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半生逐梦金石有声
——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篆刻家、书画家朱鸿祥
作者:尹滨王倩倩

朱鸿祥(中)与本报采访组合影。





  

个人简历


  朱鸿祥 1936年出生,号半江,山东乐陵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北京防卫科技学院教授,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文物鉴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中国诗书画印杂志名誉主编,北京翰林画院名誉院长。
  1964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先后在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山东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少数民族服饰及工艺美术研究,同时坚持国画、书法、篆刻的研究与创作。擅书画,精篆刻,通设计。
  1988年主持创办我国第一本工业设计期刊中国《设计》杂志,任常务副主编、主编,并荣获全国期刊总体设计一等奖。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并被多国大使馆、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12月6日下午,伴着初冬的微寒,记者一行到达朱鸿祥先生位于北京昌平的寓所时,比约定的时间早了一些。正当怕扰了先生,在门口踟蹰时,一位面容和蔼的女士打开了一侧的院门,正是朱鸿祥的夫人朱绮老师:“你们是从老家德州来的吧,快进来,快进来,朱老师等你们很久了。 ”
  沿着园中小径一路前行,朱鸿祥老先生早已迎出门来:“听说老家要来人,我兴奋了一上午,估摸着你们该到了。 ”朱鸿祥老先生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丝毫看不出已是78岁高龄,在他阳光满溢的书房“无名斋”里,老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他的艺术人生。

  清清漳卫新河,滋润了一个农家少年的艺术理想


  1936年,朱鸿祥出生于乐陵市朱家村,这是漳卫新河边一个普通的鲁西北小村。春节时,家家户户剪纸、贴年画,村里的女人们都会描龙绣凤,朱鸿祥的母亲更是女人堆儿里数得着的剪纸、绣花能手,外祖母也有一手剪纸的绝活,从小耳濡目染,朱鸿祥对美术有着强烈的兴趣。
  上高小时,朱鸿祥的绘画、手工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美术老师苏丕文,逐渐发现了他身上透露出的灵气和艺术天赋,并对这个心灵手巧的学生格外喜爱。苏老师是当地有名的画家,方圆数里凡有嫁娶、乔迁之事,都以求得他的画作为荣。苏老师忙不过来的时候,朱鸿祥自然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农家院里传统的四条屏、中堂,成了他最早挥洒笔墨的地方。
  中学时代,朱鸿祥考入了享誉鲁西北的渤海一中,也就是乐陵一中的前身,在那里,他遇到了受益一生的两位恩师。一位是李健庵老师,虽然教的是物理,却是省里小有名气的书法家,能诗善文;另一位是黄寿荪老师,他毕业于苏州师范学院美术系,在绘画方面功力深厚。师从李、黄两位老师,朱鸿祥练就了扎实的美术基本功,也体味了书法、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一个偶然的机会,朱鸿祥在街上买了一本《四体百家姓》。他如获至宝,早晚捧读,后又买来刻刀,找来能找到的各种材料,木头、牛角、赛璐珞,兴致勃勃地刻起图章来。他向李健庵老师请教篆字知识,认识、熟记每个篆字的笔画,利用这仅有的一点儿本钱,开始大胆地给老师、同学刻名章。在渤海一中,朱鸿祥逐渐成了“名人”,大家都知道他不仅画画得好,写得一手好字,还刻得一手好图章。
  1959年,朱鸿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工艺美院染织系。身穿朴素的黑裤褂,这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揣着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迈进了这所位于首都北京、全国顶级的艺术学院。
  在染织系,朱鸿祥夜以继日地学习。中央工艺美院的专业书籍藏书很丰富。著名书法家、教育家陈叔亮是老院长,非常重视馆藏资料的收集,古代碑帖字画、古典家具、陶瓷、染织以及外文书籍应有尽有,在这里,朱鸿祥徜徉于艺术的海洋,尽情地吮吸营养。暑假,同学们都回家了,他却每天揣着两个馒头,一头扎进北京图书馆,把那里有关书法篆刻的专业书通读了一遍,并认真地做了笔记,临摹大篆、小篆、双钩等各种字体。
  转眼到了毕业时节,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朱鸿祥被拟定留校任教,正当他对未来充满憧憬时,政审的结果却如当头棒喝。由于朱鸿祥的父亲性情耿介,不会溜须拍马,与当时的村干部们不睦已久。在朱鸿祥的政审鉴定书上,村干部们给出了“隐瞒成分、属于漏划地主”的结论。
  朱鸿祥的祖父确曾置办过300亩土地,但后来朱鸿祥的父亲和叔父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朱鸿祥的婶婶、堂弟、堂妹等四位亲属因此被日军挟持,为救亲人,一家人散尽家财,至建国时,早已家道中落。多方奔走以及父亲的原工作单位开具的证明没能起作用,因历史问题存在争议,原定的留校任教泡汤,朱鸿祥被分配到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

