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楼”也叫 “牌坊”,是一种门洞式上面题字的纪念性建筑。最早见于周朝,起初用于旌表节孝。多建于衙署、庙宇、祠堂或街道路口,用以宣扬礼教、标榜公德等,也是美化城市的景观建筑。
西四牌楼的诞生
明清时期,随着漕运的兴盛,德州进入经济繁荣、文风兴盛期,并成为文化底蕴浓厚的区域。仅明朝德州中进士者就有60多人,他们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为了“标榜功德、显赫门庭”,德州城出现了建造牌坊的风潮。据不完全统计,德州城内外有各式各样的牌坊近60座。其中仅成组的牌坊,即 “四牌楼”或“三牌楼”式的牌坊群就有4处。
在这一潮流中,德州的西四牌楼就应运而生了。西四牌楼位于马市街的通衢十字路口,即现在的马市街与南营街和光明街的十字路口处,俗称马市四牌坊或西四牌坊。
西四牌楼是相对于东四牌楼而言的。东四牌楼也称南四牌楼,位于枣市街 (进步街)、南关街、税务街 (前进街)、马神庙街 (光明街)四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处。与西四牌楼在一条东西路上,固分称东、西四牌楼。
据史料记载:西四牌楼应是德州最早的牌坊群,约建于明初永乐或宣德年间 (1450年前)。建筑形式为四柱三门式,石木结构的四座过街牌坊。牌坊上的题额分别是:北为 “北拱京畿”、南为 “南接藩省”、东为 “东连齐鲁”、西为 “西通漕运”, 4个题额的词汇,标示着古城德州具有 “神京门户”的独特交通优势。
四座牌坊倒塌后,明嘉靖年间,官府又在原址上重建了四座新牌坊。民间称其为 “新西四牌楼”。新牌坊的题额:北为 “亚卿”、南为 “阜民”、南为 “国课”、西为 “皇华”。这4个题额命运不佳,在明天启《德州志》、清康熙 《德州志》中,仅见题有 “北拱京畿”“南接藩省” “东连齐鲁” “西通漕运”匾额的 “西四牌坊”记载。由此推断,后来在修缮该牌坊时,又将匾额改回了原来的词汇。
因为在嘉靖 《德州志》中,有新旧马市四牌坊的记载,不仅可确立 “西四牌楼”为德州最早的牌坊群,而且,它还有新、旧西四牌楼之别。
西通漕运的名坊
德州的西四牌楼之所以著名,首先是它所处的位置显要:它的东面为安德马驿馆、马神庙等古迹,路口东南角有丹心庙,南有乾隆行宫、恩泉井等景点,北方不远处是财神庙和巍峨的城墙,西为南营清真寺、山西会馆等,再向西不足200米就是盐店口街,即古运河码头了。在民国的地图上,此处还标注了一座石桥。难怪西四牌楼的西牌坊上的题额为 “西通漕运”。由此可见,德州的西四牌楼处于交通要道和商业繁华区域,而且还是通衢之路,名副其实的 “西通漕运”之地。
明、清时代,西四牌楼是德州御路上的重要景观建筑,历史上曾受不少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青睐。随着时代的变迁,它过早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由此也引来了对它的误解。
有人认为西四牌楼是明代的 “九达天衢”牌坊,并说其题额是严嵩所写等。修建德州西四牌楼时,严嵩还没有出世呢。今天德州人引以为荣的“九达天衢”牌坊,大约是嘉靖中期修建的 (1540年前后),晚于西四牌楼百年之久,所以“九达天衢”牌坊与 “西四牌楼”毫无联系。
名留青史
明代德州城的建筑非常美观,在纵横相连的街道上,古色古香、造型雅致的牌坊更美,给古城德州增添了高雅的气质。
在中国传统的古建筑中,牌坊最讲究雕刻艺术。德州的西四牌楼不仅具有北方粗犷的气派,而且融入了南方的细腻,体现了艺术传统的包容性。它朱红立柱支撑着斗拱重檐,金甍碧瓦。在显赫位置刻有鸟兽虫鱼、草木花卉、山水云朵等,个个图案细腻逼真,活灵活现,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西四牌楼既传承着历史,也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虽然已凐灭无存,但淡黄色的史书中,仍有它存在的痕迹。
□随心