了捏他的脸蛋儿,他总是叫儿子的名字,“你舅舅好吗?你妗子好吗? ”
  “大舅大妗子不好,二舅二妗子好,还给你和我姐做了包子。”说着,他就扬了扬那个小包袱。
  “澄清,可不能说这个,爹怎么教你来着?在舅舅家背《三字经》了吗? ”
  他眨巴眨巴眼睛:“背啦!二舅还让我问你好哩。 ”
  “长大了,要疼你舅你妗子。”说着,爹抱起他来,就往家走。
  这个小男孩才四岁,在村里有着神童的美称,虽然还不识字,可父亲教他背《三字经》,只十几天工夫,他就背得滚瓜烂熟了。他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郭澄清。父亲叫郭芝堂,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因家里地少,为糊口,平常就做些小木匠活,赶集叫卖。郭澄清的母亲叫郭桂英,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村妇女。每到农忙时节,忙活了自个的,还要到娘家帮着收秋,回来时,爹娘总是大包袱小篮子的给她捎回一些吃的来。有时爹娘赶集时,要拐个弯儿,来郭皋庄看看,虽说打着看闺女的旗号来,可总是不站下。爹娘过世后,郭桂英每年还是都去娘家,有时打着给爹娘上坟的旗号去,去了就住几天。大哥大嫂手头有些死,她一来,脸色就不好看。她后来就到二弟家,帮着二弟干几天活,二弟弟媳是实诚人,看着姐姐家地少过得不容易,甭管多少,每次都不会让姐姐空着手回去。
  有一年,天旱,郭澄清家地少,又浇不上水,大秋粮食没打几斗。多亏了二弟接济,要不那年郭澄清一家人就得沦为要饭的了。
  穷归穷,郭芝堂两口子对孩子的教育却从没有放松过。郭澄清的爷爷在世时就跟他爹说过:“咱再穷,也得想法让孩子念书。虽说不能考秀才考举人啦,就让孩子念些有用的书,到他们长大成人,托人到宁津找个买卖人家,当学徒去。咱地少,得想地少的法儿。 ”
  郭芝堂一直记着爹跟他说的话,尤其添了郭澄清以后,他无师自通地琢磨起了木匠活。虽说是个憋木匠,可打个饭桌啊小板凳啊,还是能说得过去。
  有回,郭芝堂带郭澄清去赶集。一个老者来到爷儿俩的地摊前,先是拍了拍桌子,说声:“够实在,就是笨了点。 ”说着,就拿过一个小板凳坐下来。
  “大叔,不瞒你说,俺是个憋木匠,家里地少,就学着做些这玩意,贴补贴补家用。 ”郭芝堂说。
  “老爷爷,实在活比巧活好,经用。 ”郭澄清说。
  老者看了看郭澄清,郭澄清也笑眯眯地看着他。
  “几岁啦? ”老者问。
  “快六岁啦。 ”郭芝堂忙说。
  “没上学? ”
  “还没呐。 ”
  “小家伙,过来,让爷爷看看。 ”说着,就一把把郭澄清拽过来,托着他的嘴巴,端详一番,又在他的背上划拉了一遍,最后拽拽他的两只耳朵,说,“好啊,文曲星下凡啊,呵呵。 ”他又端详了端详:“可惜啦,没皇上啦,要不这小家伙怎么着也得弄个县太爷当当。 ”
  “大叔,你可真会逗俺们穷爷们开心,俺这连吃饭都是问题呢。 ”
  “别急嘛,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别看你现在连吃饭都是问题,以后啊,你就凭这个儿子,老来坐在炕上吃。 ”
  说着,老者放开郭澄清,站起来就走。
  “大叔,你站一下。”郭芝堂递给郭澄清一个板凳。
  郭澄清是个小机灵鬼儿,一下子就明白了爹的意思,追上去,喊一声:“老爷爷,这是我爸爸送你的板凳。 ”说着,就塞进了老者的怀里。
  老者拎着板凳又走回来,说:“无功不受禄,待以后,我要是有福啊,就坐这小家伙的椅子,到时可要给我泡一壶好茶喝。 ”说完,笑哈哈地走了。
  那天郭芝堂竟割了二斤五花肉,还打了半斤烧酒。脚下轻快,小推车吱扭嘎扭的,他嘴里竟然还哼哼起了半边拉块的京剧唱词来。
  郭澄清坐在车上,听见父亲唱戏,就问:“爹,你欢喜啥? ”
  “我欢喜我儿以后能当官呀,咱家就再也不用受穷啦。 ”
  “我大啦,要长出息。 ”
  “这是谁教你的? ”
  “俺娘。俺娘还说,我长出息啦,要知道帮别人。 ”
  “你娘说得对。 ”
  1937年10月,日本鬼子说来就来了。当他们攻下河北吴桥后,先是宁津县的国民党县长张习庆与大队副马明月窃公款潜逃,接着就是共产党人马振华组织的冀鲁边区抗日救国军在旧县成立。宁津人民陷入一派惊慌之中,10月29日,日军飞机轰炸了宁津县城,造成多处房屋被毁,一盐工被炸身亡。
  那年,郭澄清刚刚八岁,正是上学的年龄,他却不能上学了。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和日本人的残暴,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接下来,就是宁津县人民同仇敌忾,与日本人浴血奋战的八年时光。郭澄清就是在这样的光景中,从童年长成了少年。这几年,他不仅和父亲学会了做木匠活,还和父亲学会了识字。父亲虽然不是一个有啥学问的人,可对私塾里跟先生念过的那几本启蒙课本,还是记忆犹新的,《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幼学琼林》就成了郭澄清和她姐姐的学校。《三字经》是早就背过了的,加上郭澄清脑瓜又灵,虽不能说过目成诵,识字的的确确是不用他父亲教第二遍的。做木匠活的空闲时,他就和姐姐用木棒在地上写字,经常是弄得满院子一片《三字经》或《百家姓》。 (下转2版)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风雨大刀魂:郭澄清评传》连载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德州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