  西南边陲16载,他将壮锦作为艺术品推向海外


  1964年,大学毕业的朱鸿祥远离家乡与熟悉的北京,来到陌生的广西,开启了一段长达16年的人生征程。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民间的工艺美术丰富多彩,艺术传统深厚。抱着对染织专业的浓厚兴趣和对民族艺术的热情,朱鸿祥一到广西,就投入到民族服装、织锦、刺绣艺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中,尤其是独具民族风情的壮锦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图案生动、色彩斑斓,曾作为皇家贡品享誉一时。然而从清末民初开始,壮锦逐渐没落。凭借对艺术敏锐的洞察力,朱鸿祥觉得这种浓艳粗犷的艺术形式肯定能够得到国际市场的喜爱,于是,他决定将壮锦作为工艺品推向海外。
  朱鸿祥深入壮族聚居的村寨访问、调研,搜集民族服饰、图案以及织锦、刺绣工艺等第一手资料。为解决设计人才缺乏的问题,他主持创办了多期美术设计学习培训班。朱鸿祥亲自编写教材、安排课程,先后为广西各工艺美术厂、研究所等机构培育了数百名设计人才。在朱鸿祥的积极推动下,壮锦第一次走出国门,从人们的生活用品,摇身一变,成为能够换回外汇的工艺品。
  在广西的16年间,朱鸿祥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族服饰、图案、织锦刺绣工艺等资料,在研究方面也有很大的收获,发表了相关论文数十篇,整理了数十万字的笔记和教材。
  1980年,因工作需要,朱鸿祥调到山东工艺美术研究所。当时山东正准备筹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他多次到北京调研,听取专家的意见,回山东起草方案,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设立做了很多前期的准备工作。在山东,朱鸿祥还创办了《山东工艺美术》杂志,组织并参加了1982年在北京举办的山东民间工艺美术展,引起很大反响,进一步推动了山东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也向全国广泛介绍了山东民间美术的状况。
  1983年,朱鸿祥调入北京,先后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多所艺术院校。
  1988年,朱鸿祥主持创办了《设计》杂志,先后任常务副主编、主编。在缺少经费,缺少办刊人员的情况下,他承揽了从筹措经费到组稿、编辑的大多数事务。 《设计》杂志创办5年,朱鸿祥投入了大部分精力,不仅报道和介绍了我国工业设计界的发展状况,而且及时反映和报道世界工业设计界的情况,并广泛开展国际交流。 1990年,《设计》杂志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期刊整体设计一等奖。

  醉心篆刻,半生耕耘成大家


  虽然工作繁忙,但从少年时代就心心念念的篆刻,朱鸿祥一直没丢,他利用一切机会,聆听当代名家的教导,并经常登门拜访,当面请教。文革后期,借在北京主持全国工艺美术展的机会,朱鸿祥白天在民族文化宫搞设计,晚上则静心作画、刻印、写字,心无旁骛。
(下转3版)
   □本报记者 尹滨 王倩倩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半生逐梦金石有声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德行天下天南地北德州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